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日记>

怎样放牛的作文(放牛的作文大全300字)

怎样放牛的作文(放牛的作文大全300字)

更新时间:2023-07-31 08:19:32
怎样放牛的作文(放牛的作文大全300字)

怎样放牛的作文【一】

《放牛班的春天》是20xx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该片讲述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在1949年到一间外号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代课教师的一段经历。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最终用音乐的方法打开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在电影推荐排行榜上看到过许多次,浏览过简介,但一直没有看,潜意识里觉得音乐电影应该是给学音乐的专业人士看的,我看了应该会觉得枯燥无聊,而且总觉得“合唱团”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但当影片放到第4分钟,主人公马修出现这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学校”门口时,我便被深深吸引了,他拿着行李,人虽然有些胖但走路走的笔直。不免感觉有些滑稽。当他站在全校师生面前,那不知所措紧张的站姿,也为电影奠定了幽默的基调。让我一改对音乐电影的偏见。

这所学校的孩子调皮,他们爱唱一些搞怪的歌,他们唱的不好,但又非常爱唱,难道他们真的无药可救了吗?也许,可以通过音乐改变他们。是啊!哪个小孩儿不喜欢唱歌,不喜欢音乐呢?人类天生就对舞蹈和音乐欢喜。音乐和舞蹈最能表达人原始的情感。

于是马修试图用音乐打开他们的心灵,他开始自己创作曲目,教班上的孩子唱歌,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这群学生中,有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学生莫翰奇,他的声音是上天赐予的奇迹,每当他独唱时,他那专注的眼神里有许多东西。有骄傲,喜悦,对音乐的热爱,还有一些说不明白但带给你心灵震撼的东西。但莫翰奇却是一个特别骄傲,难以驯服的学生。马修用他特别的方式教会了莫翰奇感激。

莫翰奇犯错后,马修老师故意冷落他,并且故意地对他置之不理,一个有着天籁般声音的孩子突然被取消了独唱的资格,这种冷落打击了孩子的自尊,重挫着他的骄傲。

但在伯爵夫人来视察时,马修老师又重新给了莫翰奇展示自己的机会。

那一刻。

“在莫翰奇专注的眼神里,我突然领略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他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就像台词里说的:“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像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枕,荣耀之巷”。

当然,最让我震撼的还是这部电影的音乐,有着法国音乐的细腻,温馨和浪漫,触动着我的心灵,尤其是当莫翰奇独唱时,那动人的歌声在心中缓缓流淌,,婉转动听,纯真质朴,空灵华美,一次次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和灵魂上的荡涤。看来,除了流行音乐以外,我们也该多听听其他方面的纯音乐,单纯的钢琴,或者小提琴,或者合唱……,这并不是音乐家的专利。

在某个周末的早晨或某个下着雨的傍晚,静静地挑选一首纯音乐,不去在乎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的,哪种风格的,抛开对音乐的偏见和限制,多去尝试一下不同的音乐,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震撼。

怎样放牛的作文【二】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伤感的电影,是一部能治愈人心的电影呢!

原来这个少年学校就如同一座监狱般气沉沉,这里的每位学生一旦犯了错就会受到院长的制裁,还有个最没有人性的制度就是当一个人犯了错,并且不承认错误,则会使所有的人都轮流被关到黑屋子里。这样充满残酷的制度但使他们变得乖巧,相反使得他们的性格扭曲,使他们变成一群真的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

可是在这时一位如同天使般的老师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使得这群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在这位老师的宽广的心胸下变得不再那么无药可救,反而从丑陋无比的虫子变成了茧,随之蜕变成能在宽广大地上自由飞翔的花蝴蝶,而这个伟大的老师就叫马修。这位马修老师的前职业是一位音乐家,当马修老师慢慢的熟悉了这些学生时,他发现每位学生都喜爱唱歌,他就燃起了为她和学生们的音乐梦。我们会想到这可都是些问题少年呀!这是不可能的。没错,其他人都不可能成功,但是在这位伟大的老师身上没有不可能。他用包容有趣又有力的声音一次次的唤醒这些孩子。让他们变得一个个发光天使;让他们再次拥有了梦想;让他们的道路发起了一次强烈的光。往时的问题少年不再是问题少年了而是一群可爱的正常少年。是马修老师用“医术”治好了他们,让他们体验体会到了如同父爱一般的爱,这种爱温暖了冰冷的心和身体。

这部电影能让我们看到顽童们可爱天真的一面,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怀。

怎样放牛的作文【三】

在这周星期二的选修课上,熊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著名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落魄的音乐家马修作为代课教师来到了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马修遇到了不少麻烦,学生的尊师重教状况与网上流传的北京某艺校的视频片断差不多。不过,学校有一间禁闭室,有一位善于体罚的校长,影片情节显示,学生被关禁闭最长时间至少为15天,这对学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影片是把这位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的,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最后校长一败涂地。插班生莫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莫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在校长准备因窃取了马修的成功而摘取勋章时,莫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同时也烧掉了校长的勋章。但是,继续看下去,我又有了不同的感觉,顽皮的孩子和马修总是会发生些什么,这些事却显得那么自然,并且想想这也是为什么马修会和这群让每个老师都头痛的孩子们相处得如此和谐、融洽。也许是因为他们有同个爱好——音乐,在马修的培养下,他们合唱的歌声是那么动听、美妙。它没有国际大-片的华丽场面,没有动作大-片的华丽的打斗,没有科幻大-片曲折新颖的故事情节,但它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刻画、动人的音乐已足以使每一个观众感动万千,并深深爱上了这部电影。

然而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马修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他爱好音乐,他把这班因各种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了一个合唱团,在悠扬、和谐的歌声中,孩子们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无邪的。看完影片后,我想得最多的是,作为老师,应该有一点特长。设若马修一无所长,可能就没有这么成功。模糊的印像中,我觉得似乎有几部大-片,往往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代课教师以自身的魅力解决了问题。如果我们有一技之长,那么眷把它用到你的教育教学中去,享受你的成功吧。

怎样放牛的作文【四】

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惊天动地,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就足以震撼人心。

那是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实为“少管所”,那里有让人头疼的孩子,冷酷的校长,板的教师,严厉的制度,一切都是那么阴森。教师以残忍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便以破坏行为进行报复。可这一切竟在马修——一个平凡的失败音乐家的到来而被改变。他对学校“一犯错就处罚”的制度深恶痛绝,他绝不相信这些孩子真的无药可救。当他发现这些孩子有唱“歪歌”的天赋时,顺水推舟组建了合唱团;他发现一位叫莫翰奇的孩子拥有惊人的歌唱天赋,建议莫翰奇的母亲将他送入音乐学院,最终造就了世界著名的指挥家。马修对所有人包括叛逆至极的孟丹都有一颗包容的心,这不得不使人为之感动。

在这部法国电影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是这个画面:马修被解雇离开学校时,满地的纸飞机上写满了孩子们的祝福和思念,马修露出了幸福满足的笑容。在这个瞬间,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溢出了眼眶,我突然感觉: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十恶不赦的,是没有优点只有缺点的。在生活中,能遇上向马修这样老师的概率不及十万分之一,每个人都有潜力,关键在于挖掘的方式,老师不能就成绩而一概而论。就好比莫翰奇,一个令家长失望至极的叛逆少年。他的歌唱天赋被马修充分挖掘,最终成就自己。同时我也被音乐的力量所震撼,竟可以让这群任性,叛逆的孩子乖乖被驯服,这无疑彰显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

观看这部影片,我不禁为刻薄,势利的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能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无需华丽的语言,也无需跌宕起伏的情节,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

怎样放牛的作文【五】

不论你是什么人,总能散发出光彩。近日,我看了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落寞过气的音乐老师克莱蒙马修和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辅育院里的一个班。克莱蒙马修来到这个辅育院,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片中一位名为莫翰奇的学生有着“天使 ” 般的面孔及嗓音,却有“恶魔”般的心肠。这是一所品行极差的辅育院。最终,马修通过自己的行为,用心感化了学生,合唱团也能唱出天籁之音,可后来马修被辞去了。带走了一个学生贝比诺。

“池塘之底”,极其形象地形容了那些品行恶劣的孩子。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难道说,这些品行差的人就不会改了吗?任何人本性都是善良的, 只是因为一些原由而变坏。又不是一个从小就坏的人长大后依然十恶不赦。像莫翰奇,他本来是极排斥马修老师的,可被马修发现天赋后,不也去了颇负盛名的里昂音乐学院了?不也改变了?丑陋的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一个本身较差的人,就不能成为社会栋梁了吗?

那马云呢?他创建了“阿里旺旺”,经常巡回演讲。他初中时,成绩不好,也爱打架,整一个小混混。 可他不是也成功了吗?徘徊在社会底层的人,就没有出息,不能成功了吗?

又比如我一个幼儿园同学,经常犯下当时被我们认为“不可饶恕”的“罪过”。可到了小学,他脱胎换骨,成为了班长。这一个个事实向我们证明,并不是一个人犯了错误就永远也不改,不是一个人品行差就不会成为成功人士。“池塘之底”,是片中辅育院的名字,但却把这个世界的底层人士的生活形象地描述出来。“池塘之底”,也许是一些过气,品行恶劣的人的居所,亦或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并不是池塘之底的花就只能生活在黑暗、腐败的地方,并不是池塘之底的花就不能沐浴美好的阳光,观赏美丽的世界,就不能灿烂地开放。

其实,池塘之底的花也能灿烂的开放!池塘之底的花也能拥有绚丽的春天!

怎样放牛的作文【六】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放荡不羁,惹是生非,但他们仍有一颗天真善良的心;他们不学无术,调皮捣蛋,但他们仍有各自的闪光点,他们是“池塘畔底抚育院”的孩子们,他们是冬天里被冰封的幼苗。马修老师的出现,如一抹春天的暖阳融化着孩子们的心。

马修老师与院长是极反差的角色,院长对那些犯错误的孩子们是严厉的训责和处罚,这反而更激起了叛逆少年的不服和反抗,他们制造各种机会让老师们出丑甚至伤到老师,这是他们在包裹自己的心灵让他人不会伤害自己。而马修却给予孩子们极大耐心与包容,安慰和鼓励,他关心弱小的贝比诺;保护看似刀枪不入的孟丹;他发现莫翰奇的天赋,给他自信,给了他未来。马修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充满了希望,他说过。

永远别说永远,一切都有可能。

影片中的童声歌曲是最扣人心弦的。马修老师以音乐的魔力感化着孩子们,他不顾院长的反对组成合唱团,为孩子们作词谱曲,教他们唱歌。他不为名利与金钱,让院长剥夺自己的成就。他是用爱来感化每一颗幼小的心。影片中的歌曲就像春日的暖阳,沁人心脾,就像春日的花香,扑人口鼻。

影片结尾,孩子们用纸飞机这种独特的方式为马修老师送行,暖人的画面以孩子们的稚嫩与天真为主打,不加做作地让观众内心泛起涟漪,不禁泪下。

无论是倒叙的拍摄方式,还是起伏的故事情节,或是感人的场景画面,或是优美的童声乐律都是这部影片吸引人的所在,让人感觉身在春日的暖阳下普照一般。

每一颗心灵都是生动,善良的,也许只是蒙了一层烟土,也许只是受到过寒冬的打击,给心灵一抹暖阳,春天就在身边。

怎样放牛的作文【七】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法国乡村——“池塘畔底”里的故事。“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池塘畔底辅育院”担任代课教师。这所学校是一所专为“行为偏差”的儿童而设置的寄宿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哈校长秉承“犯错——惩罚”的原则来管理这所学校里的孩子,如果有人犯错,就得被关禁闭。马修用自己音乐和爱心感化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春天,带来了希望,改变了那些别人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们。整个影片中,马修老师对于孩子的种种行为给予理解,从爱的角度出发来教育孩子,这与哈校长“传统体罚”的教育方式截然相反。马修老师的人性光辉——爱,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这让我回想起了刘克奇在《奥德赛》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人?老师告诉我们,人是一种不完全,不完整的存在,是未完成性的存在。因此,在我看来,“放牛班”的孩子们也是不完整的存在,也是未完成性的,所以才需要教师去指导,进行相关的教育,使他们朝着完美前进,而且这个指导的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来驾驭学生,使学生信服。虽然这世界上并没有十足完美的人,但一旦有这个念头,有某种驱动力,人就会趋向于越变越好,就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潜能。这就像马修老师用爱去教育孩子们,引导莫翰奇逐渐走向音乐家之路。马修老师使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完整性”,成为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行为偏差的人”。人之所以为人,那是因为他们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通过不断地过关斩将,来使自己变得强大,不再懦弱,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其次,什么是智慧?老师说过,所谓智慧,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无悔于自己的人生、家庭、国家。因此我觉得马修老师也是智慧之人,他仅为一个代课老师,本可以按照校长的模式来管理学生,但他却尽一切能力去引导、理解每个学生,学生犯错了,第一时间不是责骂和告状,而是去关怀,尽了一个老师应有的责任;他用真诚来对待孩子,他也无悔来到“池塘畔底辅育院”,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有价值、有希望的,他离开的时候为孩子们感到骄傲,与此同时也收获了孩子对他的回报。马修不像哈院长那样只懂守旧而不创新,相反,马修利用组织合唱团来了解孩子,团结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音乐天赋,对于不会唱歌的贝比诺和老走音的郭邦,马修并没有让他们坐在教室的一角观看,而是分别任命他们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放弃或是被抛弃,他尊重每个孩子,让每个学生在合唱团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各展所长。他用智慧来引导孩子走向智慧,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外界所看到的“无可救药”。其实,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一味遵循旧体制,而不懂得创新,这个社会永远都不前进,更何况人呢?社会要前进的话,最恐怖的不是人不去改变,而是这个社会的体制不做任何改变。只有社会体制变了,人才能更好地跟上脚步,不断发展。

学会用智慧引导智慧,这样创新的轮子才会不断转动,继而推动社会的前进,若是用那些不合时宜,腐朽的思维和方式,即使你添加更多的润滑油也无法转动腐蚀掉的齿轮,最终也只能原地踏步或者是面临失败。正如影片中的哈院长最终因被人揭发丑行而被辞掉职位。

还记得老师课上在评讲《大卫科波菲尔》时,讲到了杜威的“教育功能”:“学校是完成成长的一个环境”,也讲到了“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过得好,完成社会流动过程,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完成愿望的”。然而,“池塘畔底辅育院”在马修到来前并没有做到“完成成长”的一个环境。孩子们在惩罚的日子中度过,除了靠“变坏”来保护自己,与老师反抗外还能怎样?因此一个恶性循环——“犯错,处罚”就这么产生了。这样的成长教育环境根本不能给孩子们带去任何的意义,反而使孩子们更加反叛。他们表面上是被“驯服”了,但心里仍是狂野、捣乱。他们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还经常被惩罚,自然而然地就过得不好,也没有想要说努力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念头。教育没有爱,幸福就完成不了。可以说,教育的背后实际为情感。马修正是用他的爱来填充他的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合唱团中得到马修的关注,明白马修的用心良苦,渐渐地,他们得到了以前没有过的幸福,也乐意听从马修的话。

正如老师上的最后一节课讲到的,教育是用希望铸造希望,是把人由现实世界向精神世界引渡的人性化工具,所以教师要以高贵热忱的心面对教育事业,才能造就人类美好未来。想要用希望铸造希望,那就要在教育中结善缘,要一视同仁,在促强扶弱中体现对待学生的公正平等,要以人为本,以学为辅,用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能力,用真诚信任换取真诚信任。马修正是这样的教育者,他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己的关爱,关怀,照顾,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每个孩子都公正平等,面对进门后叼着烟的骨架,马修用缓和的语气幽默地说:“教室里禁止吸烟,每个人都一样,甚至你(指那个骷髅)也是,先生”。正是他用“善”来进行教育,所以孩子们才愿意接受马修的教导,也愿意改正,最终换得孩子们的真诚相待。社会交往中也是如此,你如何待人,便得以何种回报,以善结善,以爱报爱,以真诚换真诚,希望才会来到你身边。社会发展永远以善为根基,总体来看它是前进的;而艰难的东西只是暂时的,因为美好的事物将会是永久长存,也将是最终的归宿。正如哈院长最终被麦神父他们揭发丑行而被开除,他的“犯错,处罚”教育方法是不会被认可的,是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因为它不是以善为根基,而是带着种种偏见和不相信,是以恶的眼光去管教孩子,因此一个前进的社会是容纳不了他这样的人。

“爱别人实际上是爱自己,那人又怎样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这是老师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提出的又一个问题。其实,马修老师已经很好地告诉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但他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用真心付出,他给予孩子们关注,不肯放弃每一个学生,他相信班上的孩子。正是他这样人性化的教育,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孩子们才能真切感受到大人们的爱,才会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春天”。在马修老师离校那一刻,他们唱着马修教他们的歌,向他挥着手,马修见到后脸上是挂着笑容的,想必此刻的他也受到了孩子给自己的爱,他的努力没白费,他自己做着有意义的事情并改变了那些别人认为“无药可救”的孩子,使孩子们有了春天而感到幸福,这或许就是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吧,就像是你给了别人幸福,同时幸福也会来到你身边,你自己也感受到爱。

马修坚信孩子们做的任何行为都有他们各自的理由,他尝试去理解孩子,用爱来抚摸孩子们受伤的心灵。孩子之所以会变坏,很大部分是大人们给予伤害而造成的,他们没有得到该有的爱,因此利用一些不良行为来引起大人的关注,希望得到大人的瞩目,这是孩子们渴望“爱”的表现。马修深知班上大多数学生都是“问题少年”,社会忽视他们的存在、家庭对他们绝望、教师对他们失去信心,这群孩子缺乏爱的关怀,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极度叛逆,而用粗鲁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和脆弱。因此,马修用善良的谎言为学生们开脱,用他的宽容仁爱抚慰孩子们的心灵,把爱公平地分给每个孩子,让孩子们得到关注,让他们知道有人在乎他们,因而使得他们更努力,更受鼓励,更有信心。

马修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是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份真善美,不以恶恨来观人,常怀宽容仁爱,以爱育爱,给予孩子们“春天”的希望,这是教育界应该要建立的师生关系。感谢这部片子给我不一样的感受,也对我以后要成为一名教师带来了不少启发。

怎样放牛的作文【八】

鬓发苍苍的莫翰奇望着手中沉重的日记,重新忆起那个几乎被自己遗忘了姓名的男人。微微泛黄的纸页上,辅育院森严的铁门……在1949年的冬天。

一个通过应试的代课教师踏上冰冷的雪地,望着眼前同样冰冷的铁门。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对自己沦为这所教育“问题学生”的辅育院的小小教师,不禁感到绝望。人生跌入谷底,就连“池塘畔底”这个名字,在他看来都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他叫克莱蒙·马修,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发誓永远不再进行创作。对这个辅育院的情况一无所知的他,对这儿的一切感到惊愕——杂乱的陈设,苛刻的院长,还有几乎不能让人省心片刻的学生。他看起来完全是一个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从学生手中抢回名册,慌乱地寻找自己的乐谱,在别人询问时却总为学生开脱。

马修老师是善良的。他没有把葛贺克送去院长办公室,而是达成私下协定,并在麦神父病情恶化时温柔地宽慰了他;他为了贝比诺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颁隐瞒了偷钱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亲一样爱着这些孩子,却并不骄纵他们。我记得他和莫翰奇母亲的对话:“您没有孩子?”“倒不如说我有60个。”

然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影片中的“师生情”题材和打动人心的纯美音乐。一部好电影势必能留给观众一个认真思考的空间,不论是人物,抑或是情节。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马修老师教育的最好佐证。他在马修老师的帮助下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进行进修,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可是,阳光背后总存在阴影,比如孟丹。这个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认为他离开时的回头一笑是在暗示他将归来,同时为之后的纵火事件做铺垫。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显而易见的是,导演意图将马修老师与校长进行对比。的确,院长似乎从未相信过孩子们,认为他们无法改变,尽管他也曾受到他们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不相信孟丹,所以为了孟丹子虚乌有的偷盗痛揍他。孟丹似乎也从未被马修老师感化,否则他不会在辅育院放火进行报复。真的是这样吗?

影片中,在远处渐渐弥漫的烟雾旁,一小团香烟的雾同时弥漫开来。少年注视着被烧着的辅育院,眼神复杂。他吹熄了手中的烟,转身背对山坡上燃烧的院落,消逝在镜头里。校长的升迁因为这次事件化为泡影,而60个孩子因为与马修老师一同出游幸免于难。

孟丹一直是个毫无感情的恶人而已吗?

“但是,我警告你,不准和贝比诺说话,不准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我说得够清楚吗?”夹杂着怒火的警告,赤裸裸的威胁。孟丹没有回答。他默默垂下眼睑。

这个镜头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我想,那时,他应该理解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加入合唱团时,马修老师说他唱得不错,有副男中音的嗓子,只需多加练习。他敏感地发问:“你说什么?”马修老师回答,这不是什么侮辱,只是指用粗低的声音唱歌。由此可见,在孟丹的世界里,一定始终存在着蔑视的目光,甚至久而久之,他都已经习惯,再遇上与他人交流的情况,他会始终保持警戒,甚至挥起拳头。那也只不过是他选择的一种保护方式。在他张狂的背后是不被理解的痛苦。他抽烟喝酒,他桀骜不驯,他想掐院长,他欺负弱小,他在辅育院纵火……但他也有情绪,他的肆意妄为,谎话连篇都只是表象。徘徊在“危险边缘”的少年,独自承受着被冤枉的愤怒和伤痛。在之前,马修老师对莫翰奇说,粗暴无礼并不是他的本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孟丹。下一个镜头是孟丹疼痛的眼神,他迅速离开了教室。这样敏感、习惯用刺武装自己的少年,他也需要爱,需要有人关怀。

孟丹显然被忽视了太久。他说:“我才不愿意看到那个老家伙呢。”同时,外界的人们也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尤其是院长对他平白无故的冤枉。这也导致了之后纵火案的发生。但我仍然相信,马修对孟丹是有影响的。孟丹回头的一笑,更像是一种肯定。之后的纵火案,孟丹更多的是对院长的报复,选择在大家外出后纵火,也证明了他的本质并不坏。

影片中另一个复杂的人物是院长。第一遍看时,不是没有疑惑的。院长明明已经变了,为什么还会赶走马修?这似乎并不能简单解释为情节需要。对此,有人认为这正是西方电影的成功之处:一个人物并不总有坏的一面,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我同意这个观点。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本身就并不存在,如孟丹,如院长。我看到院长站在椅子上一遍遍制作、放飞纸飞机,从纸飞机很快跌落到能连着盘旋好几圈;看到院长被球砸到头之后抛下一句“掩护我”,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踢球……这或许是“池塘畔底”最美好的镜头。

然而,这份美好并未改变院长追名逐利的心和对孩子们的不信任。有种东西似乎是骨子里的,擦不净抹不掉。比如院长“防患于未然”过了头的心态。在他看来某些孩子是邪恶的,是渣滓,就算某件坏事不是他干的,迟早总会惹祸。不得不提的还有存在他身上对个别孩子浓重的歧视,这种歧视在中国教育中也是广泛存在。尽管那些老师并不是都像院长那样体罚学生,但说起某些老师对待学生的差别,许多学生应该都有体会。对待回答错了问题的贝比诺,院长让他把题目抄一百遍,而对待波尼,他却让他到修女那儿领饼干,在波尼犯下“拿破仑也是受枪决而”的错误之后,院长却并未斥责只言片语。这真的公平吗?

自然,院长这样的老师仍然存在,但是像马修这类老师也并不少见:为了学生辛勤奉献,为学生的进步感到喜悦。影片中,尽管马修老师最后因为那场火灾被迫离开,同时院长规定不得送行,但那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和窗口中不断挥舞的手,却是对他最好的慰藉。手捧着学生们满满的祝愿,马修离开了“池塘畔底”辅育院。从一个落魄的、发誓不再创作的音乐家到为学生们写歌、充满创作信心的马修老师,他懂得了“永远别说永远,一切皆有可能”,变得乐观积极。尽管他创作的初衷只是为了用音乐拯救那群孩子,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回了方向,重拾理想。

马修老师就像是一位布道者,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改变了孩子们的心。影片的最后,在贝比诺的语声中,我们看到那个执着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马修老师抱上了公车。日复一日的等待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那天是星期六,贝比诺终于结束了他漫长的等待,跟着马修老师离开。

马修老师再没有时间作词作曲。他将教音乐作为他的终身事业,为此奉献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见了“池塘畔底”,他改变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改变了他。

他们曾彼此救赎。在漫长的岁月里,彼此心中始终留存着浓浓的暖意。它不会为时间所消磨,无论多久,一旦回忆起来,即使身处黑夜,也能看到不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