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年味气息随笔作文(年味的最新版作文)

年味气息随笔作文(年味的最新版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30 07:58:40
年味气息随笔作文(年味的最新版作文)

年味气息随笔作文【一】

今天天气很好,和暖的阳光,轻柔的春风,我们全家一起去天鹅湖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天鹅湖好美呀!微风吹得湖面漾起层层波纹,弯曲的小路边开着五颜六色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垂柳抽出嫩嫩的枝芽……

听!那是什么声音?“嘎嘎,嘎嘎”,原来是湖面游来一群小野鸭,它们一会儿扎进水里,一会儿钻出水面,在湖水中游得好开心啊!

美丽的春天,美丽的天鹅湖,快乐的旅行!

年味气息随笔作文【二】

商场里循环的音乐告诉你要过年了,学校的放假通知告诉你要过年了,各种广告大气的煽情牌也告诉你要过年了……年味就是这样随着春节的临近,越来越浓,好像一碗淡茶,在变成甜甜的清酒,最后又融入母亲的瓦罐里,变一碗浓汤。年味就是一种生活的快乐,是中国人崇拜的味儿。

年味,融在舌尖。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贴福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这是老一辈们的年,也就是“吃”年。中国人喜欢年糕,哈,现在手上还拿着一块。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满足好舌头,又有好彩头。

有句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中国人特有的食物,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包饺子,虽然我包的难看,自己都不想吃,但还是有感受到那种快乐,也许这便是年味吧!一锅饺子出炉,在我面前的瓷碗里,一个个可怜可爱的饺子冒着热气布满了眼镜又充满了心窝。我知道,妈妈又偷偷地把我包的那些都盛到她的碗里了,如果不是过年,这样的“吃”年味,这样的感动,怎么会有呢?

年味,贴在门上。

当你走进省实验高三教学楼,你不难发现,每个门上都贴着一副对联,红纸黑字,装饰以金色墨点;比喻对仗,寄托以深深期望。年味儿,贴在各家的门上。有人说福字是一种人们快乐幸福的符号,只要贴着自家人看着舒服,有暗示幸福的作用,怎样贴都是年味儿。

不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都包含着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都给人以快乐的正能量。

年味,贯穿在人群中。

过年,即是团聚。我喜欢看到春运时人们忙碌的样子,嘴是哈着热气,脸上流着汗水,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与年货,脸上挂着笑,握紧的回家的车票……冯骥才是文化名人中最会过年的,他告诉人们,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年,或许也就失去了意义。

“春节好”,“恭喜恭喜”以前以为这都是人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现在细细想来,这些话原来带着一种真心的祝愿的。爷爷奶奶盼过年,因为他们可以见到大半年没见的儿孙,虽然重逢时的笑脸布满了皱纹,但那种快乐,却如同新生儿一般纯真。

中国人崇拜生活,中国人崇拜年。现在的我们,只需要在家人热闹的谈天里,美滋滋地喝下年味儿十足的浓汤了……

年味气息随笔作文【三】

小时候盼过年。尤其是在天津土生土长的孩子们,过年的愿望就更是强烈了,吃好东西呀,穿新衣服呀,一进腊月就年味十足了。

先说娘娘宮,各种年货,多的让人眼花潦乱,那时候的钱特别值钱,一块钱能买十只河螃蟹或买很多各种炮竹、烟花。

天津人过年,门窗上要贴各种“吊钱”,就是肥猪拱门、聚宝盆、喜鹊登梅等各式图案的剪纸,图一个钱掉到家里的吉利,红红火火的,十分漂亮。

除此之外,天津人过年,窗花年画、津味小吃一应具全,米面、鸡鸭鱼肉年前就购买全了。除此之外,天津人年前要蒸很多馒头,有糖馅的、豆沙馅的、各种形状的枣糕应有尽有。

天津人讲究的是在正月不花钱。所以,年前的准备工作特别忙碌,准备停当一般得到腊月二十九的晚上,这个时候才封上煤球炉子,躺在床上,心满意足的准备过年了。

提起天津人过年,闺女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婆婆要买缠脚条,老爷爷要买新毡帽,一家子围在一起打扑克,多少有点输赢,就是寻点刺激图个乐。

盼到三十晚上,吃完肉饺子、再吃素饺子后,天津人还要比谁家炮花放的多,比谁家灯更亮,尤其是要比谁家的素饺子馅的素菜、香干、粉条、干果子、红粉皮等食材样数多,图一个“素素静静过一年”的新春彩头。

大年三十过完了,天津人的初一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盒子往家转,初四铬饼炒鸡蛋是少不了的,尤其是到了破五(初五)的这一天,剁小人嘴的合子加八,日子越过越发,剁小人嘴的合子加九,日子越过越有,剁小人嘴的合子加拐弯,幸福日子越过越没边呀!

到了节粮渡荒的那几年,全国性的物资紧缺,什么东西都凭票供应,连花生瓜子都要本儿,最可伶的是六零年,过年几乎没吃什么东西,年就过完啦。后来,我参军了,虽在**上过年,吃的喝的都很不错,可是,就是想家,想家里的亲人,想吃家乡的香干,哪怕唱口醬油也行啊,那个馋呀!

现在,又进腊月了,走进天津所有菜市场,红红火火的“吊钱”剪纸风扑面而来,各种干货、鲜果、鸡鸭鱼肉、南北菜蔬应有尽有,那浓浓的年味虽然滚滚而来,但天津人过年的好像大不如前了,因为,天津人其实现在的每一天都在过年。

年味气息随笔作文【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他所描绘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炮迎新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这似乎是一种不会被人忘却的传统。从我记事之日起就对每年除夕凌晨12点的炮声记忆深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时间点里每家都会放开门炮辞旧迎新,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你能想象上百花炮声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种光亮,那种声响,怎一个震撼得呀!即使你熬不到这么晚,相信这震耳欲聋的炮声还是会把你叫醒的。

每年除夕,爷爷、伯伯、爸爸都会准时从被窝中爬起来放鞭炮,对他们而言,这已是保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他们不需要闹钟,却总是那么准点,或许是他们的心灵感知新年的气息比我们更早更准吧!

我一直认为,乡下的年味儿比城里要更浓些,因为这份“美味”中加更多调料,纯朴、感恩与真诚。城里的路旁商店张灯结彩,这是他们对新年的期许,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但这其中不乏有些应付之意,过多花哨的装饰只是随大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相比较而言,乡下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更有寓意,这些春联并不昂贵,并不华丽,却寄托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说平凡之中见真情,春联不也是如此吗?

年味儿要与家人共同分享,所以除夕也就少不与家人共进晚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物质需求的提高,“年夜饭”人们更热衷于去饭店吃。一家人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吃着现成的饭菜,吃完结账就可以走,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呢?但在乡下大多数人家都是在家里吃,即使比不上饭店菜品的美味,但这是家人亲手烹制的,里面充满浓浓的爱意,即使比不上饭店用餐的方便,但与家人一起劳动是开心的,充实的,享受的。我们吃的不是美味,是气氛。只要一家团聚,一起吃饭,我相信,无论饭菜的丰盛与否,大家都是开心的。

吃完年夜饭干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看春晚!虽然现在对春晚的意见褒贬不一,但依然不减低人们对春晚的热情,很早就开始关注春晚,除夕晚上8:00,春晚终于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说说笑笑,体味春晚带给我们的乐趣,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

除夕,除旧迎新。年味儿,充斥心田。希望人们可以在新年中过的更轻松、更舒适、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年味气息随笔作文【五】

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我发现春天来了,它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我踏着春天的脚步在大街上行走,周围的树都抽出了新叶,嫩绿嫩绿的,在微风中向我招手,春天走进了市政府的街道,花坛里花团锦簇,小树也长出了新绿的叶子,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我看见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小树,被修成伞的形状,花一团一团的,露出紫红的害羞的脸。花坛里的小草也探出那嫩绿的头,看看这春意盎然的世界。市政府花坛的花草树木的气息是渺小的。

离开政府,我来到平湖公园,风给人一种春的气流。百鸟啼叫,唱着那优美动听的春之声。我站在眺望阁上望平湖公园,四处生机勃勃,草地上几个穿绿颜色衣服的孩子追赶着,为这多彩的风景画卷增添一丝春意。我极目远眺:“衡阳广电”大楼耸立,立交桥上交通通顺。在和煦的春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生机。

寻着春天的脚步,我来到了南华大学,朗朗的书声,附和着春天的神奇。迎春花盛开着,金灿灿的,大学生们也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大学生们都忙着做自己的事:有的在英语花园里背诵着英语;有的在草坪里,面对朝阳做活动;有的则在打篮球。这都反映着三个字:春来了。

我仰视长空,看到了春姑娘在天上飞舞。

春姑娘播撒着春之种,树儿们散发着春之情。

年味气息随笔作文【六】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了。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用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了。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了。

腊月的日子长了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了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了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了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疳”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了村子,照亮了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