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筷子碗勺子作文500字(筷子的来历作文500字)

筷子碗勺子作文500字(筷子的来历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11-21 15:11:05
筷子碗勺子作文500字(筷子的来历作文500字)

筷子碗勺子作文500字【一】

自盘古开天、创造了人类以来,在远古时代,人类茹毛饮,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他们用石头磨成锋利的尖刀,猎捕动物;他们生吃动物的肉、喝动物的鲜,用动物的皮做成保暖衣物。之后,发明了陶碗,但,虽然有美丽的陶碗,还是得用兽骨戳东西吃,卫生的条件让人摇头。

直到筷子的发明,改变了这原始却也野蛮的一切。木筷、免洗筷、铁筷纷纷出笼。因为筷子的发明,人们对美食有了不同的体会,人类已不再担心透过抓取食物吃而生病。看似不起眼的筷子,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拉高了人们对品味美食的水平。

细细长长的筷子,用途也不少。有了筷子,夹东西非常方便,双手不必碰得油腻腻的;有了筷子,可以将鸡蛋迅速的打散;有了筷子,在野餐时,更可以串成肉串,一筷多用,在美味中大快朵颐;为了环保,随身携带环保筷,铁筷,减少及降低免洗筷的使用,为地球尽一份心力。

生活上有许多事物都是伟大的'发明。衣服是件伟大的发明,它让人类的外在兼具美观及保暖。刀子是件伟大的发明,它让我们方便切割,调理美食时更是一大助力;冰箱是件伟大的发明,它可以让食物保存的更久。这些事情使我们生活更便利,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成不变的板方式,请问您午餐了吗?拿起筷子这最伟大的发明吧!用它夹起美味的每一瞬间。

筷子碗勺子作文500字【二】

我们家有3双筷子,爸爸妈妈和我的。只有来了客人,才从橱柜里拿出备用筷子。

妈妈注意卫生,3双筷子分得清清楚楚的。粉色的是我的;深蓝色的是爸爸的;红色的是妈妈的。

我长大了,已经好多年没有感受妈妈筷子的味觉了。昨天晚饭的时候,我幼稚地让妈妈喂我吃一口菜。妈妈惊异地看着我。我对妈妈笑了笑,妈妈将菜夹起,喂在嘴里。当时,一股亲戚的暖流涌上心头。那是一种异样的温暖。于是,我对妈说:“你的筷子好温暖哦!”妈妈吃惊地看了我一眼,笑了…

筷子碗勺子作文500字【三】

“一双玉臂千人抚,酸甜苦辣她先尝.横批:为人民服务!”你能猜出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那就是你们每天都要用到的我。

我的结构很简单,也很原始。我是由两根小棍组成,通常用木、竹、塑料等材料做成。我的身高一般处于25厘米左右,下半身为圆形,上半身呈方形,我的体形为倒三角状。别看我的身材矮小,但是我的历史可悠久了,在《韩非子》一书中就有我的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里的“箸”就是我了。

我在古代不仅用于夹起食物,其他领域的用处很广,例如在逼供女犯时就经常能看到我,官吏将我和我的兄弟们穿过犯人的手指之间,然后握住我们的头和脚,用力攥紧,可使犯人产生剧烈疼痛,从而如实交代犯罪事实。不仅衙门上能见到我,民间也能看到我,一些侠客会用我作为武器,但是温馨提示非专业人士们,不可轻易尝试哦。我在古代也不是都就业于暴力事业,也从事着艺术行业。比如说乐器和首饰,我被堪称为最大众化的乐器,也被人们用于固定发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文明也在进步。在近代以来,我最主要的职务就是帮助人们准确无误的夹起饭菜并准确的送入口中。进入了现代之后,我的家族又新添了一个成员,它也同时出现在了家族的黑名单上,我们都叫它“双面手”,有人叫它“方便筷”,也有人叫它“一次性筷子”,它为消费者带来方便和卫生。虽然它有“方便”之名,但是也有“损害”之实:制作方便筷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硫磺熏蒸并用双氧水漂白,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会对侵蚀人们的呼吸道黏膜,而且还会对口腔、食道甚至胃肠造成腐蚀。然而最使它引以为傲的“战果”,是每年浪费的林木资源的数量。据有关资料显示,我的出生地——中国每年消耗它450亿双,消耗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一些大城市一年就会“吃”掉2万棵大树。

一些商家因为购进这个“双面手”的费用要算在成本里,又属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所以一些商家为了赚钱,他们当然就去选择那些虽然粗制滥造但很廉价的它。但是经过计算,每双大概才0.02元!这个信息很令人痛心,人们为了利益而忽略了对他人健康的危害和对大自然的危害。我希望人们在使用我,并赋予我艺术品的角色的同时,也要警惕诸如这个“双面手”之类的有害之物!

筷子碗勺子作文500字【四】

傻子和小羊羔,傻子和儿子,傻子和拉条子,相互映射。

两个回环,傻子一段,拉条子被当成傻子再一段。

不想傻子跟着的时候偏甩不掉,产生感情了又被“家人找回”送走了,发现是骗局再找傻子又找不着了;自己的儿子判刑坐牢回不来,偏有个傻子叫自己“妈”在家里赖着;怕各种“家人”找上门的时候,各路人马天天来,做好万全准备了,偏又不来了,“第二只靴子”迟迟不掉下来;想追回五万的时候追不回,最后不要了,钱又回来了;想给儿子减刑送钱疏通结果钱、事两空,最后没念想了居然减刑成功。所有的情节设置都围绕着那句话“人生就是这样的”。

想把傻子甩掉,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最后放弃。找李大哥,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终于见到了,车上聊让下车,车上聊让下车,车上聊让下车,最后自己下车。找傻子的“家人”上门,金枝子准备酒和肉罐头,又找上门,金枝子准备酒和肉罐头,又找上门,金枝子准备酒和肉罐头。生活好像就是在这种重复里慢慢磨掉一个人的气性。这都是为什么呢?拉条子最后再不断的找人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要傻子,是为什么呢?他不再想要回自己的那五万块,可还是知道为什么。周围的人都在和他说,不要问,没什么为什么,“人生就是这样的”,只有拉条子还在执着于答案,成为人们眼里的勺子(方言里和傻子是近似音)。

金枝子责怪拉条子,怪他的老实,怪他当好人,虽然是因为几遭折腾下来的气话。可是老实有错么?做一个好人有错么?贪财贪利骗人见风使舵就对了?社会里的多数人都是从众的,太多的人心坏了,好人才会被当成傻子。然而我还是坚持,别人怎么做并不是自己做同样事情的理由。

陈建斌和蒋勤勤的表演让人完全忘了他们曾经演过的角色。这俩人居然各自演过雍正和第二梦。光是写出来,都觉得这些角色分布在不一样的次元,怎么会是同一个人演的。坐炕上的对话真的太写实了,夫妻之间的埋怨、默契、琐碎和家常。不知道片子里两人的方言说得准不准,反正自己没出戏,就像他们本来就是说西北方言的,这功夫下得到位。再一个,看片子不会觉得是在演,会觉得,这就是西北的农民和农夫。让人忘记自己曾经演过的角色,忘掉这是自己在演戏,而完全融入到角色中,最是见演员真章的时候。

李老大的角色虽然因为演员的问题一直没露正脸,却反而觉得这样的处理很有意思。一个拉条子成天追着的人,却始终见首不见尾,就像他做的那些事一样,不见得能见光。女警察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开始觉得很普通,但是最后那过激的、或者说自我暴露的“你不会以为是我通风报信吧”反而让人会再想一想,为什么后面那些“家人”不来了。

喜欢那只小羊羔,还莫名喜欢打印店老板。

12点10分的场子,影院里连我只有四个人。两个上了年纪的阿姨,一个比我稍大些的女青年,还有我。散场时,片子在滚字幕,我们都静静坐着。我最先起身,走时,她们还在静静看着荧幕,或许,各自都在想些什么。

筷子碗勺子作文500字【五】

好久没有看过如此简单直给却又带着些许另类荒诞气息的片名了,片名中的“勺子”对应新疆方言中的“傻子”,而电影就是围绕一个傻子展开,故事的脉络也一如片名没有什么弯弯绕绕。“傻”,成了电影探讨的核心,有时候傻和老实本分是可以划等号的,而陈建斌扮演的拉条子就是傻实在的典型代表——他希望这个世界能以一种有章可循的标准来运转,但很多时候决定一件事情走向的恰恰是那些没有章法可言的潜规则——这是一个老实人所无法理解的,而拉条子的悲哀在于他不仅实在,还固执地要把他不会理解的事情搞明白,于是乎,一个脑子正常的大活人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傻子搅乱了整个生活,不能不说是一种荒谬的讽刺。如果以现实世界的标准来评判,傻显然并不仅仅停留在狭义的智力层面,因而不谙世事、一条道走到黑的拉条子也一定确信无疑地位列其中——当捡来的傻子被人领走后,事态朝向拉条子始料未及的方向发展时,他的傻就一览无余了。

老实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骗子,因为骗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不按规矩办事的人,而规矩又是老实人生存的依据,因而骗子最爱骗的莫过于老实人,所以我们看到了前后脚三波骗子堂而皇之地跑到拉条子和他媳妇跟前要人,却丝毫没有被质疑过,最后得以大摇大摆地带着讹诈拉条子的钱离开。从某种程度上说,骗子是可以归到聪明人之列的,但仔细想想,他们所攫取的利益都是眼前利益,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搭上自己的人生,这样看来,骗子的聪明只能算作小聪明,他们选择不计后果的生存方式恐怕再傻不过了。

但这世上存在最多的一定是痴子,电影中拉条子的老婆金枝子、大头哥、大头哥的弟弟、村长、民警都是这样的凡夫俗子,他们不像傻子那样一根筋,也不像骗子那样不守规矩,他们看起来都是那种再正常不过的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寻求利益或单纯自保,不愿越过界限一步,世界其他地方的运转法则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于是乎当一个傻子把拉条子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冷眼视之,当然金枝子与他们不同,因为她本身也处在麻烦之中,她既有拉条子身上的那种傻,同时又兼有痴子的鄙俗,因而无论站在哪一边她都是痛苦的,但那些事不关己的痴子却可以泰然处之,对自我的愚钝与麻木丝毫没有察觉,浑浑噩噩地延续自己狭隘的人生,直到归于尘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痴子也是彻头彻尾的傻子。

电影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演绎出一个关于傻子的寓言,原本这种寓言性的演绎无可厚非,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改编自小说的缘故,电影难以掩饰所流露出的形式化的文学意味——从影片开头拉条子遇到一个傻子,到影片结尾拉条子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形成了首尾相接的呼应,但这样的暗喻显得太过不加修饰了,从电影的角度来衡量似乎算不上高明。而拉条子的人物形象从纸面一跃到银幕上,却给人以失真之感——当主人公为了配合完成这个寓言而做出了不符合现实行为逻辑的荒诞举动时就使得电影本身已经失了足够的信服力。当然,作为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着实可圈可点,不可谓不用心,但在讲故事能力上的差距也是昭然若揭的,因而所收获的好口碑略有虚高之嫌。但即使这样,仍应该力挺陈建斌,毕竟在现今浮躁的中国电影市场里,真正用心做电影的人仍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