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日记>

甘蔗作文500字(家乡的特产甘蔗作文500字)

甘蔗作文500字(家乡的特产甘蔗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11-17 18:45:46
甘蔗作文500字(家乡的特产甘蔗作文500字)

甘蔗作文500字【一】

今天,我和妈妈去舅妈家玩,走的时候舅妈还送给我了一只细细长长的甘蔗,中间一节一节的,每一节旁边都有些黑不溜秋的尖锐小刺,对于我这种经常看菜场上的叔叔阿姨们拿着削皮刀,霸气十足地对着甘蔗的皮猛削的我,都有点乐不思蜀了啦。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把甘蔗的皮削了。不一会儿,深绿色的甘蔗脱胎换骨,换了一身淡黄色的漂亮衣裳,水灵灵的呈现在我面前,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可就这“吃”就把我难倒了。我还没来得及把甘蔗洗了,就一口咬了下去,“诶哟”一声惨叫,只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牙印,妈妈见此,立马跑了过来,心急如焚地说:“这甘蔗可不是这么吃的,要先把周围咬出牙印,再轻轻一掰的'哦,照你这样,你的牙就保不住了哦!”我一听这绝妙的办法,立马尝试了起来,“喀嚓”一小块甘蔗便送到了我口中,之后反复咀嚼,吮吸着甘甜的汁水,这样甜蜜的汁水就顺着喉咙慢慢地溜进我的肚子,在遍布全身,这真是一种甜蜜幸福的滋味,等口中的甘蔗再也嚼不出汁水时,就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残渣吐出来。

不一会儿,一根甘蔗就被我吃光了,然而甘蔗的味道依然让我回味无穷。甜甜的甘蔗水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甘蔗作文500字【二】

看完这本书《甘蔗有多高》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两位老师是如此的明智,孩子们是如此的聪慧。书中提到了老师在学生摸索中的角色,就如《课标》中所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没有那两位老师的支持,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给学习提供的种种思考的机遇,就不会有孩子们那种“不放弃”的精力,也就不会有孩子们对甘蔗、木头等的测量的摸索。

书里真实记录着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理论书籍那样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书中提到,刚开始,老师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稻米的,结果孩子们对甘蔗产生了兴趣。由于两位老师的有心、用心,将“甘蔗”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而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来孩子们的学习也可以如此精彩,原来课程也可以如此丰富而深入。对于正在做主题教育活动的我们也是有许多可以思考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在做主题活动中,我们总是不断的在寻找课程来源,教师绞尽脑汁想课程做主题网络,当想继续跟进预设活动的时候,却发现往往无法前进了,那些生活中难以真实寻找到的事物,看似“高大上”的课程,却往往忽略了生活、忽略了学生兴趣点、忽略了生活即教育的意义。

《甘蔗有多高》一书中,起初两位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厚此薄彼的想法,自作聪明的预设好了课程---稻米,而这无非是老师想要做的,并非幼儿所想要的。所幸的是,两位老师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点—甘蔗。更值得庆幸的是,两位老师有支持幼儿的心态。否则今天我们也不能看到这样一本写实的好书。它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源于幼儿的兴趣点的、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是能真实感受到、触摸到的事物。书中所写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过了,可也就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样东西,伴随着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使孩子们探索着、尝试着、创造着、学习着。获得了由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一些道理、知识。

生活即教育是给我们最好的启发,抬头看天时,也不忘低头看看身边的事和物。

甘蔗作文500字【三】

《甘蔗有多高》这本书,我是一气呵成的,越看越有味。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教育类的书那样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

看完这本书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两位老师是如此的明智,孩子们是如此的聪慧。书中提到了老师在学生探索中的角色,就如<<纲要>>中所说:“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没有那两位老师的支持,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给学习提供的种种思考的机会,就不会有孩子们那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不会有孩子们对甘蔗、“爱弥儿”、木头等的测量的探索。

书中前面提到,刚开始,老师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稻米的,结果孩子们对甘蔗产生了兴趣。由于两位老师的有心、用心,将“甘蔗”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一味的支持,而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的方法,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是“何乐而不为呢?”其实,我在平常的一些活动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可结果又怎样呢?想到这里,我非常的惭愧,深深地反思:当时,不能再用心一点呢?说不定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看完这本书,我更加懂得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一个教书匠,还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甘蔗作文500字【四】

生活的乏味,就像无汁的甘蔗。翻着日记本里的照片,思念在脑海里开始酝酿,若隐若现,似酸苦又似甘甜。半夜,凉风习习,连秋日里的猛虎也如婴儿般睡去,没有了神气。世间的一切,都笼罩在夜宁静的黑暗中。

窗外的一切都像一般的寂静。天地之间,称为灵气之声的天籁之乐,也在此时悄然无韵。一轮明月挂在随风飘动的枝头,熠熠地散发光芒。河边的柳枝乘着微风安静地演奏着优美的夜光曲。静静地坐在星空下的草地上,摊开散发馊味的心事,曝晒在纯洁的月光下。我知道,我的液里流淌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刻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这颗诱惑的草莓迷惑了我。如果不是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生活,如果不是想要流浪,想去远方,怎么会忽然有了对千山万水的渴望?可是远方,那,究竟是多远的地方?眼里的月光湮灭在黑暗中,悲伤的沉默蜕变成无限的空虚。

夜,已很深。我倏然发现我已经离“家”很远,四周都是黑暗,都是寒风刺骨,冷彻浑身的黑暗。我发现草丛中有萤火虫,它可以指领我找到回“家”的路,可是心灵上的“指路灯”呢,又在何方为我照亮前方的道路?其实,真正迷路的是我的心。

茫然的心,无措的喘息着。心中的疲惫、疼痛、害怕、担忧又有谁可以真正的明白知晓呢?

人生短短几十年寒冬,却为何确实感到每时每分都身处冰窑?为何属于我的暖春迟迟无期?是因为我对暖春,过分冷漠,还是因为我对寒冬,爱得深沉?也许,这个答案一直都藏在我苍白的岁月里。

对于人生的思考,我已想了很多,很久。只是为了不让自己过得空虚,孤独,可悲。可结果却是让我更加得麻木、寂寞与悲哀。

大概,这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如无汁的甘蔗般乏味的生活。

甘蔗作文500字【五】

因为以前从来没吃过,只听爸爸说,甘蔗很甜,就买来一根尝尝。

卖甘蔗的是一位妇女,用当地的方言问我要什么样的,应该是看我不是本地人,又补充道:“甘蔗头的味道是最淡的,而尾部是最甜的。”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那一长根,我都要了,那个妇女用砍刀把甘蔗断的一节一节的,装到了袋子里。

有的人吃甘蔗,一定会先吃头部或尾部,倘若让我选按,我一定会选择头梢。

咬了一口,头梢的甘蔗寡淡无味,只有细细品,才能感到有一丝丝甜意钻入喉咙。

这也让我想起了妈妈总是给我讲的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通过妈妈的描述下,感觉他们那个年代真的很穷,有的饥饱都是问题。以前他们住的房子都是那种一个胡同一个胡同的。一个胡同里最起码也有八、九家。一家最少也有两三个孩子,多的甚至有七八个,所以一个胡同里,孩子很多。

孩子们聚在一起,总有很多玩不完的游戏,弹钢珠、用几根鸡毛做的毽子…饿的话,一群人就从不知是谁家的`地里,掰上几根玉米,或是挖几颗土豆,用捡来的砖头搭成一个简陋的炉子,就烤着吃。妈妈说:“那时候,虽然很穷,但很快乐。”

又说,:“现在的生活虽然过的好了,但再也找不着那种快乐了!”

又拿来尾部的吃,刚咬下去,一股甘甜直冲味蕾,而那头梢的寡淡无味似乎也被遗忘了。

又问妈妈,:“你会把以前的事忘了吗?”妈妈只是笑了笑,又反问我:“你觉得呢?”

甘蔗作文500字【六】

看到过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甘蔗有多高》,这是一本看起来有声有色的小书。

这其实本质的意义上不能称之为“书”。它是爱弥儿幼儿园的一份教学记录,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观察分析与记录”。它的作者是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里面记录着这些小朋友围绕着测量甘蔗这一主题的`学习进程,它浅显易懂,富有童趣。

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其实很简单,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去观察稻米,亲近自然,孩子们在观察稻米的途中对路边的甘蔗起了兴趣,老师在幼儿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了他们帮助:孩子们的兴趣从“稻米”转到“甘蔗”上后,老师支持他们把甘蔗种进了菜圃里;当孩子们测量甘蔗的时候,提供了需要,当孩子们发现A4纸太小而无法记录时,在他们的要求下老师提供了全开的海报纸;当孩子们想要保护甘蔗时,老师带他们去买木料做栅栏等等。

有了老师情感态度上的支持,有了老师直接的材料支持,也才有了一根甘蔗陪伴孩子们的一段难忘的历程。

这种“支持”从始至终,只有书中可以“读”得到。

我们总是觉得我们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观察事物不够细致,,我们总是觉得孩子们提不起兴趣,深入不了主题是因为课程太无趣,其实不然。这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草一米一花都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有时候他们在捡地上的落叶、飘落下来的柳絮,你怕有细菌、怕脏,让他们抓紧扔掉,其实这也是他们的兴趣,他们捡起来的那一瞬间可能是在想落叶为什么飘下来?如何飘下来的?什么方向的风能让它飘向哪里?这一些,其实都是他们的兴趣,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支持,都可以衍生出一个个不同的主题开展下去。

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育。没什么教材比来自生活更贴近自己、更富有魅力。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世界对他们而言也充满挑战。所以“低下头,看看眼前”也会发现自己的脚下正踩着一个如此丰富精彩的世界!!

就像我们的主题活动,我们总是“点到为止”,一个主题不应该囫囵吞枣的让幼儿去感受去学习,碰不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提不出幼儿想要的问题,提供不了他们需要的东西,于是深入不了,提不起兴趣,没有自己的成就。

我们的幼儿个个都是探究方面的小天才,这是他们从出生就带来的本领。当他们发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等待、应该减少插入、应该适时引导、应该给予时间,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都没关系,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他们的每一次今天都收货得比昨天多,他们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学会了探索方法,学会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懂得了甘蔗到底“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