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我的年味儿的作文(城市里的年味儿作文)

我的年味儿的作文(城市里的年味儿作文)

更新时间:2023-01-05 09:25:59
我的年味儿的作文(城市里的年味儿作文)

我的年味儿的作文【一】

年关渐近,在外打工的女儿突然信息频繁,我知道,她又想家了。女儿今年老历七月回过一次家,毕竟大过年的,每个人都想往家赶,闻一闻年味的感觉!

中国人的年味向来很浓,不管官方还是民间,都把过年当做一回事。因此,年也就成为家的象征,不管在哪过年,都不如在家过年好;不管在哪团聚,都不如回家团聚亲!年味,一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一道晚筵。

小时候过年,感觉似乎比现在还要隆重热闹。有新衣服穿,有红包拿,有美食吃,还有走家串巷的乐趣。如今过年,总爱守在家里,几亿人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新衣服、红包、美食一样不少,感觉却比以往清净。不知是年龄的关系,还是风俗的易改,觉得如今过年,民间淡了不少,官方浓了许多。

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有一道过年大餐春节联欢晚会,而地方电视台过年的节目,也是层出不穷。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繁华。但我喜欢小时候的年味,那感觉直到现在,都流淌着浓浓的陈香。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除了大哥大姐,上面还有一个大我五岁的姐姐。所以除了每年春节有一套新衣服之外,平时多半没有好的衣服穿。稍大一点,当然是穿哥哥们穿过的旧衣服。所以过年的第一喜事,就是有一套好看的新衣服。接着是好吃的年夜饭和大人们给的红包,因为贫穷而突然富有的喜悦,是一种真正看得见的幸福。

家乡过年还有一个传统的风俗,那是孩子给长辈们敬早茶的习惯。吃了年夜饭,肚子饱饱的,心里十分舒坦。当时没有电视看,拿几分零钱,去小店里买上几串鞭炮,然后把线轻轻解开,把鞭炮一个一个慢慢拆解下来,装进新衣口袋里,再到厅堂点上一支香,带着星点的火光,跑遍埕头巷尾,一个一个慢慢地放开来!

当然,这是男孩家干的事,女孩家只能提个小纸灯笼,挤在一起看我们的热闹。有时恶作剧点着一个,朝她们扔去,啪的一声响,见她们尖叫跑开,心里就乐。不到多会儿,鞭炮就放完了,把香熄灭了,拍拍手,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家睡觉。

第二天早上,也就正月初一。我和姐姐四、五点就得起床,提着母亲早已泡好的一大壶甜茶,带上小茶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们请茶。过年的时候,天气正冷,有时还特别的冷,所以长辈们一般是半躺在床上,捂着棉被,等着小辈们来请茶。

我和姐姐每年正月初一,总是小心翼翼地提着大茶壶,一前一后去叫开每家每户的门。进门后,我们得说:某婶某叔某伯某婆,给您老恭喜了!他们会说:阿妹仔(闽南孩子的爱称),恭喜恭喜!接着,我们倒上一小杯甜茶,双手捧给长辈们喝,并从盘中取出小糖果,让长辈们吃,还说:某婶某叔某伯某婆,甜一下!

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孩子出来给长辈恭喜,所以长辈们一下子喝不下那么多甜茶,就说:阿妹仔,安呢(这样)就好啦,喝太多了,告茶(谢茶)接着,长辈们会顺手从糖果盘里,抓下一把糖果,往我们小口袋里塞。家庭条件好的长辈,会给个一毛二毛的红包,并说:阿妹仔,甜一下,甜一下,这两毛钱给你们买纸笔,好好读书于是,我们假装推让一下,就接着了。

一个宗亲家百十户人口,一早起来,我和姐姐从四五点,挨家挨户去串门恭喜,到全部走完时,天已大亮。姐弟俩揣着一大口袋的糖果,人也走累了,口也说干了,不过,心里却美滋滋的。大过年的,走到哪都能听到好话,吃好料理;碰到人就对他说恭喜,恭喜,那真是一种幸福啊,从心头传来!

后来,这传统风俗慢慢改没了,人也不爱走了。相好的几家,聚在一起,泡泡茶喝喝酒,人们都把年味儿让给电视台。年在变,人在变;年味却不变,想家的味道也不变

我的年味儿的作文【二】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又像往年一样我坐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屋内,续写着每年的心情……今天是传统的腊月二十三,我们都称他为小年儿。窗外的爆竹已然响起,屋内飘出了饺子的香味儿。我极力的深吸一口气,不知道自己还在嗅些什么,或许我还在嗅那些曾经的年味儿吧……也许这股气息已被快节奏的生活浪潮冲散了……

——题记

还记得那是我很小的时候,每到过年过节家里的小孩子都聚在一起买那种一块钱一盒的摔炮,就是那种利用撞击而产生爆炸力量的鞭炮,不仅危险性很小,还甚是惹小孩子儿怜爱。还有那些所谓的“爆竹花”我现在还很清楚那些花儿的名字,有“大地开花、蹿天猴、小蜜蜂、夜明珠……”那时大家都等着过年的那一天把自己的鞭炮用盒子装起来拿到室外互相比着燃放,那劲头真是足,现在想起来还有一阵兴奋感慕名而来,听老人们说谁家的鞭炮放的响亮,谁家今年一定会有好运!那时我记住了老人们的话于是在燃放鞭炮时人家都是冲着室外燃放,我拿出一盒摔炮往自己家门口仍,这样不就让老人们听见自己家的鞭炮放的得响嘛……说到这儿觉得自己都想为当时的行为嘲笑自己,那毕竟是我十几年前的思想啊,不瞒大家说鞭炮在那时对于我们这种清贫家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奢侈,而如何弄到更多的鞭炮让我们放得尽兴才是重点。有人说听别家放,就是惠利自家,而这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啊!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等除夕夜一过,第二天早上我便起的早早的去街道边上搜索燃放的剩余,总会找到一些完整的被遗漏下来的爆竹。在那时我并不觉得是一件丢人的事,只是觉得这样做既经济又可以满足一个孩子的娱乐愿望,当然了现在不会再去那么做了,毕竟不再是一个孩子,少了那么多贪玩的了,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趣的……说起过年简直有太多的回忆了,正如那些过年的程序是当时的我们这些孩子记得最清楚的,三十儿也就是除夕的晚上,父亲总会做很多的好吃的,家里人一起吃年夜饭,桌子上还会摆好多好多花生瓜子,还有就是糖果,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开心日了。那时的物价还相对稳定,吃的简单同样也快乐!这和现在过年吃那些“旺旺系列”简直有很大的不同了,还记得我那天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就是“逛大街找年味儿”很怀念雪中吃糖葫芦的心情,于是我买了一根故作镇定的尝了尝是否还是当年的味道,谁知不仅价格长了好几倍,就连样子也变了。在当时的孩子心里,糖葫芦的顶端都是有一片糖片儿伸展出来就像是凤头钗一样格外吸引人,可是再看看现在的那些,那糖片儿早已不知了去向……不知是不是被商家做好后事先品尝掉了……说到了吃,还有就是大家在欢乐中看着春晚“守岁”是难以忘怀的,春晚进行到一半时老人们早已把压岁钱准备好并会把我们叫去说:“过年了给你点压岁钱!”就是这句话一直跟到我去年十八岁……现在回想起来过年是多少小孩子收钱的时刻呀!那时也不讲究什么红包不红包的,而现在则不一样了,所谓的红包里面不再是单纯的压岁钱的含义,正是因为人们在这种变奏的生活中每天都有无尽的诱惑充斥着,使得大家聚在一起时谈论的话题也少了那清新自然的淳朴却多了那似是而非的含糊,现在我慢慢理解了为什么“小孩子喜欢过年而大人却慢慢惧怕过年”这一句话。

不仅是岁月的催促,还有那事态的发展……不过还好人们的这种过年意识还没有消散,每年的正月十五一过也就意味着新年的庆祝也接近尾声,而对于我们来说每年最高兴的也莫过于这些日子了,可以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小假,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学习工作。

晚饭过后一个人走在四处都有高楼环绕的大街,看着无数的车辆慢慢的将年味儿替换成碳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气体,我深吸一口气,彷徨了……也许现如今的我们已很少用口头拜年了吧,可能电话的沟通都变成一种奢侈了,更多的`人选择了网上拜年,我问自己何处是我要的年味儿?或许这个答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就是在过年时我们应抛开一切的外物,把一个最真实、最自然、不添加任何商业性催化剂的我们带回自己的家中,带到属于我们的新一年里……

我的年味儿的作文【三】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了。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用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了。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了。

腊月的日子长了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贴,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了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了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了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疳”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了村子,照亮了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

我的年味儿的作文【四】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它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些传统文化历代相传保留了下来。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的旧历新年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歌谣时常在我嘴边念着,仿佛就是要告诉我们腊八节一过,就要过年了,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用的物资了,打扫尘除,买新衣,腌鱼腌肉,贴窗花。可我记忆中的新年要从姥爷家那一缸缸香甜的黄酒开始的。

姥爷家做的黄酒在当地就小有名气。这一古法做的黄酒传到我妈妈这一代已记不清有多少年了。现在我就来说说我们家的酒。

农历九月九是传统的酿酒日,早在前一个星期,姥爷就开车进到山里的认识的农户家,把头年定好的糯米拉回来。姥爷说:“山里的空气好,气温低,糯米成熟的晚,也就长得好,好米才能酿好酒。”再把酿酒用的器皿洗净晾干,如果做酒的过程沾上油,哪怕是一点点油渍都会使酒变质。头天把米洗净,在水里泡上一天一夜,这是让米发胀,蒸出来的米就不会反生,发酵就更彻底。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第二天到来。

九月初九这天一大早,姥爷把泡好地米,放进木桶里隔水蒸上半个多小时,熟透,再倒进大盆里,散开透气,晾一下,每次都会蒸上几大桶。每当这个时候,姥姥就会给我和哥哥捏几个大大地糯米饭团,沾上糖,好吃极了,这也是我和哥哥喜欢在这天主动帮忙干活地原因。米晾到半凉,就要拌酒曲了。酒曲是一个个比乒乓球小一点地白色圆球。拌之前,要把酒曲碾碎成粉末状,再把酒曲均匀地拌进一盆盆熟糯米中,这个过程是个力气活也是精细活,记忆中,每次都是妈妈在进行这项重要地工作。拌好以后,在慢慢加进一点凉水,这时糯米饭就会拉出粘稠地糖丝,把这些能拉出糖丝地糯米四周码好,按实,中间掏空,盖上盖子,包上厚实地棉被,放上十天左右,这是个漫长地过程,叫热发酵过程。姥爷说,这个过程很重要,就像好地钢铁要经过火地淬炼,人要成才也要经过各种历练,中间不能放弃,要有耐心和恒心,就像酒在热发酵期间不能随意揭盖一样,十天后就要收酒了,这里说地收酒不是说就可以喝了,酒要能喝还早呢,还要把酒用大量地凉开水收进装酒用地大缸里,进行冷发酵,这需要三个月地时间,等过了冷发酵期酒就做好了,那时满屋子都散发着酒地香味,也就到了年跟前了。用自家地酒招待远方来地亲朋好友,别有味道,这就是我家年地开始。

家家的传统文化都不同,但是家家的年味却是一样的,快乐的心情是一样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多彩多样,但传承的精神是一样的。我也要将我家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使我家的年味更加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