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外国文学作品推荐作文(推荐一本外国文学作品作文)

外国文学作品推荐作文(推荐一本外国文学作品作文)

更新时间:2023-09-06 11:49:32
外国文学作品推荐作文(推荐一本外国文学作品作文)

外国文学作品推荐作文【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媒介转换非常快,网络、视频、影像无处不在,其阅读快感比单纯的印刷文字更能吸引人们阅读的。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课堂是用来教学的,如果用来看视频的话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懒教的一种体现。这种观点要一分为二去看待。对于一些不适合影视欣赏的课自然不要放映和课堂无关的视频,而对于一些和课程有密切关联的影视作品还是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的,如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只要不是经常性播放就行。因此,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也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在讲授的同时,让学生欣赏视频影像,通过视频影像来理解作品,解读作品。视频影像欣赏可以采用观全片与剪辑片断相结合的方式,即忠实于原著的的影片可以全片播放,而对原著进行过改编或只是为了教学的一时需要,可以采用片段播放的方式。观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原著进行比较性阅读,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例如笔者在讲完《荷马史诗》后,让学生欣赏了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记》。影片所展现出来的波澜壮阔的特洛伊战争场景,阿基流斯、赫克托尔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对功业的追求,对国家的忠诚,深深打动和感染了学生。之后再让学生对照原著阅读,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种影视欣赏法学生非常喜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有效,值得进一步探索完善。

外国文学作品推荐作文【二】

读后感:《欧也妮·葛朗台》应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最为人所知的篇章之一,老葛朗台是众所周知的吝啬鬼形象,“铁公鸡中的铁公鸡”。巴尔扎克很明显地在文中给老葛朗台贴上了“吝啬、贪婪”的标签,他本身也意在塑造这样一种典型形象,将人物刻画类型化了,并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漫画笔法,简笔勾勒,紧紧围绕人物的某点性格特征展开表现。老葛朗台的性格就是“视金钱于一切之上”,他的行为、语言、心理等都离不开“金钱”二字,或者说除了“金钱”以外就无其他。老葛朗台是吝啬鬼、守财奴、偏执狂,正如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畸人”,他坚持的真理便是“人生的意义就只是积攒金钱”。对于老葛朗台的吝啬、贪婪如何表现,我不想详细陈述,因为大家应该都把这点阐述、理解得差不多了。巴尔扎克不如福楼拜等人的“纯客观性”叙述,有时也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图和议论,感觉有比较明显的引导倾向,一次次通过自己的一些定论逐渐从外在强化读者对人物或主题等的认识,如文中有诸如“大凡守财奴都不信来世。对于他们来说,现世就是一切。这种思想给金钱统帅法律,控制时尚,和左右风尚的现今这个时代,投下了一束可怕的光芒,金钱驾驭一切的现象在眼下比任何时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等的大段论述。并且,在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明确给出了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典型特点(原文:由于吝啬和爱财,葛朗台在家中是个锱铢必较的人物),这样读者就有了基本的“先入之见”,接下来的阅读就是一步步跟随作者证明这个观念。对这种看似给读者权利,实则一定程度上已经约束读者阅读心理的写作手法的评判,也许因人而异,也可供探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是成功的。

《欧也妮·葛朗台》也应该无一例外地能引发读者对“金钱”的思考。钱财对人性的扭曲越来越达到可怕的地步。有多少人的人生意义近似葛朗台?恐怕绝大部分人得承认。我们不该为还没有达到葛朗台吝啬之程度而庆幸,而该记得在为金钱而偏执、扭曲自己的时候给自己提个醒。我们都太容易偏执,甚至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偏执和成心,并对别人的不义之举指指点点。

 

外国文学作品推荐作文【三】

读后感:很多人对卡夫卡的意识流尤其不理解,甚至觉得《变形记》里的甲壳虫有点恶心,我曾经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后来参考他人的理解,慢慢便有所懂得。尽管理解作者是用看似荒诞、奇怪的变形来表现人类生存可能遇到的一种状态,有时候又消极地想作家或读者真须这么“自虐”么?须要耗尽神力去直面和探究那样一些还没遇到却可能存在的可能么?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他也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理解卡夫卡,可见昆德拉对作家的探索精神是极其赞许的。庄子说:“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我们会不会因为存在潜意识里的忧患和孤独感的潜滋暗长而终于让自己的生活受影响呢?卡夫卡对人生、人性思考得深刻,这点已毋庸置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卡夫卡的骨子里或潜意识里或许就经常存有孤独、矛盾、焦虑之类的阴暗因子。临终时他想把自己的作品付之一炬,我想可能是孤寂的他担心被人误读吧,倾向悲观或看得透彻的人很容易就相信人与人之间是难以沟通的。可是作品还是得以保存了下来,对于作者写作的每个真正的意图我们不得而知,误读或许总会存在,但对于文学作品,有多种解读的可能,能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思考,这不也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吗?

现在,我承认我还无法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深刻、系统的理解,随着阅历的加深,以后读起相同的文字,或许与此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的几篇短篇小说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判决》和《乡村医生》,这两篇小说带给我一丝触动,《判决》里的用刑被描写得触目惊心,极其残忍,揭露了执行官们对国家法律的盲目支持及国家机器对人的残酷迫害,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写出人至于残忍、麻木、无奈的可怕。《乡村医生》则似乎以一个简洁、精炼而精致的故事揭示人的自私性及不被理解的孤寂感。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生就必须有救扶伤的义务,被需要时,不管自身愿不愿意,最好还是得服从需要,否则招来非议。治疗后结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医术水平的高低,好则名传千里,坏则“遗臭万年”。其实,医生也只不过是一项职业,只是工作内容的特殊和重要性使得他们肩负着似乎不可违背而又超重的责任和使命。也如有些人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作家就应肩负社会责任,写出有质量,爱国、爱人民的“好作品”,支起精神的脊梁。想想这也是对作家不公平的待遇。放大到更广阔的领域,也许我们见到人还是同样的自私,许多人还是处在不被公平对待的境遇中。卡夫卡揭示着人类的种种困境,可对于揭示困境的理解成了我新的困境。人的困境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不断被诉说着、不断被发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