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日记>

死与不死作文题目(出世与入世作文题目新颖)

死与不死作文题目(出世与入世作文题目新颖)

更新时间:2024-06-11 13:23:37
死与不死作文题目(出世与入世作文题目新颖)

与不作文题目【一】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强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23秒内,百年唐山被夷为平地,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回溯40年前的震恸,为追索灾难引燃的人性之光,为刻写我们的家国记忆,为夯实全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为不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

她,历史悠久,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滦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选择在此驻跸,由此得名唐山。

她,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在1976年地震前已经超过了150万,是河北省域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

她,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素有“北方瓷都”之称。地震前,唐山年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一,是中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这里的人们,也因丰厚的工业文明而安居乐业。

“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天气怪异般的炎热,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终于抵不住困意沉沉睡去。凌晨3时的唐山,似乎一切都和往日一样,夜阑人寂……

杨玉芳,现年66岁,原唐山开平化工厂工人。在他的印象中,地震前日唐山异常闷热。如果一切顺利,他将在第二天与亲戚介绍的女孩相亲。当天夜里入睡前,他还展望了一下未来--或许那个姑娘还和自己一见钟情呢。

赵金华,现年57岁,原唐山市木材公司工人。地震之前,令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背着父母和奶奶,睡前问爷爷要了一支烟抽。在半睡半醒之间,他就听见爷爷说了一句--“坏了,打仗了吧!”紧跟着,房子塌了下来。而那支烟,也是他最后一次抽爷爷的香烟。

高志宏,现年65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退休职工。地震前为河北机电学院绘图专业毕业生。她清楚地记得,地震前日天气格外炎热,夜里十点天空还是通红通红的。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全家人因自己毕业归来而高兴不已。当晚,她还做了个美梦,梦见自己坐着火车去被分配的`工作单位报到。只是,火车越来越颠簸……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

“我们刚到唐山时,看到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除了孤零零的几座建筑,民房几乎全部倒塌。”一位率部赶到唐山救灾的将军震惊了,尽管他身经百战,无数次目睹残酷场面。

与不作文题目【二】

师旷是晋国著名的乐师。有一天,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还想再学习,但又担心为时已晚,就好比是接近了傍晚啊!”

师旷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不点上蜡烛来照明呢?”

晋平公恼怒地说:“哪有大臣敢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哪里敢戏弄大王您呢?我听说,少年时好学,就像早晨初生的太阳;壮年时好学,就像中午太阳的光芒;到了老年好学,就像点燃了蜡烛发出光亮。点着蜡烛照亮,谁还会在黑暗中摸黑前行呢?”

晋平公听了,感叹道:“对极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人在任何年龄阶段想学习,都为时不晚,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与不作文题目【三】

有一个人拿着长生不的药来到楚国,要将药献给楚王。

负责传达的门官捧着药走进宫里。宫中的一名卫士问道:“你手里捧的是什么东西?”

门官说:“是长生不的药。”

卫士问:“可以吃吗?”

门官说:“可以。”

于是,卫士就从门官手里把药抢来吃了下去。

楚王知道后,非常生气,立即派人将那个卫士抓了起来,要将他斩首。

卫士托人对楚王说:“我是在征得门官同意以后才吃那药的,因此这罪责应该由门官来承担。再说,那人献给大王的是长生不之药,如果我吃了药,您处我,那么这药岂不成了让人的药了?如果了我,那就证明别人是在欺骗大王啊。”

楚王听了卫士的一番话,觉得有道理,就免除了他的罪。而那所谓的长生不的药,当然是假的了。

【说明】 在这则寓言中,卫士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揭穿了“不之药”的谎言,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说明,是谎言,就会有漏洞,只要有勇气和胆识,就一定能揭穿谎言。

与不作文题目【四】

纪念碑建于震后十年,由4根独立的、直指苍穹的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着人定胜天。碑柱四周,是8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讲述着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迹。这里俨然是唐山的地标。

震后的唐山,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1979年,唐山拉开了全面重建大幕。尽管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薄弱,仍为恢复建设新唐山投资43亿多元。到1986年,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据《唐山市志》记载,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的支持下,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和河北省各地市,以及省属、部属建筑企业,陆续来到唐山支援建设。从震后至1986年末,外地援唐单位总人数达11万多人,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056万平方米,占唐山市恢复建设竣工面积的50.9%。

1990年,唐山市成为中国首个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颁奖词指出,“向唐山市政府颁奖是为了嘉奖1976年地震后唐山规模巨大的建设和卓著的成就,这是以科学和热情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问题的杰出范例。”

高达7.28米的纪念墙上,密密匝匝地刻着大地震中24万遇难者的名字。金色字体在长达500米的黑色墙体上一字排开,庄严而肃穆。

对于很多唐山人来说,不知道震亡的亲人究竟长眠何处,而纪念墙恰好承载了哀思,又像一种淡淡的安抚,疗慰着时空那头的伤痕。

国外的卫生组织专家曾预言,由于生理、心理和治疗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唐山截瘫伤员最多可以生存15年。然而,40年过去,唐山地震3817位截瘫伤员中尚有960人健在,比预言的时间延长了一倍还多。

“我问自己,除了双腿不能动,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我能不能把破碎的自己,一点点重新拼凑起来?!”一位幸存者如是说。

“我从不敢承认现实、不接受现实,到面对现实、改变现实,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唐山这座城市站起来了,我也没有趴下,成为一个在精神上站立的人。”这,是震后幸存者的集体意志。

地震四十周年前的一个傍晚,孩子们依旧在碑下追逐,老人们依旧坐在石阶上乘凉,饭后消遣的人们往来不绝,落日把高悬于半空、写着的“唐山抗震纪念碑”的不锈钢匾额打成金色,初上的华灯逐渐在这座城亮起。

震后,西方媒体曾一度断言,唐山将从地球上被“抹掉”。而今日唐山,一切正如所注解的碑文所写:“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

“唐山,就是一座永远不会趴下的城市。”

与不作文题目【五】

在秦蜀的山谷中,有一个叫南岐的地方。那里的水喝起来有点甜,但水质不好,凡是常年喝这种水的人,脖子上都会长出一个大肿包。所以南岐这个地方的居民,没有一个不是得了这种大脖子病的。

有个外地人来到南岐,一群妇女和儿童好奇地围着他看,并且讥笑他:“你的脖颈看起来好奇怪啊,干瘦干瘦的,一点不像我们。”

外地人回答说:“你们脖子上的.那个大肿块,其实是一种瘿病(瘿(yǐng病:俗称“大脖子病”,由于饮水中缺碘而造成的甲状腺肿大。啊!你们为什么不去找药治病,反而嘲笑我的脖子干瘦?”

南岐人对外地人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大脖子,哪里用得着把肿块除掉呢?”

南岐人始终不明白脖子上有肿块是一种病,是丑陋的。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自身疾病不但不以为是病,反而认为理所应当,是见识浅陋、无知自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