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日记>

收甘蔗作文(甘蔗的作文怎么写)

收甘蔗作文(甘蔗的作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05-24 16:24:22
收甘蔗作文(甘蔗的作文怎么写)

收甘蔗作文【一】

说起甘蔗,那可是作做糖的原料,对于北方人来说,并不多见。

今天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了卖甘蔗的,爸爸就买了一根回来。

刚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赶快洗了手,拿起一节长着深红色外皮的甘蔗细细端详起来,可惜,禁不住咽了好几次口水却无从下口。

只见爸爸也拿起一节甘蔗,把它放在案板上竖了起来,三下五去二便把甘蔗外衣一片片地去除,露出了白生生的果肉。

接着又将甘蔗迅速分割成长条状,堆放在盘子里。我和妹妹一拥而上,每人拿起一根,妈妈也凑过来拿起一根,和爸爸说:“咱们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的大街上才有卖甘蔗的,平常是见不到的。”

我一听,便说:“这么说,甘蔗可是个稀罕东西,我今天可得好好品尝。”说罢,我使劲一口咬下去。呀,甜蜜蜜、脆滋滋、凉丝丝,一股浓郁的甜蜜在嘴里打滚,这种滋味久久缭绕在口腔和脑海——“真甜!”我不禁说道。

随后,甘蔗渣刚吐了出来,便赶紧又吃下一口。

爸爸说:“不错,挺好吃。”

“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妈妈也美滋滋地说。

爸爸的甘蔗渣是红色的,怎么回事?我仔细查看。爸爸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牙龈出了。”接着又拿起一根吃起来。

妹妹看着盘子里的甘蔗所剩不多了,着急地从把盘子拉到了自己面前。不一会儿功夫,这根甘蔗就被我们一扫而光了。

甘蔗虽然其貌不扬,可那种独特的味道真让我难忘,我说一“咬”惊人不为过吧!

收甘蔗作文【二】

看完这本书《甘蔗有多高》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两位老师是如此的明智,孩子们是如此的聪慧。书中提到了老师在学生摸索中的角色,就如《课标》中所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没有那两位老师的支持,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给学习提供的种种思考的机遇,就不会有孩子们那种“不放弃”的精力,也就不会有孩子们对甘蔗、木头等的测量的摸索。

书里真实记录着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理论书籍那样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书中提到,刚开始,老师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稻米的,结果孩子们对甘蔗产生了兴趣。由于两位老师的有心、用心,将“甘蔗”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而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来孩子们的学习也可以如此精彩,原来课程也可以如此丰富而深入。对于正在做主题教育活动的我们也是有许多可以思考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在做主题活动中,我们总是不断的在寻找课程来源,教师绞尽脑汁想课程做主题网络,当想继续跟进预设活动的时候,却发现往往无法前进了,那些生活中难以真实寻找到的事物,看似“高大上”的课程,却往往忽略了生活、忽略了学生兴趣点、忽略了生活即教育的意义。

《甘蔗有多高》一书中,起初两位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厚此薄彼的想法,自作聪明的预设好了课程---稻米,而这无非是老师想要做的,并非幼儿所想要的。所幸的是,两位老师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点—甘蔗。更值得庆幸的是,两位老师有支持幼儿的心态。否则今天我们也不能看到这样一本写实的好书。它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源于幼儿的兴趣点的、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是能真实感受到、触摸到的事物。书中所写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过了,可也就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样东西,伴随着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使孩子们探索着、尝试着、创造着、学习着。获得了由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一些道理、知识。

生活即教育是给我们最好的启发,抬头看天时,也不忘低头看看身边的事和物。

收甘蔗作文【三】

今天,我和妈妈去舅妈家玩,走的时候舅妈还送给我了一只细细长长的甘蔗,中间一节一节的,每一节旁边都有些黑不溜秋的尖锐小刺,对于我这种经常看菜场上的叔叔阿姨们拿着削皮刀,霸气十足地对着甘蔗的皮猛削的我,都有点乐不思蜀了啦。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把甘蔗的皮削了。不一会儿,深绿色的甘蔗脱胎换骨,换了一身淡黄色的漂亮衣裳,水灵灵的呈现在我面前,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可就这“吃”就把我难倒了。我还没来得及把甘蔗洗了,就一口咬了下去,“诶哟”一声惨叫,只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牙印,妈妈见此,立马跑了过来,心急如焚地说:“这甘蔗可不是这么吃的,要先把周围咬出牙印,再轻轻一掰的'哦,照你这样,你的牙就保不住了哦!”我一听这绝妙的办法,立马尝试了起来,“喀嚓”一小块甘蔗便送到了我口中,之后反复咀嚼,吮吸着甘甜的汁水,这样甜蜜的汁水就顺着喉咙慢慢地溜进我的肚子,在遍布全身,这真是一种甜蜜幸福的滋味,等口中的甘蔗再也嚼不出汁水时,就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残渣吐出来。

不一会儿,一根甘蔗就被我吃光了,然而甘蔗的味道依然让我回味无穷。甜甜的甘蔗水深深刻在了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