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身边年味的作文(以年味为话题的作文)

身边年味的作文(以年味为话题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03 01:57:38
身边年味的作文(以年味为话题的作文)

身边年味的作文【一】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故乡。

刚到老家,姥爷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姥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姥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姥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了起来。她把磨好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与其它配料,做成松糕原料。姥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咖啡色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付出,由衷祝福。分寿桃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与姥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亲情友情。家乡过年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与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旅途。可家乡热闹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年味最浓!

身边年味的作文【二】

春节前几天,陪着家人去置办年货。天正下着小雨,虽然没有温暖的阳光但却也一扫之前的雾霾天气。走在路上,远处不断传来低沉悠长的汽笛声,心想好久没有做过轮渡了,这次有了机会去重温儿时水波荡漾,空气腥湿的记忆。

到达目的地后,雨也恰好停了。我提议去花鸟市场瞧瞧,买些花草回去装饰。去的途中,身旁的人没有想象中的多,我还纳闷,他们说都回家过年了呗。噢,回家才是过年啊。

节前的物价也涨了不少,看中的一盆万年青价格差不多翻了一倍,看着他们在洽谈价格,我到附近又转了转,看见了一盆含苞欲放的风信子。那样子实在惹人怜爱,体态娇小,放在书桌窗前正好。挑好了心仪之物,走之前还了解到风信子的象征义:只要重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富生活。聊了一会后,我急忙催促他们回去,他们似乎有些不满:“不是你撺掇着来这儿吗,这才多久就赶着回去啊?”“回家,过年。”

我脚一踏进家门,便急忙着张贴各式吉祥物。屋子在放假前就已经被整理得十分整洁了。对了,还有春联没换,不急不急,等到了三十那天再换也不迟。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时人们地风俗也只能存活在诗歌与人们地想象中了,不过还好,一同祈盼新年地到来地这份心情一直未变。

没有做下来多久,我又被支出去买一些招待客人地水果。来到附近地市场,真地是人山人海。难道白天没有出来地人都选择这个时候出来?推着购物车在人群中艰难地前行,身旁地人们也没有表现出十分喜悦地神情,反而多了一份恬淡和宁静,抑或一种期待。在期盼什么?远方游子地归来、往昔不幸地离去、来年心愿地实现……或许都有,人总得有些期待,生活才能继续。

终于,看着窗外别人家地阳台上都挂起火红地灯笼时,电视上地主持人换上喜庆地红装时,我知道,春节——各大节日中最具分量地一个,已经来了。期盼已久地春节就这样来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是啊,这是我第一次想到这样地问题,从年头盼到年尾地春节来地时候,我竟毫无感觉。是因为没有了儿时地烟火炮竹,还是没有当年一大家人共居一处地温馨?

“开饭了!快出来。”

“好,马上就来。”

就像平时开饭一样,我走出房间。不过当我看见墙上地福字与中国结,看见桌子上一圈摆放整齐地饭菜和斟满酒地酒杯,看见他们脸上洋溢地满足与喜悦,我知道就算没有炫目光彩地烟花,没有众人地欢声笑语,只要在家里,与最亲地人在一起就是春节,就是过年。

这,就是年味儿。

身边年味的作文【三】

伴随着除夕夜鞭炮的阵阵响声,我知道,2018年来了。可我对这二零一八年的到来,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兴奋。

依稀记得几年前,每逢除夕,一家人都要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看春晚,吃年夜饭。近几年,特别是今年,好像有哪里不一样了。一家人依旧坐在一起吃饭,电视上依旧播着春晚,不同的是,人人手里都拿着手机,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要么是在聊天;要么是在抢红包;要么是在集五福;更有甚者,是在玩游戏。大人们都心不在焉的敷衍着老人的问话;小孩子也都心不在焉的敷衍着大人的说教;只有老人默默地看着电视里的春晚,然后无奈地叹口气,离开了饭桌。可,年轻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机屏幕上,哪里会注意的到长辈已经离席呐?

大年初一,我依旧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本该一大家子的小辈儿早早的去给老人磕头,可等到八点半,稀稀疏疏的才来了几个亲朋,眼看着已经不早了,两三个人才结伴去拜年。往年都是十几个人一起去磕头拜年,一路上说说笑笑,到也不觉得冷清。可今年连人都聚不齐,何来欢乐热闹。总算熬到拜完年,才回了家。总的来说,初一一大早儿,一大家子便没了原先的热闹和喜庆劲儿。初二初三就更不用说了,各自去拜各自的年,忙工作的也就离开了家,家人朋友一年到头儿也没能好好聚一聚。所谓的回娘家吃饭,也只是吃了一顿饭而已。再没有原先的热闹合乐。

有时候实在搞不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不是以后春节也会像过个小节一样,只是为忙碌的生活找一次休息的借口,然后再各赴前程。什么仪式感,什么大团圆,全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过年的氛围也没有了。

我很喜欢过年,一个最不喜欢热闹的人最喜欢的时刻便是过年时候的大团圆,敞开肚皮吃喝,讲开心真实的话。小家可乐,大家合乐才更有意义。也许,是我们变了,不该再怀揣着小时候的无知幻想,奢望着可以欢聚一堂;也许是年味淡了,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质量日益提高,过年现如今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或许,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年味淡了……

身边年味的作文【四】

有一种味道,它总能牵动我的心,那就是“年味儿”。

在我的嗅觉世界里,城市里是没有“年味儿”的。要想闻闻年的味道,还需要到乡下去。这不,又到腊月底了,让我们一起去回味那些“年味儿”吧。

“年味儿”是香喷喷的味道。从我记事起,每次过年回家,爷爷奶奶都会用地锅炖肉。即使是一根没有多少肉的骨头,我也啃得津津有味,啃完后,我还会意犹未尽地舔一舔骨头,尽管大人们并不乐意看到我这样。不过,这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现在,我们担心猪肉里有瘦肉精、牛肉里有色素;担心鸡子两个月长大、鸽子十八天出笼。总觉得吃什么都不放心,每次出去吃饭,吃着焦黄的.烧鸡,啃着油光光的猪蹄,嚼着红红的牛肉,我心里还是觉得少了些味道。仔细想想:那味道只有用爷爷奶奶历经风霜的手、土灶台、大块劈柴、还有自己养的鸡、鸭才能做出来,是任何调味品都无法取代的。

“年味儿”还是燃放鞭炮留下的火药味儿。在爷爷所在的村庄里,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一股股浓浓的白烟带着一阵阵火药味儿在空气中弥漫着,老远都能闻见。很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味道除了肉骨头的香味儿,就是这种火药味儿了,它深深地留在心里,让我无法忘怀。不过今天,当我在街道两旁看到“禁止私自销售烟花爆竹、禁止公共场所燃放”的宣传标语后,我知道,那浓浓的年味儿变淡了。按说,人们虽然失去了年味儿,却远离了污浊的空气,这应该是好事,可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仍然有些纠结……

如今,我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去乡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怀念年的味道。我一年年地长大,“年味儿”却在成长中渐渐消失。我希望多年之后,“年味儿”不要成为传说,更希望人们还能把这种味道传下去,别让“年味儿”只能在梦中出现……

身边年味的作文【五】

上完最后一天地课,在路上颠簸一外小时之久,终于到了家。

夜晚地风吹过,似乎有那么一点寒,我打量着街道,临近过年,已经有了点年味,但,今年地年味似乎淡薄了些呢……

今年家办过白喜事,按照我们这边地习俗,称作“新年”。原应在小年前吃年饭,年饭过后直到大年初二,家里人不应去拜访他人,因为“别人不喜”。但于由一些原因,年饭被推到腊月二十九,爷爷说“新事新办”。

腊月二十九,家中仍同平时一样,没有贴新对联,没有贴“福”字,也只有寥寥地四个人,给奶奶上完香,我便入了座,门外照例是年饭前地鞭炮声,但似乎缺了点什么。

是缺了以往地年味吗?

默默低头吃饭,我想到了去年地年夜饭。

大姑妈、小姑妈一家早在上午就来到奶奶这里来,打扑克地打扑克,下棋地下棋,打麻将地打麻将,看电视地看电视……一大家子人玩得不亦乐乎,热闹到不行。到点吃年饭时,几个姑伯手一挥:“走,出去炸鞭”。而我和表哥、表妹三人也早已围在饭桌旁抢肉吃:上一盘肉串,看谁手快,边吃边玩;尽兴处我们开怀大笑,而奶奶也乐乐呵呵。等到大家都上了桌,圆形地大桌上摆满了菜,年饭,敬酒,我们兄妹三人早早吃完,去客厅各种玩耍,大人则在饭桌上继续闲话一年地收获及对新年里地展望。

以往地年饭都是这么热闹,甚至“吵闹”。过年嘛!

是啊,这才是年味嘛!

而今年,四人各占一方,没有跟我抢肉吃,饭菜似乎变得难以下咽,谁似乎也没有什么要说地,吃完饭各各散去。听着外面此起彼伏地鞭炮声,我不禁开始想象别人家热门地年夜饭。

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在外地游子要提前许久抢购火车票,只为能回家过年;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在家地父母要在临近过年地时候不断催促儿女回家过年;我也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有人说有家人陪伴才叫过年。所谓年味,不仅是贴上新对联,贴上“福”字,更是有亲人地团聚;哪怕没有贴上对联,哪怕没有鞭炮,哪怕没有烟花,只要亲人能够团聚一堂热热闹闹,那才有年味!

而今年,说是缺年味,实际上,是缺了奶奶,是缺了能一同过年地亲人,是缺了那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