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作文格局与幸福感(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议论文)

作文格局与幸福感(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4-05-13 21:08:23
作文格局与幸福感(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议论文)

作文格局与幸福感【一】

这天,我观看了中央一套的开学第一课《幸福是什么》。我在电视上看见有一个小孩,虽然他是一个盲人,可他十分热爱钢琴。他妈妈为了让他学习钢琴,找了40多所钢琴学校,由于眼睛的原因很多学校都不接收他。最后他来到一所盲人钢琴学校,最后被接收了。于是,他的妈妈用牛皮给他做成盲文,使他掌握了曲谱。透过努力,他最后取得了成功。

还有一位女孩,她被称为“最美丽的女孩”。她的爸爸抛弃了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又瘫痪了,没人照顾,她每一天中午都要急着跑回家,给妈妈做饭。她时常因为照顾妈妈没有时光吃饭,只好拿个冷馍边跑边吃,赶着去上学。

虽然盲孩子双目失明,但他有自我的梦想和爱他的妈妈,最后他成功了。那个女孩子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妈妈,并用小小的臂膀撑起了这个家。

这些让我认识到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信,幸福就是付出,幸福就是关爱他人!

作文格局与幸福感【二】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她曾经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15年,后从事教学、行政和课程开发工作。她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自20世纪末期以来,人类步入了一个理性至上、意义缺失、精神危机、社会生态失衡的特殊历史时期,价值观漂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意问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衅人的幸福感在下降,人际间的亲密感在消失,人的精神支柱在微倾……为此,人们渴望找回一种积极的生存体验,期待在情感、关系、以及共同的生活场址中重建人类共同栖身、依寓的精神家园。内尔。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一书,她以雄浑的关怀理论为基础,对人类世代关注的生活问题幸福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省视,对教育事业的幸福使命及其实践方略进行了廊清和探究,从而为学者探讨幸福,言说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参照点和地平线,为教育工作者实践关怀、理解关怀提供了稳健的行动起点和实践路径。可以说,以此书为依托来洞悉诺丁思的关怀理论的精髓,品鉴诺丁思的幸福教育观的深邃见解,堪称一次富有韵味的学术旅程。总而观之,诺丁思的幸福教育观是由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论、多元开放的幸福内涵论、基于生活的幸福来源论、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论四个环节互相链接而成的有机整体。

诺丁思认为,“幸福的首要特征就是没有痛苦或苦难,尽管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好教育就是应该极大的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与其它目的之间是核心与外围的关系。诺丁思提出:“当我企图把促进幸福作为教育的一个目的时,我必须提出一种有说服力的对幸福的解释:它是怎样和人类需要联系起来的,在我们所栖居的社会中它意味着什么,幸福怎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怎样与其它合理的目的相适应。”她把幸福和社会联系起来,不是狭隘的个人的享受。

幸福的内涵,诺丁思认为,“幸福没有规定性的定义,我们不必主张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幸福观”。幸福概念的外延有:苦难、需要、道德、钱、智慧、社会压力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幸福与困难、需要、美德间的关系。诺丁思认为幸福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没有痛苦或苦难。她认为受难没有意义,但她指出与人分享苦难也是一种幸福,“真正的幸福需要有分享不幸的能力”,这儿我感到她的思想有些有些矛盾。

诺丁思提出的幸福与需要的关系我比较赞同。诺丁思指出,幸福就是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需要的满足。这儿她和马斯诺的思想接近。“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某些需要没法满足,我们怎样才能过上一种幸福生活,故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主要因素。”诺丁思所说的重要的需要主要是指那些求助于社会来满足的需要,即认同、认可或归属的需要,如在大家庭中被认可,随之获得了一个身份。在幸福与需要的关系上,她提出了“明示的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所谓的“明示的的需要”就是指“那些在需要者内心产生的需要”,可以用孩子的语言来表达是其关键的特征;所谓的“推断的需要”是指“那些从外部引发出的需要”,是外人强加到说有这种需要的人身上的需要。对孩子而言,这类需要一般是成人推想出来的,是成人强加给孩子的需要。由于这两类需要的表达主体不同,故两者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幸福就来自两种需要之间的协调与转化,幸福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在明示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之间建立一种基于持续协商的平衡。成人应该通过管理需要、需求,限制那些不当的明示的需要,鼓励将推断的需要转化为明示的需要等方式来帮助孩子们获得幸福。

在这里,我想到人与人、亲人、爱人之间的误会和不理解,你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借用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所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所谓“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给对方最想要的,对方幸福,你也幸福。了解、理解、尊重、给予,让学生在学习上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激发孩子的内在需要,享受学习的幸福。关于幸福的来源论,诺丁思认为有三大领域:私人生活领域、公共(社群)生活领域和职业(或工作)领域,其中私人生活领域是幸福的主要生发之所。

私人生活领域,幸福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持家、为人父母、住所、惬意的品质和人际关系。其中,家构成了幸福的主要居所。诺丁斯非常重视家的幸福功能。她认为,幸福离家更近些。“持家的知识和经验是个人获得幸福的基础,而这恰恰是现代教育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想到我国传统教育中对于女子的教育,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对于怎样为人媳妇为人母怎样和小姑小叔子婶婶等相处怎样持家都有具体的指导,而现代的学校教育则没有,都是靠家庭教育或者自己自学完成。对于做家务做饭等,我们80后90后00后的孩子们都很不擅长,对于今后的家庭生活都会或多或少会有影响。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是否应该真正有家政课?

在公共生活领域,主要包括民主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等。她主要分析了志愿者为什么常常会获得幸福。“志愿者能感受到他人的需要并对之发出回应的人,尤其对服务对象不幸的容忍力和对减轻这种不幸的责任承担方面,志愿者更能从中领略到幸福。”她认为追求个人的幸福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奉献社会,关怀他人,努力用行动实践关怀的精神。

职业生活,人的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工作岗位上度过,职业生活也是获得幸福的领域之一。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是迈向幸福的一个基石。所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容易获得幸福。对于孩子的工作,让他们选择自己所爱的工作。在当代,许多孩童感到幸福缺失,我们需要一种为了幸福、面向幸福的教育,应该从哪里入手呢?诺丁思认为:理解、关怀、育德、学习、暴露式教学这些都是必须的。

诺丁思认为,“教育的使命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令人羡慕的才能,有益、满意的职业,自我理解能力,健全品格,一系列鉴赏能力和不断学习充满热忱的人。”“对幸福而言,教育活动要担负的理解任务是:通过理解自己和我们所归属的群体来逃避对生活意义的众多焦虑感,通过对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主题,如对艺术、我们的需求和其他伟大文化成就的理解来引导学生作出理智的判断等等。”“自我理解对于公民资格和个人幸福的获得来说都是必要的。”

所谓关怀,它是指基于对关怀对象“在意”的一个人对他人“融人于己”式的关怀和呵护,真诚的关怀是“帮助他人实现自我”,它始终存在于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共同构成的“关怀回应链节中。”教育活动要帮助学生成就幸福的追求,帮助孩子发展关怀能力。诺丁思认为学校为了孩子面向幸福,还应该开设诸如烹饪、艺术、宗教、传记和化学等学科,它们可以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提供知识上的保障。开展服务性学习,提升服务学习的地位。

她还崇尚伴随性学习、非正式学习。伴随学习是伴随一生,也就是古人的“活到老,学到老。”但是这样的学习是无意识的,常伴随幸福感,学校尽可能丰富这样的学习,比如参观、游玩等形式。暴露式的教学是她具有创意的景观,所谓“暴露”,是指那种与以强迫学生去学习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策略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接近这些学习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暴露式教学活动三个特点:一是自然性,二是自主性,三是挑战性。暴露式的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成就学生幸福的必然要求。

作文格局与幸福感【三】

幸福只需一个微笑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喜》中这样叙述;有许多的玩伴,有许多的玩具,童年这样说;只要儿孙满堂,只要幸福安康,老年这样说;每一个阶段期盼的幸福不一样,每一个人心中的幸福不一样;而我认为,幸福只需一个微笑。

家庭中的微笑

在我的阴天世界里,从乌黑厚密的云层中透出一缕阳光,照亮我的世界。这缕阳光,就是父母的微笑。在我失败、交友失败、事事不顺的时候,是父母在身后支持着我。让我走出阴暗,勇敢应对暴风雨。

校园中的微笑

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把心连结起来的,正是微笑,嘴角轻轻上扬,就成了桥梁。学习中、玩耍中、聊天中,笑容无处不在。

与老师的沟通也需要微笑。老师的微笑,是甜美的,足以让一颗颓废气馁的心重新振作起来。我们的微笑,是尊重,是友好。在校园中处处可闻那爽朗的笑声,真是“欢声笑语,声声入耳”啊!

生活中的微笑

当我们在公共场合,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张纸扔进垃圾桶,这时管理人员的笑容,是表扬;帮忙盲人伯伯过马路;帮忙老奶奶拾起掉落在地上的橘子;这时,帮忙与被帮忙的人都会露出笑容,这就是幸福。

一个小小的微笑,是浓浓的真情,凝聚的幸福。无论在何时何地,笑容都随处可见,幸福也随处可见。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笑一笑就没有什么大不了”。是的,微笑比什么都美,比阳光灿烂,比星星更耀眼,比彩虹更绚丽多彩……幸福只需一个微笑,笑一笑,就能撑起一片晴天。

作文格局与幸福感【四】

书中提到一个“绿灯思维”。“绿灯思维”指的是,当我们在遇到一个新的观点或与己相左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运用在自己身上?

与之相反的“红灯思维”,是指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时,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当我们遭遇到不同意见和观点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我要如何来驳倒他?”而不是想想“他的这个说法很有新意,我能不能用在自己身上?”这就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习惯性防卫”。更可怕的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习惯性防卫”。

其实,所谓的“绿灯思维”就是保持一种“空杯心态”,愿意接纳任何观点和意见,而不是预先下判断,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成长得更快。

作文格局与幸福感【五】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那么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心也就有多宽!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会变的不可思议!

做人的格局,大抵是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心态、思维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那口锅;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

莫言说:“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只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当你意识到这些时,就意味着你要开始成长,这就是所谓的空杯心态。”

生命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原地不动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是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的。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最幸福的事,而我之所以从事这份工作的原动力就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他们天真的笑脸、喜欢他们的童言趣语、喜欢他们对我们纯粹的爱。

我从事当前工作的优势是:

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作为第一线的幼教工作者,长期参加幼儿教育实践工作,对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碰到问题,喜欢用心去研究,去总结,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

幼儿园内有很多同事,他们的一些高技能行为是我可以学习的,如:葛莹莹老师写着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并且绘画非常好,给孩子们上的美术班的课程受到家长一致好评。林雪玉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尤其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一直是我们的表率。知识面很广,上课风趣幽默,孩子和家长都很喜欢。读后感·厨房华华阿姨做着一手精致的面点,每天费时费力只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心情中吃的饱饱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会用心发现、学习他们的优点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一颗“我还不够好,我还要继续努力”“我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所以要虚心学习”“这世上从来不缺优秀的人,要知道有些人比自己聪明还比自己勤奋,你并不是幸运儿”“别人都在进步,我也不能懈怠”等等。如果哪天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时,那实在太可怕了。相反,当你觉得自己还需继续努力时,你的成长就真正开始了。

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心态。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文格局与幸福感【六】

每一天饭做好后,父亲就赶紧去叫奶奶。天天都是这样,而且是每顿饭都去叫,只到有一天奶奶要求自我做饭,说是她自我做饭随便些,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就能够做了吃,父亲便不再说什么,还给奶奶搬了袋米过去,我看着父亲,不明白他为何要这样做。只到有一天……

那天早饭之后,我夹着一片菜叶说真难吃,父亲便说我奶奶那个时候哪吃过菜,完全就是艾蒿草,有时甚至还过树皮。听了这话,我顿时明白,父亲为奶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感恩。我们都就应学会感恩,因为父母寻我们无私的关爱而感恩,因老师的教诲而感恩,因朋友的帮忙成感恩。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要感恩,感恩我的老师。

不知是哪个花开的时刻,悄悄地,悄悄地,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就来到了世上,慢慢地,慢慢地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人生的第一次,是多么地高兴、快乐。原先是老师和蔼的微笑,温和的话语就像快活的音符一样奏出美妙的乐章,让我们如痴如醉。

就这样,老师在我们心里播下了快乐的火种,校园里时时响着我们清脆、明亮的声音。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于是,我们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因老师的爱而起。老师把所有的希冀寄托在我们身上。当我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时,他们在叮咛:同学们,别忘了奋进呀;当我们在学习上失败时,他们在鼓励:成功是从那里起步的;当我们悲伤时,他们在安慰:同学们振作起来呀!多少个难忘的日子呀!是您——光荣的人民教师,让我们学会如何应对困难,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珍惜幸福,如何自我发展。您不仅仅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要学着去感恩别人。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动人的情景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精彩美丽,也把我们的记忆巩固得刻骨铭心。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此刻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声礼貌的“老师好”,放学了,向老师招招手,说上一句“老师再见”,这些都是对老师的感恩。

所以,只要拥有一颗真诚的心,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就会在我们的感恩中变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