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关于高山的作文30字(写高山的作文三年级)

关于高山的作文30字(写高山的作文三年级)

更新时间:2023-03-27 00:20:17
关于高山的作文30字(写高山的作文三年级)

关于高山的作文30字【一】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关于高山的作文30字【二】

越难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保护国之一,典型的事例就是“抗美援朝”,而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事件“抗法援越”,不过这事就远不如“抗美援朝”来得家喻户晓。而这次战争在法国战败后,美国取代了法国的位置,时间也演变成了“抗美援越”。虽说在各国外交方面,没有永远的朋友,而中国之所以保护越南也肯定有自身利益的原因,但从客观上讲,中国对越南的帮助的确在越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除了这两次的战事,更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对越难各方面物资、人力的资助。从1950年起,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年起,中国开始对越南北方进行军事援助。

1956年以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开始大幅度增加和增长。1956—1963年,中国对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北方的军援价值为3.2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各种枪27万支(挺,炮1万余门,枪弹近2亿发以及其他等等设备。从1962年起,中国向越南南方革命力量提供无偿军援。必须一提的是当越南提出的要求超过中国的生产能力时,人民解放军不仅动用库存,甚至抽调现役装备满足越南的急需。

中国对于越南提供许多无偿、热心的帮助,而在这之后越南人拿起了中国人赠与的武器跟中国人打起仗来,这一事的确让人气愤。而在了解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们才能更贴切地理解片中军人们何以有如此坚定的决心为战争的胜利卖命。

我认为这是一部很不同于大流的战争片,战争片一向以激烈的战争场面、硝烟四起、气势宏大的战场充斥银幕。而这一部则是以揭露战士在战争背后的日常生活细节、家庭情感为主,让我们看到了别于其他战争片的军人形象。导演没有可以塑造军人高大的形象,可是从影片中的许多非常不起眼的细节,我们都能够收到最朴实的触动:梁大娘和儿媳妇为了省钱,抱着小孩翻山越岭走了4天;老妈妈从衣服夹层里拿出钱来;靳开来把带尖刀排的任务留给自己,说自己兄弟4人,一个不怕,而梁家只有三喜一个了,必须留下续香火……这些小小的情节,每一个都能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些都是非常真实、朴素的感动,导演在这些方面的用心是令我最佩服的一点。即便是在纪律严明的部队里生活的军人,他们也是有个人的情感世界的,这一部影片让我看到了军人更充盈的形象,从而也更能叹服他们所做出的牺牲,他们形象之高大。

关于高山的作文30字【三】

星期四,我看了一个经典红色影片《高山下的花环》,讲述了革命战争的故事。

连队的一位指导员拿上一个花环,献给了可敬可爱的连长。记者采访指导员,指导员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当时,连长吴三喜把指导员介绍给其他军人,并让他担任指导员。有一天,指导员浪费粮食,把一个雪白雪白、干干净净的香馒头扔进了水沟,连长全体教骂了所有军人:不能浪费粮食,要节约。解散以后指导员坦白的告诉连长,馒头是自己扔的。后来,指导员的妈妈寄信给儿子:你们军队要打仗了,十分危险,你赶紧撤离军队吧。指导员也很想逃跑,便和连长说:“我不参加这场战斗了!”连长当着全体军人的面骂了指导员,说他是胆小鬼,就知道当逃兵……指导员听了连长的教训后,决定参加战斗。

连长对所有的军人说:“每个人不能做逃兵,要去和侵略我们中国的人抗战到底。如果牺牲了,要让自己的儿女当抗日英雄。”指导员听完后,把手指头咬出,在布上写了6个字——我决不当逃兵。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许许多多的人牺牲了,连长牺牲了,副连长牺牲了,还有一些战士也牺牲了。

最后,指导员回到了家中。把连长唯一留下的纸条递给了连长的父母,还到墓地给连长献了花环。

军人是多么的伟大,为了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勇敢地牺牲了。

关于高山的作文30字【四】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个“吃米费粮,穿衣费布”的大汉——梁三喜。他在自己的遗书上写的那些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人穷不能志短”,更是让我十分的敬佩他。

遗书是心灵明亮的窗户,而有些人则在他身上,反衬出了冷的一面。梁三喜的遗书中所说的遗产,只不过是一些抚恤金和一件军大衣罢了。这些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简直不敢想像。我们心中的遗产都是什么房子啊、大把金钱啊、车子啊。可见,我们现在的人有多么看重于物质享受啊!而梁三喜的遗书中,饱含的那股情,岂还是遗书?都说“家书抵万金”,而这份家书,又何止万金?

当然,其他的人也令我非常感动。靳开来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战士们的战斗力,而到头来却是连一个荣誉都没有。难道他的功不大于过吗?难道偷甘蔗,比一整个连的人命还要重要吗?还有“小北京”,他是那么的聪明才干,可是偏偏就这样被两枚臭蛋夺去了生命。还有……

到这里,我还有许多话要讲。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悲楚,更多的是悲哀!我认为英雄不一定要牺牲,但即使牺牲,也不能像“小北京”一样牺牲得不值得,也不应该像靳开来一样小过没过大功。他们是英雄,实实在在的英雄。是不拘小节的,爱国的英雄。

我欣赏“这种英雄”。

关于高山的作文30字【五】

也许,人到了一定年纪,便喜欢怀旧。最近,由于纪念父亲去世20周年的原因,到南宁书城买了《高山下的花环》DVD,再看一遍,流了泪。多年没有好好流过眼泪了。第一次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应该是在小学。百度一下,该片于1984年开始放映。掐指算来,30年已过去。

父亲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那时,父亲在前线;母亲带着我,在广东某部队随军生活。依稀记得,战争期间,母亲不时和我到军部,千方百计探听前方情况。当然,一同前往的,还有不少家属。大家紧张、焦急、忧虑,生怕听到自己的亲人牺牲或负伤的消息,氛围令人窒息,似乎可以听到急促的心跳声。有家属扛不住压力,突然就哽咽,突然就捂住脸,突然就痛哭。一帮人便陪着抹眼泪。也有坚强的,但紧锁眉头、神情严肃的样子,令我铭记至今。从小经历过这些情景,使我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至今面对许多别人认为是“很大事情”时,都能够从容淡定。工作中如此,生活中如此。

父亲好好地从战场上凯旋归来了。16年过后,也就是1995年4月22日,父亲去世。那时,我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家庭的变故,母亲和我、妹妹着实茫然无策许久。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靳开来等同志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亲人,不向国家多索取一分一毫。我流着泪想,如果仅是期盼着军功章和丰厚的奖金,他们会那么勇敢地、那么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吗?如果没有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他们是绝对不会扛枪上战场的!

2007年,家族重修族谱,明确了十条家规祖训,其中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响应祖国号召,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完纳应交课税”。我的族人和亲属,参加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保家卫国,不怕流牺牲。此外,第六条:务正业,戒劣行、坏习惯;第七条:切戒借公济私;第八条:切戒挑拨离间,瓦解集体;第十条:切忌侮辱尊长,欺凌孤寡——这几条训诫,对于公职人员来说,仍有较强现实意义。

这与当前中央所强调的反腐倡廉,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和平时期,需要大力弘扬主旋律,需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全体中国人爱岗敬业、乐作奉献。我的族人和亲属,无论是将军、博士、亿万富翁,还是农民、职员、普通百姓,他们安分守己,走在拥挤的人群中,也许并不显眼。但是,该为国家挺身而出时,没有人甘做缩头乌龟。我想,“中国梦”的实现,也许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这篇文章,有些凌乱。没有认认真真写电影观后感,没有认认真真写父亲。我也不是太清楚真正想写的是什么。父亲的一幅画作忽然浮现我的脑海:山水间,松树傲然挺立。画作两边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的确是父亲的真实写照。

做人做事有原则,该怎样就怎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