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2022气象气候科普作文1000字(气候科普征文1000字)

2022气象气候科普作文1000字(气候科普征文1000字)

更新时间:2023-11-25 09:45:26
2022气象气候科普作文1000字(气候科普征文1000字)

2022气象气候科普作文1000字【一】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

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2022气象气候科普作文1000字【二】

日月星辰,鸟兽虫鱼,我们生活在一个广袤的自然空间里,看到五彩斑斓的蝴蝶,听见清脆雀儿的鸟鸣声,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我们包裹在自然的世界里,而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就是气象了。

气象指的是发生在天空中大气的物理现象,包括风、云、雨、雪、霜、露、虹、晕、电、闪等现象,这个普通的名词经过这么一番科学的解释后,竟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了,其实这一切都是光、水、风、电的杰作了。

曾记起七年级时学过的一篇文章《看云识天气》,讲述的就是气象大家庭中云的故事,当我们看天时,从未觉得轻飘飘的白云里竟包含了那么多科学道理,总会肤浅的认为是自然的杰作,学多了以后才逐渐明白现象的奥秘,而人类对气象的认知也是这样从浅薄走向深层的。

历史上像苏轼一样的气象观察家不多,他的《与章子厚书》中写到“黄州鄙陋多雨,气象昏昏也”,这话说得满口“之乎者也”,其实不过是苏大文豪被贬时抑郁不平的写照罢了。苏轼看着满天的阴云,愁苦难平,便提笔写下了这封书信,而“鄙陋多雨”其实也是气象的一种。当然身为气象观察家的他,不可能只有那么点料儿,在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就大篇章的描绘了雨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人看着墨云白雨的自然现象,趁着浓浓的醉意也会挥毫写下这壮丽奇景,足见对气象热衷之狂。

就在文人墨客在气象奇景间抒发自我情怀时,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没闲着,创作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诗,即谚语。什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燕子低飞蛇过道,春雨马上就来到”都是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出来的启示。所以气象于农民而言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准确地预报天气是工农业生产的关键。

近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气象的认知早已天翻地覆,各种发明的应用能令人更好地了解气象的奥秘,如古人不能解释的虹现象,在当今社会连一个中学生都可以用光的折射来解释这一现象,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无止境的开发与利用,使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如酸雨的产生,就是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所以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当我们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时,不要忘了,气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022气象气候科普作文1000字【三】

而看完后我又收集了一些资料。例如水占地球面积71%,而咸水占97.5%,淡水占2.5%,在2.5%中又有87%是人类不可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可用的淡水占总水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里提取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014%。所以说节约用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尽可能地做到低碳出行,不开小轿车,不用干洗机,自然晾干衣物,使用节能灯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却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地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少一点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