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日记>

关于教育下乡的作文(乡村教育为话题作文)

关于教育下乡的作文(乡村教育为话题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5 06:18:42
关于教育下乡的作文(乡村教育为话题作文)

关于教育下乡的作文【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的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什么是“融入”?融,原意是指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液体。融入,既可以是指有形物质的融合,也可以是指精神层面的接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价值观教育不仅涉及个体认知层面的“懂不懂”,还涉及行为层面的“会不会”,更涉及情感层面的“想不想”,不能仅靠简单说教。

认知上“懂”了,行为上未必“会”;行为上“会”了,情感上未必“想”。家庭教育必然而且只能是一种“融入”教育,在家庭这个人生第一个课堂里,教育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且伴随着人的一生。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教育过程是亲子双方自主发现、自觉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正式”地发生的。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所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立家训、定家规、塑家风,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为青少年成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融入”什么?好的德行往往寄寓好的习惯之中。亚里士多德指出:“道德成自于习惯”,费尔巴哈说过:“习惯——德行的秘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要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载体,以交往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指导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教育必须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而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价值观教育。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将爱与责任作为最重要的融入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的是每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的爱与责任,是对中国梦的具体描绘,家庭教育要从小教孩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的`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爱与责任,既指向自我,也指向他人。单一个体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必须建立在他人乃至于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基础上。这归根到底是对自我与他人的尊重,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每个人对祖国、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爱与责任。爱国是每一个公民或者社会成员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敬业是对待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存的一种根本价值态度,诚信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怎么“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关键在落实,要顺应养成教育、家庭教育和家长教育的基本规律。

顺应养成教育的规律,要从儿童的具象性思维特点出发,以形象的手段消减习惯认知的强制性;要重视以实践性、体验性活动促进情感的内化;要以持续的情景化、激励性评价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顺应家庭教育的规律。在家庭环境下的亲子交往过程中,通过亲子双方言语、行为方式相互影响、相互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好家长。要充分尊重家长的主体性,通过家长学校站点服务、网络服务、现场咨询、专题讲座等各种途径,积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唤醒家长的教育意识,提升家长的教育境界。

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目标。

关于教育下乡的作文【二】

进入开篇,我就被“后进生”三个字吸引了,在我历年任教的班级中,几乎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位。这也是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或者从事各种教育岗位的其他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一般资优生或者中等生,教师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的。但是,对于每个后进生,教师甚至要花成倍或者成十倍的精力去关注他们不光是学习还是生活处事的各个小问题。相信大多数的老师是不擅长“对付”这样的学生的。

首先,李镇西先生生动地再现了在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一些“意见”,后进生各种的不如意,让教师们觉得“心烦”。

其次,李镇西先生又提出,后进生在学校中是一群弱势群体,但他们能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上学,参与课堂教学,他们难道就没有让我们心生敬佩的地方吗?

带着这样的敬佩,李镇西先生又提出,要转化教师的思想,转变对待后进生的方法。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读到这里,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对待后进生,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我们的叫法,而是对待他们的行动上。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关于教育下乡的作文【三】

教训:哪儿也别去,舒舒服服地在家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