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典籍里的中国作文开头(《典籍里的中国》作文素材)

典籍里的中国作文开头(《典籍里的中国》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4-05-14 18:34:42
典籍里的中国作文开头(《典籍里的中国》作文素材)

典籍里的中国作文开头【一】

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于6月13日晚八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是的,“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每逢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学说坚定的追随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大家在节目中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论语》现存二十篇,接近一万六千字,孔子的这些言论为从何而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边就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两个弟子,在讲学的过程中,轮流记录。看到这些材料以后,我们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实际上是各有所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的来源。”

但凡读过《论语》,一定会对“子曰”印象深刻。透过那一个个“子曰”,今人能够感受到20xx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鲜明个性: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直爽而勇武,尽心尽力地保护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将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论语》中记录着颜回对夫子的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典籍里的中国作文开头【二】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名叫《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让我看得眼泪直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古人的诗词和精神都让我刮目相看呀!

有个两千多年以后的读书人,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遇见护《书》人--伏胜先生。读书人过来请教伏胜《书》好在哪儿?伏胜首先讲了“禹贡”就是关于大禹治水,大禹不仅治水,还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广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迹一步一步地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

讲完“禹贡”之后就开始讲他护《书》的经历了。伏胜壮年时,曾经是秦国的博士,天下的《书》大都被毁了。伏胜,只知道国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国家藏的《书》化为灰烬,伏胜把《书》看成一条活的生命,伏胜与他的妻子和儿女为了逃避兵火,带上了一车的《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伏胜在中途遭遇兵劫,伏胜的儿子爱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害了,伏胜的妻女颠沛流离。后来,伏胜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儿因险冻和饿。为了取暖他们可以烧掉一车箱《书》,但伏胜的妻子宁也拒绝烧掉一车《书》。伏胜的妻子说:“这一车的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伏胜的妻子挨饿受冷已经气衰力竭,伏胜的妻子知道这一车《书》,如爱子的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贵重了。伏胜回到家乡,刚好家乡也遭遇兵火,伏胜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伏胜无时无刻挂念着家中藏的《书》,伏胜当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园,凿开墙壁发现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了。之后伏胜要晁掌故把《书》给带回都城,流传天下,之后读书人带伏胜到现代的图书馆,古人叫藏书秘府。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之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活伏胜,都是用生命去延续和守护这盏灯的人,酌古至今,学史明智,丰富而珍贵的典籍,值得没一个中年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作文开头【三】

读《天工开物》有感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

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

典籍里的中国作文开头【四】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里的中国作文开头【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优秀文化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时真正的崇敬?何时真正的潜心学习?这些都是世间大道,而我却在“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环境下,没有对他们引发崇敬之情,没有用心去体悟,在茫茫人海中,犹如浮萍,随波逐流,向细枝末节处找寻人生的答案,愧对古圣先贤,愧对列祖列宗。

《典籍里的中国》的热播,是中华之幸,民族之幸。经典犹如大树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来得多么不容易,来得多么坎坷,又来得多么深沉。这一份厚重的礼物,让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汗颜,我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古圣先贤,但是古圣先贤却记得我们,记惦着他们的子孙!通过《典籍》的方式对我们谆谆教诲,让大家追根溯源,回归人生的大道。

在《论语》述而篇中:“志于道、据于德、行于仁,游于艺”,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脉络。但我们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视了根本,只是在“游于艺”,向钱、物而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人生价值排序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很多家庭有了钱后,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层面出现了的问题,随着社会物欲的影响,不断地摇摆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这就需要我们重回经典,在经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不需要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古圣先贤们在宣传大道的时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认可他们,他们仍然道心不改,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为他们懂得“大道不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们学习,坚持维护社会和谐和服务广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伤,不要让负面的能量侵入内心,而要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人。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具体,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树而沾沾自喜,我们当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万物,合二为一,以他人之长处,滋润自己内心,长养自己的德行,克己复礼,严于修身,养一身浩然正气。像古圣先贤一样,为道可以忘我、忘躯。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经在古圣先贤们的身上得以体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让自己内心的良知越来越升发,心境会越来越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我们的人文自信。

典籍里的中国作文开头【六】

早在几年前,我曾无意中看到一部名为《看见台湾》的纪录片预告,摄影师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以俯瞰的视角、航拍的方式展示台湾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象,并以此获得20xx年第五十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我当时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全片,无奈因没找到资源而一直遗憾。终于,在20xx年,这个遗憾因另外一部纪录片而弥补,而且这个弥补来的极其丰厚,这部让众人震撼不已的纪录片就是《航拍中国》。

很喜欢《航拍中国》片头的这一段引言:“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这段引言由类似于演员张涵予的男声念出,再配以遨游天际的美景,很轻易的就将我带上旅程。

第一个遨游地点是海南省。在此之前,我对海南省的认知实在浅薄,作为了文科生,只是知道那是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那里适合度假,有椰林树影、海浪沙滩。上大学时,机缘凑巧认识一个海南的女孩,为人热情大方、活泼开朗,笑颜里永远有无尽的灿烂,当时很是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家乡使她如此灿烂。现在我终于得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原来就是这个道理。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我一直对灯塔情有独钟,觉得那黑暗中的一束光带给人无限的希望,海南岛上也有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分别为木兰头灯塔、临高角灯塔、兵马角灯塔,它们在漫漫岁月长河中,给无数的航海人指引方向,让他们得以平安返航,同时也见证了无数历史。看完这集,才知道海南岛上椰树的由来,对在海水中生长的红树林印象深刻,对“蓝洞”之内的世界充满好奇,也终于看到了“南山海上观音”,莫名就想起来之前南海问题被热议时的一个段子,在此就不做详述。

作为了陕西人,我一直是以为对陕西的了解足够深,自己本身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上大学时又很巧舍友中一个是陕南安康人,一个是陕北榆林人,一个宿舍三分陕西,时常因为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的差异闹出不少笑话和小插曲,也是乐趣无穷。对于陕南的安康、汉中有过踏足,毕业之后一直待在陕北黄陵,关中自不必说,但看完《航拍中国》的陕西特辑之后,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汗颜,有种坐井观天之感。《看见台湾》中吴念真有句旁白“如果你没看过,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航拍中的陕西,的确是另一种模样,有一种我不知道的美。对于秦岭的绵延,华山的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坚定了要去爬太白山的念头,不过想来闺蜜是更想去看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棕色大熊猫七仔,大熊猫终于有了彩色照片。对于陕西的历史自不必赘述,第一次从空中看到“泾渭分明”实在令人感叹万千,同是梯田南北竟有如此差异景致,欣喜黄帝陵中的古柏有很长的特写镜头,也很自豪家乡的洽川湿地配以《关雎》出镜,不管漂泊何处,人对于家乡的热爱永远都是植根于心的,看了几集纪录片,还是最爱陕西,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对于新疆,最初的记忆是小时候姑父在乌鲁木齐当兵,逢年过节总会带来好吃的葡萄干和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干果,听说那里冬天雪能下的没过膝盖,后来奶奶去那里待过一段时间,因为她是裁缝,看到维吾尔族小孩美丽的服饰,回来就亲手给我和弟弟做了一样的帽子和衣服,这成为我童年时期向小伙伴炫耀的物件,也是我人生中值得珍藏的宝贝。看完这集才知道,新疆远比我想象的要辽阔很多,各区域的差异之美出乎意料之外,每一处都是绝佳的电影取景地,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的每一个角度都美的令人窒息,开都河的日落叫人留恋,安集海大峡谷的大地抽象画让人连连称奇,伊犁河谷的杏花的确改变了我对新疆的印象,“杏花微雨”原来不止在江南,赛里木湖的美景与宫崎骏电影中的场景不谋而合,魔鬼城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沙漠上空俯瞰大地原来如此壮观,“而不倒,倒而不朽”的胡杨林很轻易就勾走了我的魂魄,当然火焰山也心向往之……

今年的春节,本来打算去东北感受冰雪纯净的美,可惜未能成行,但很幸运的是这个遗憾也得到了弥补。第四集走进冬的\'故乡—黑龙江,我很轻易就被雾凇上冰花的美所惊艳,很想去看看能工巧匠雕琢的冰雪大世界、镜泊湖天然形成的冰瀑奇观,也希望去雪乡体验身处童话世界的乐趣,亦或者坐上小兴安岭的火车来一次森林畅游,当然中央大街的异域风情也是不能错过。追逐航拍器的东北虎的确展示了“森林之王”的霸气,冬捕者的收获让我不由想起小学课文中的那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东北物产之丰饶可想而知。至于江西那集,就留着日后慢慢欣赏,想来将会看到更多不同的美。

《航拍中国》带领我遨游天际,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了解到很多自然风光、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

在当下忙碌的生活中,每天不知道要错过多少沿途风景,亲爱的你,是时候找个闲暇,趁着心情大好,家国河山大好,出去走走,碧海蓝天吹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