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广东的过春节习俗的作文)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广东的过春节习俗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4-24 03:09:07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广东的过春节习俗的作文)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一】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二】

快过年了,为了迎来一个干净、整洁的新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一大早,妈妈就开始分配任务:爸爸负责擦瓷砖 、擦灯、扫地;妈妈负责擦玻璃、拖地、擦柜子;而我则要打扫楼梯、擦楼梯扶手、整理书桌。我不禁暗暗叫苦,可老妈的命令不可 违抗,只能乖乖地服从。于是我开始擦楼梯扶手。不是吧,多少天没擦了,上面都是厚厚的灰尘,我擦了好几遍,才擦干净。然后我又拿起扫把一丝不苟地扫楼梯,扫完大汗淋漓。休息片刻后,我又开始整理我凌乱的书桌,这书桌,不知多久没整理过了,大小不一的书堆满了整个书桌,我开始分类,经常用的放在书桌上,不经常用的放在箱子里,大书放一摞,小书放在一摞。然后我又开始擦桌子,不一会儿,我就完成了妈妈布置的任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看看爸爸妈妈,他们还在埋头干呢,我心想:去帮他们一下吧。我又帮他们擦瓷砖和柜子,不一会儿,我们就打扫完了。望着干净整洁的家,我们都很高兴。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三】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四】

小年这天的主要习俗有:

一、祭灶:这是小年这天最重要的活动。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灶神(也称为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进行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小年这天,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饴糖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以便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关于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二、扫尘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在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扫,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三、剪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四、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五、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六、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七、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传湖北部分地区,小年忌宰。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台湾则忌舂米,据说会有把风神捣下来之虞,恐怕给来年带来风灾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五】

一年一度的元旦就要到了,许多人都很期盼的到来,而且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准备元旦的物品,准备过元旦,那在我们国家,元旦的习俗都有哪些呢?也是许多人想要了解的一个问题。

元旦的习俗:

至今我过庆祝元旦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目前庆祝活动有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还有的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举办联欢晚会也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庆祝活动。而且现在把元旦顶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

除了上面的元旦习俗外,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的习俗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在南方和在北方过元旦也是不一样的,但基本上都是全家在一起庆祝元旦。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六】

“啊!期待以久的秋游终于到来啦!”

在宿舍里,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我整理好背包之后,再转眼左右看看,发现有的同学在摇醒别的同学,边摇还边说:“快起床,秋游的时刻终于到啦!”,有的同学兴奋地打一下自己,然后“啊——”的一声故作惨叫样子,有的像还在梦游一样说:“真的秋游啦!”还有的.同学已经背上了包,做出要马上冲出去的样子,十分滑稽可笑。

终于要出发啦!我们坐上了车,车子开动了。在去的路上导游宣布了一件惊人的消息——这次秋游破了校记录——以前我们只去一个地方,但这次去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岭南印象园”,第二个地方是“广东科学中心”。但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就是它们离我们都很远,而且今天的时间不多,所以可能玩不了多久。

汽车一路快速向前奔驰,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随着汽车“嘎——”的一声,终于到啦!我迫不及待的下了车。刚进“岭南印象园”,我就看到了一条小街,那上面有一个木架子,上面铺满了藤条,“哇!好美呀!”我不禁感叹到。要去看皮影戏啦!真幸运,我们班是第一个到的,还好可以坐到最前面的好位子。我们在开始表演之前吃了一些零食。我去丢零食袋时,看到外面有两个人,拿着木锤子在锤什么东西,我好奇地问miss何:“它们在锤什么呀?”miss何回答:“他们在打那个花生糕,就像打糍粑一样。”“哦。”我若有所思地边走边想“看样子一定很好吃”但皮影戏很快就要开始了,我赶紧回到坐位上来。

表演正式开始啦!我好兴奋呀!首先游出了几条鱼,但鱼马上就游走了,哦,原来是来了一只乌龟,那只乌龟站到一块石头上,然后出现了一只鹤,那只鹤站在乌龟身上,想把乌龟给吃了,可聪明的乌龟还是跑走了,于是鹤开始捉鱼了。不久,乌龟从鹤的屁股后面出来了,鹤发现有动静,就开始找乌龟了,可是它没有找到乌龟,乌龟碰了一下鹤,鹤就飞走了。但不久以后鹤又飞回来了,不过乌龟又把鹤给赶走了。就这样表演结束了。

一转眼就到中午啦,该吃饭啦!我们到另一个剧场去吃饭,今天的午饭真丰盛呀!有鱼丸,有肉饼,有青菜,我很快就吃完了。我们准备要去“广东科学中心”了,再见了,“岭南印象园”!

我们上了车,准备去“广东科学中心”了。到达目的地后,我们直奔“儿童天地”。在那里我们先玩了“闻一闻”,就是让你先闻一下一种味道,猜一下那是什么,然后看一下对不对。紧接着我还玩了水库,车的形成,摸一摸,听一听……

好玩极了,不过就是时间太短暂了,结束的时刻到了,我们要走了,但没关系,因为我还有美好的记忆。

怀着一种难以形容的心情,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广东科学中心”!但是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关于广州的新年习俗作文【七】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