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650字(人间有味是清欢高考满分作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650字(人间有味是清欢高考满分作文)

更新时间:2023-03-04 08:33:11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650字(人间有味是清欢高考满分作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650字【一】

夏日的正午,头顶上辣辣的太阳,向大地喷着大火。小树林里一个人也没有,只有那树梢上的知了在不知疲倦地叫着:“知了,知了。”

顶着火辣的太阳,我怕追随在表哥的'身后,在稀疏的小树林里转悠。我们跟着阵阵的蝉鸣声,去黏知了。表哥很轻地走到树旁,用黏网接近树上高歌的小精灵,他猛的一斗竿子,竿子上的黏网黏到蝉翼上。这时候,不管它怎样的扑腾挣扎也难以逃脱了。

当烈日偏离树梢时,我手中的袋子已是鼓鼓囊囊的了。那小小的袋子已形成了“百蝉齐鸣”的局面。这合唱莫非是蝉的哀歌?不像。不过这总是它们的“绝唱”了。

在归途上,蝉鸣声中,表哥问我:“咱们把它们炸了吃怎样?”我大吃一惊,嗫嚅地说:“还是放了吧!只是捉来玩玩而已,不必要吃了吧!”

刚到家,表哥他们就架锅生火。不一会儿,便从厨方里飘出阵阵说不清楚的味道来。我捂着鼻子溜走了。这是唯一的一次----我主动回避美餐。

哦,童年的味道!

我常常听大人们夸奖某个人有文化时,说:“看人家多有文才,肚子里装的全是墨汁!”我一听,心里想:“文才是什么啊?也许是字写得工整,也许是语文成绩好,也许是喝的墨汁太多的人就能受到表扬。于是,趣事就发生了。

听大人们讲完,我又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喝墨汁是件好事,忽然有一个念头:把爸爸经常练字用的墨水找来喝了吧,这样我就能受到表扬啦!我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拿来墨汁,打开盖子一股刺鼻的味道在我鼻子面前漂浮,久久不肯散去,又想:这么难闻能喝吗?管他呢!别人能喝,我也能,为了得到表扬我豁出去了。

结果,把眼一闭,“咕噜”一声咽下了一口,喝完第一口,我顿时觉得非常恶心,马上叫了一声:“妈妈!”立刻飞奔到卫生间,一次又一次的漱口,嘴里任然残留着那样说不出的味道。

妈妈过来了,焦急地问我:“怎么了,怎么了?”我低着头小声对妈妈把经过说给妈妈听了,妈妈哭笑不得,我见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哦,童年,谁解其中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650字【二】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在这世界上,到处充满真情。电影《一梦十七年》向我们介绍了发生在新疆南部的一个有关真情的真实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我热泪盈眶,被故事中的情节深深地感动了。

影片主要讲的是维吾尔族夫妇司迪克和力克孜经营一家餐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他们在一个废弃的纸箱里捡到了一名冻得奄奄一息的`汉族残疾弃婴。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卖掉了饭馆,花光了所有积蓄,司迪克又因为想救拜合提亚而过失致人亡入狱。夫妇俩决定将拜合提亚送到部队,在部队的军医的帮助下,拜合提亚终于恢复了健康。

整个故事,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没有半句歌颂式的语言,然而故事中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却是人性的真、善、美,展示出来的是人间最纯朴,最美好的情感。维吾尔夫妇为了拯救一个与他们毫无任何缘关系的汉族残疾弃婴,花费了他们的所有积蓄,卖掉了赖以生存的饭馆,但他们毫无怨言。电影《一梦十七年》向我们介绍的正是这人间最朴实无华的情感——真情。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真情就在我们身边。2007年的冬天,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大雪。这场大雪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大雪阻挡了人们匆匆赶回家的脚步,冰冻了人们盼团圆的心。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融化了大雪的严寒。一个农民用自己的双手,救了44人。到了晚上,还挨家挨户的借棉被……他并不富有,但却让44人在他家住了3天。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民,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无怨无悔地帮助那些跟他素未谋面的人。是什么驱使他这样做呢?是真情。这跟电影《一梦十七年》所表现的真情异曲同工。

真情让人间充满爱。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真诚地付出,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和谐!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文650字【三】

在家闲来无事,看到电视里重播《人间正道是沧桑》,就将这部片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原本以为会是一部正面的说教历史题材,却意外觉得是部很好的片子,至少是一部有精神内核的电视剧。

也许这部片子的拍摄有很多的政治因素,也有拍摄的政策使命,但是这部片子还是很好的揭示了人物脱离不了历史脱离不去时代的束缚的`规律。有的时候,人就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前行,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对于历史,究竟哪一种观点比较正确,其实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更重要的事情在于,历史是否是回归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中国传统的历史观是有其缺陷的。比如说,把马克思划分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生搬硬套在历史发展进程截然不同的中国,认为凡是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推动历史进程的。这样的历史观显然是出于我国目前政治局势的需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意识形态标准。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历史事件简单地划分为非此即彼的两个概念——正确的错误的,进步的保守的,革命的反革命的,这种为了政治而学术的理论,有其内在缺陷实在是理所应当。我们国家的当权者总有一种家长的观念,西方各国讲民主就说要统一全民的观点,作为各项决策的依据,我们偏偏要加上一个“正确的观点”。我们的家长总是害怕我们学坏,只告诉我们一个所谓正确的历史观。如果一辈子只听说这么一种论断那也就罢了,但万一不慎听说了一种“歪门邪说”,那又如何是好呢?所以遮着掩着总不是个办法。如果我们的历史观始终是多元的,始终是允许所有人各抒己见的,那么听的人也会自觉地产生一种免疫功能,也会逐渐形成自己判定的标准。如果可以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多一点客观地陈述,少一些主观的判断,以逼真地还原历史的真相为己任,而把一切评价的工作留给每一个读者,也许是于读者也于这个国家最有利的一种历史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