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以舌尖上美食为主题的优秀作文)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以舌尖上美食为主题的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1 17:26:33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以舌尖上美食为主题的优秀作文)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一】

经过漫长的等待,继《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续集《舌尖上的中国2》也终于播出了。作为它忠实的观众,我和爸爸每周都会收看。

顾名思义,《舌尖上的中国》描述的是食物,并且,是中国的食物。

所有人都知道,中华文明悠悠500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然而,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所以,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从人气火热的重庆麻辣火锅,到金灿灿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没有哪一种美味,是可以简简单单地获得的。

当人们热火朝天地吃着火锅,享受着团圆的'喜悦与火锅的温暖,火锅店的老板耗费一个通宵与无数晶粒翻炒三大锅辣椒,作为火锅店五天的底料。

当村民们从油坊买取菜籽油,炒出香气扑鼻的菜,菜籽油经过了道道工序,正由人用尽全身的力气,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压榨。

当我们闲来无事,泡一杯蜂蜜,独坐一隅,享受这清香甘甜的滋味时,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当于10层楼高的大树,取得最自然、最甜美的蜜。

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需要人们去发觉,去寻找,去加工。“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会获得汇报,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浇灌。

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自己的食物,维持自己的生命,这种坚毅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土地上的人们一直所坚信的,一直在发扬的吗?

《舌尖上的中国》讲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是食物中体现的中国,食物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坚毅的品格。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传承的文化,需要锻炼的品质。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二】

那一道道让全家大饱眼福,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都出自于妈妈的巧手,每个来家里作客的人对于餐桌上的美食也都垂涎三尺!其实,美食之所以会美,最重要的还是注入每道美食中的情感。在此,我不得不感谢我亲爱的妈妈让我品尝到舌尖上的美食、舌尖上的爱。

我最爱的美食,非“饺子”莫属,我享受着它在我舌间上舞动的感觉;吃饺子就像跳舞一样必须配合着旋律,如果心急想一口气吃掉,它就会烫你的嘴,就无法好好感受它的内馅;如果发挥耐心,配合着它的脚步,那么,就能尽情的享受这优美的节奏;那嫩嫩的、滑滑的感觉油然而生,让我不忍心把美味多汁的饺子往肚里吞,只想让它在口中慢慢回味,细细品尝,嘴角不自觉微微上扬。

有一回,我感冒了,吃甚么都没胃口,正好那天妈妈外出,我躺在床上等待她回来。忙了一整天的妈妈一回来便到厨房煮我最爱吃的料理,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饺端了上来,只见饺子里加了鸡蛋,金黄的蛋黄与白嫩嫩的饺子皮,看起来格外耀眼,煞是好吃。我品尝着,内心暖暖的,汤里有淡淡的清甜,有鸡蛋的美味,还有深深的母爱,那碗充满母爱的汤饺,令我至今难忘。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三】

说到我最喜欢吃的美食,那就是陕西岐山名小吃臊子干拌面了。虽然它的名字很普通,但在我看来,它可是比什么全聚德烤鸭、狗不理包子好吃多了。

岐山臊子干拌面的看相很好。一根根面条被辣子油染得红红的,挑起来看一看,每一根都自然弯曲,油光发亮,让人食欲大开。但是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还是面里的拌料,拌料里有黑色的木耳、黄色的卷心菜、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豆干,当然还有最重头的臊子——褐色的肉丁,这些五颜六色的拌料让人看着就赏心悦目,食欲大增。我想,即使是厌食症患者,看到这样的拌面,也会情不自禁地大快朵颐起来的。

岐山臊子干拌面的味道也毫不逊色于看相。用筷子挑起几根面条,放入嘴里,仔细咀嚼,慢慢品尝,辣子油与老陈醋混合在一起的酸辣感会立即从舌尖蔓延到整个口腔,接着从口爽到心,那味儿真是绝了。再夹起一片黑木耳含在嘴里,嚼几下,嘎嘣脆,那口感也是盖了帽儿的!而胡萝卜,是我平日里最不喜欢吃的菜,但是放在干拌面里,它的味道却完全变了,吃起来酸辣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黄色的卷心菜,味道也不一般,我特别喜欢用它蘸一点辣子油,先舔一舔,然后再一口吃掉,这样满嘴辣子味,真的很过瘾,不信你也试试看。最重头的臊子当然是最好吃的,整碗面的香浓肉味儿就是从臊子里散发而来的。肉的味道极好,虽然看相一般,但是经得起品味,夹起一块来,嚼上几口,满嘴立刻就会弥漫开一股浓浓的肉香,那感觉真是太妙了!

嘿,朋友,看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欲滴了呀?如果你也想享受一下这一舌尖上的美味,那就来我们合肥洪岗路上的陕西面馆尝一尝吧。如果你想品尝更正宗的味道,那就请去陕西的岐山吧!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四】

作为一个正宗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几乎让我所有的馋虫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起来质朴,但是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第二季开播之前我就看过了预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朴实的劳动者带给我们的感动。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五】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时就被这种从未有过的视角所感动,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生活并非是完全的理所当然。

第一次观看到这种与以往不同的纪录片,确实有不少的惊喜与感动。它远不像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关于科幻、宇宙方面的纪录片。视角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里面的故事主角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那么贴近生活,我们那么切实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可这又并不是简单的存在感,它会引发我们思考因何而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平常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隐藏着那么深刻的生活哲理,看似简单的一道盘中餐,是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汗水才可以得到。也许是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从未尝试过因为饥饿而带来的折磨,虽然长辈们已经不止一次向我们口传那些已经尘封进历史的记忆,可是我们到底还是无法切实的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岁月的艰苦,即使偶尔会为了体型刻意饿上一两顿,但这与我们所说的艰苦岁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从前,总是认为谈吃之人喜言材料、火候与调味,很少研究刀工,这不是没道理的。讲材料也是须见多而识广,山珍海味,荤素酱料,博通者当世已是几希,略知一二足可夸夸其谈,是为“权威”;论火候,则是以心传心的独门工夫,要有天份才可领悟其中意境,像禅趣机锋,最为引人入胜;论调味,则是魔术师之流,被誉为“味味有根,本无调理”,味要“入”而不能“调”,能入才是真,调,就是假了。或者说,其材料、火候与调味,在烹煮时自是有其天地玄黄,发为文字也饱藏余韵,但就刀工而言,也实是一门易学难精,永无止境的庖膳功课。

由此可见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意识到这部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或者说是对草根劳作的歌咏,以及是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馈赠

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有这么多。因为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今天和同学讨论关于信仰的问题,无论佛教或者xx教,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虽然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来感恩佛或者上帝赐予了我们一切,可是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确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生命,食物,甚至生存的机会。而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的馈赠时刻报以感恩的态度,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认为一切所得就是理所当然。

传承

我们的时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我们渴望接受知识,渴望接受科学,但是我们总是容易在追求的过程中,丢弃自己本应坚持的东西。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甚至微不足道的手艺,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

在我们年轻一代人的眼里,那些飞速发展、充满新奇的大都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哪怕我们背井离乡,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阻挡不了我们奔赴大城市的愿望,所以渐渐地我们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承越来越远。

坚持

其实你处在社会上层也好,或者只是一介平民,靠自己的劳力存活,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持之以恒,终归会找到自己的地位的。至于人上人或者人下人,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又有何妨?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六】

美食给予味蕾不同的感受,让人爱得彻底,爱得真切。——题记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美食国度,古有“民有食为天”的理论,今有“吃货”一新名词。可见,人们对于美食的依赖,已不再是单纯的喜爱,更是一种追求,追求生活的爱,追求爱的享受。

难忘海边的鱼丸,几张简单的桌椅,一把把遮阳伞惬意地在路边等待着顾客,热情的主人拿着扇子,用笑脸去迎接每一位顾客。取一只普通得白碗,拿一只勺子,从那煮得冒泡的汤中,带着南方特有的慢捞出鱼丸,放入碗中,略带口音的声音同时响起:“慢点儿!烫!”热气笼罩住了双眼,但是遮不住那颗心。煮得浓白的汤汁,碧绿的小葱,又白又大的鱼丸,更像一幅画作,犹如江南女子的清秀,此时,那普通的白碗也变得高雅起来。

捺不住,拿起汤勺,捞一个鱼丸急忙送入口中,但是又烫得小嘴通红,待微凉,朱唇轻露鱼丸之上,咬一口,汤汁四溅,浓香四起,刺激着味蕾,洁白的.鱼丸皮中包着诱人的馅料,让人食欲大开。品一口浓汤,有鱼丸的清香,猪肉的新鲜爽滑,小葱的独特,更有一份细心、贴心,让人爱上了它……

难忘家乡的饺子,一张巨大的圆桌,摆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家人在厨房忙碌着,将绞好的肉,剁碎的姜末、葱末放下盆中,沿顺时针方向搅拌,拌到肉质融为一体,闪着晶莹的光泽。大家围坐在桌旁,在欢声笑语中,包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不一会儿,饺子上桌了。白白胖胖的饺子在冲着每一个人笑。一小碟醋配上香油。让人的视线不禁望向了那里。用筷子夹一个,蘸上醋,去品尝饺子与醋的完全结合,金黄的油伴着面香融在嘴中,蔬菜的清香伴着肉香在嘴中回味,香气弥漫在屋中,弥漫在家人的脸上,让人一下爱上了它……

南北方的美食纵有再多不同,但是都饱含着相同的爱,对美食无限的追求与热爱,对生活的喜爱,享受生活。享受爱。

概括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作文【七】

对中国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其实这部片子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镜头里,他们笑得很满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简单生活的真谛?”

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抓住了电视机前观众舌尖的味蕾,不如它说正在悄悄地唤起每一位观众心中的文化热忱。“民以食为天”是这个农耕文明的最高政治箴言。画面里的天、地、阳光、森林、河流、海洋是真正的生命源头,它所唤起的是一种“怀乡感”。它对这个已变形的社会和心理具有某种疗伤式的平复作用。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