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祸害心灵的毒鸡汤作文)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祸害心灵的毒鸡汤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6 19:29:26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祸害心灵的毒鸡汤作文)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一】

读了美国理查德·保罗的《批判性思维》一书,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结合历史学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二】

无论一个人的知识层次高低,每个人的思想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决定的,“处处有个我在”,“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任何人都摆脱不了其所处的时代的局限,即任何人都受到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约束,思想难免受到限制,不可能超越时代,所以需要与时俱进;另外,任何人的思想观点,都带有价值判断,都从一定的利益出发,当然这个“利益”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某一团体、阶层的,也可以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知识较少、各方面需要完善的初中生,一定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以上的观点,只有让他们明白了这些,才能使他们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从而不盲目相信、盲目否定某些观点,才会尽可能全面的看问题。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三】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冷静而理性,极具生活智慧,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正确判断所面临的处境,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一针见,讲话有理有据,而且轻易不会受到个人和他人情绪、社会舆论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我把这样的人称作是聪明人。

仔细观察这些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运用理性对所接收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不断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验证,不断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评估、评价以及修正。用一句较为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善于进行批判性思维。在我看来,批判性思维——是成为一个聪明人的基本功。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按照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所合著的《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中的定义,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是指“对我们面临的断言进行评估”,其主旨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和我想当然的理解不同,这种思维不是要自己如何做出断言,而是讲如何对自己的断言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是依靠个人的理性对所接收的信息和自己的断言进行再考量和再思考。其前提是要有一种对凡事质疑的态度和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其基础是要具备一种进行逻辑推理的基本能力,其关键是要养成一种凡事质疑和对个人进行反思的习惯。

我们每个人每天可能要接收海量的信息,每时每刻都要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以作为自己言语行止的依据。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总是能够排除情绪、好恶、舆论以及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对来自周遭世界的信息冷静看待、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他们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勇气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判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验证。他们不轻信、不盲从、不排斥,也不情绪化做决定,他们不会受广告蛊惑去买一大堆包治百病的药品,他们不会听了别人一句话就暴跳如雷,他们不会道听途说,相信并传播别人毫无来由的谣言,他们不会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认为是什么……

其实,我自己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擅长批判性思维,不但非常感性,情绪极易冲动,老是受他人意见的影响,而且看问题总是简单化、简单化,也容易受惯性思维误导——信息与我的知识背景是否契合常常左右我的判断——喜欢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做出断言,想当然、我以为是我的口头禅。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这方面我的惨痛教训可谓不胜枚举。所以,我也在寻找一种途径,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那么,如何练好基本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聪明人呢?读一本这方面的书算是一条捷径。手头这本《批判性思维——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正是这样一本专业书籍。它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的、系统性的阐述,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概括指出了生活中常犯的诸如稻草人、仓促概括、诉诸人身、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思维谬误,以及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走出思维的误区。特别是这本书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讲解枯燥的逻辑学内容,写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以致于我看了一半的时候还没发现这竟是一本教材(后半部分还是太过专业了)!这大概是它作为一本教材能够连续出到第九版的原因吧。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四】

正确的思维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一种技艺,需要长期通过科学的办法来培养和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的正确引导,不断强化。如在教学中提出关键、清晰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搜集客观信息,不要因为主观的因素而对材料的选取有所偏颇,带着学生进行合理的推导,不要让个人的好恶、利益、和坏习惯影响推导的走向和严密性,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框架试试,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借鉴别人的想法,发现自己思维过程的不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让他们认识到的合作的重要性。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五】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为什么我们的某些研究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理念”。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能接受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到上大学时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吗?而历史学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阵地,在美国历史学科之所以最受重视就是因为它对培养一个人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批判性思维更加重要,因为它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这个国家就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肩负的重任,意识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祖国的强大尽一份微薄之力。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六】

提起西方哲学上的两大重要人物,一个是柏拉图,另一个就是康德。虽然说康德思想很多都陷入绝对性,被同时代和后世所批判,尤其是黑格尔的修正,和叔本华的“另辟蹊径”但康德哲学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根基。

先简单介绍一下伊曼努尔·康德的生平,生于1724年4月22日的东普鲁士哥尼斯堡,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在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去世。康德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使被不同时代人们所称道的。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读了《实践理性批判》之后,我深深地相信,读他的书尚应在固定时间下潜心研读方可,更何况写书者。

我选取《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出版的118-144,作为读书笔记的读本。

先说明康德对《实践理性批判》的预设。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将意志自律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个先天综合命题的解决,延伸到《实践理性批判》中,引向自由意志的自己立法,确定了自由意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按照康德后来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的说法,实践理性批判应当阐明的只是纯粹实践理性,并为此而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如果它在这一点上成功了,那么它就不需要批判这个纯粹能力本身。“因为如果理性作为纯粹理性现实地是实践的,那么它就通过这个事实而证明了它及其概念的实在性,而反对它存在的可能性的一切玄想就都是白费力气了。”

在泛论中,《实践理性批判》中对道德律的论证主要是在“辩证论”中提出的。纯粹理性是辩证的,即易受到一种不可避免的幻想的或实践上对于行动的关系。他要求有一切条件的绝对总体作为任何出现为有条件的东西的必然的先决条件。可是有一切条件的这个总体不能在现象范围内找得到,理性就进行在物自体的范围里来寻找。为了能进行纯粹实践理性辩论,需要假定意志是由一条普遍规律的形式而不是有任何内容所决定的。至善有两种成分,德行的实现,和完整的幸福。“如果道德律作为至善条件也已经被包括在至善概念中了,那么就不仅仅至善是客体而且就连他的概念及他的通过我们的实践理性而可能的实存的表象,也同时会是纯粹意志的规定根据了。”(P119-120即是说,唯一纯粹的动机就是道德律本身,因为如果意志是为一个称为善的对象所决定,他就会不是纯为道德律所决定的了。

至善不仅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最大的道德的善与最大的幸福一致。至善是纯粹实践理性在其实践应用中基于理性需要设定的一个至上的无条件的客体,它是纯粹实践理性的整个对象;然而,至善不能因此被看作意志的决定根据,意志的决定根据必须始终置于道德法则之下,而至善只是道德法则在决定意志的过程中促进和实现的一个客体。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道德律的论证主要是证明一个上帝的必要性;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增加了一个灵魂不朽的必要性。

至善意指无上、完整的东西,它包含德行(即无上的善和幸福:“德行和幸福一起构成了一个人对至善的拥有”(P122。德行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无上条件,即只有德行才使得我们有资格得到幸福。但是,人作为感性世界的成员,幸福必然地要成为他普遍欲求的一个对象,为此至善要成就其完满性就必须包含有幸福。然而,“幸福与德性是至善的两种在种类上完全相异的`元素,从而它们的联结是不可能以分析的方式被认识到的……”(P12。因此,幸福与德性只能以综合的方式即依照因果性法则被认识到。于是,“或者追求幸福的必须是德行准则的动机,或者德性的准则必须是幸福的有效原因”(P125。但前者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道德上只有道德法则而不是幸福才能成为意志的决定根据;同时后者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作为感性世界的成员只能受到自然法则而不是道德法则的决定。所以,“德性的准则成为幸福的有效原因”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指望的。于是,纯粹实践理性在设定至善的时候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实践上的二律背反。

德行虽然不能必然地和幸福相联系,但至少可以把它与一种类似于幸福联系起来;于是,包含德行与幸福的至善,对有限理性的人来说如果不是必然的,至少也是可能的,亦即至少可以成为我们不断追求从而不断接近的一个目标。于是,如果我们设定至善在这个世界中是可以完整地实现的,亦即设定人类意志在理想上是可以完全切合道德法则的,那么就必然地要导致三个公设,即:不朽、自由和上帝。

《实践理性批判》的“辩证论”第IV部分讲“灵魂不朽,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说到人的“意志中意向与道德法则的完全适合”是“至善的至上条件”,但这个至上条件又只有在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努力的“无限进程中”才能设想,而现实的人类又都是有限的,所以就必须悬设一个灵魂不朽。灵魂不朽这一理念在此是为了让有限的人有可能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即让自己的意志做到完全符合道德律,而设定的,它不仅意味着“来世”,而且意味着永恒的道德努力。而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灵魂不朽的设定只是为了让德福一致(至善有一个在设想中可以实现出来的“理知世界”而设定的,它就只意味着“来世”。“由于感官世界并未向我们显露出那种联结,所以必须假定那个道德世界是我们未来的世界。所以上帝和来世是两个按照纯粹理性的原则而与这同一个理性让我们承担的义务不可分的预设。”

第V部分“上帝存有,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明确地将上帝的悬设从灵魂不朽的悬设中推论出来:“正是灵魂不朽这条法则,也必然如同以前那样无私地只是出于不偏不倚的理性,也就是在与这一结果相符合的某种原因的存有的前提下,而导致至善的第二个要素、即与那个德性相适合的幸福的可能性,亦即必定把上帝实存悬设为必然是属于至善(这一我们意志的客体是与纯粹理性的道德立法必然结合着的的可能性的。”

如何由灵魂不朽的悬设导致上帝实存的悬设?这就是要把灵魂不朽视为我们的道德“义务”的必要前提。我们的道德义务是追求“神圣性”,以便使自己完全配得上幸福,这就必须设定灵魂不朽和上帝;但这样一来,上帝就不单纯只是将德性和幸福加以摆平和合理配置的全知全能者,而且也是全善者,亦即引导人类不断提高自己道德水平的教导者。但康德的上帝不是神学家所信仰的上帝,也不是之前哲学家所论述的不可知的上帝。他是从道德实践要求肯定上帝的存在。他把上帝从知的世界拉到行的世界,从知识世界拉到道德实践世界。所以康德从善的必要性上,论述了上帝的可能。它“不应当只是包含自然与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某种意志法则协调一致的根据,而应当包含自然与这一法则就他们将它建立为自己意志的至上规定根据而言的表象协调一致的根据,因而……还应当包含与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动机的他们的德性、即与他们的道德意向协调一致的根据。”

读完康德的第二批判,将其放到想想西方哲学史中,梳理一下思想脉络。我是从黑格尔开始,进入哲学思辨的世界的。再看康德的书时,多少有些黑格尔的理解。以致期间有段时间对于康德的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有些误读。不过,综观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演进,就好像荣格对弗洛伊德的修正。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与世界精神,为康德找到了安放理性的社会历史的基础。而且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到黑格尔的美学,再到福珂、海德格尔的艺术归家,哲学也便进入到艺术的先验想象中。当然这是课程实践理性批判之外的了。不过本学期确实收获很多,也使我找到了近代哲学的发生地。

批判心灵鸡汤作文800字【七】

批判性思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任何正常思维的人都有或多或少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因为人类具有自我中心、群体中心、自相矛盾的天性,必须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批判性思考,人类是可以进行理性思维的,即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掌握,任何人或事情自有一套内在逻辑,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只不过他的成熟度不同罢了。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资料,锻炼学生的思维,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