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爷爷的老屋作文

爷爷的老屋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8 19:25:03
爷爷的老屋作文

爷爷的老屋作文【一】

我思念的老屋隐藏在深幽的巷子里,只有一扇矮小的门扉冲着外面。

木门上铜制的拉环在凛冽的东风中咣当作响。

老屋门口有一棵参天的古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长成的,只看到它三人合抱粗的树干上密密麻麻的张裂开岁月的伤痕。夏天时树冠青翠欲滴犹如锦绣的伞,秋天满树黄澄澄,像孩童柔软的手掌。

树下的大理石凳洁白细腻,母亲说她的童年就在树下坐着石凳听老人们讲一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度过的。母亲出嫁后也经常回来,那时老屋在风雨中朦胧却依旧真实。

老屋院子的地上铺了一层水泥,灰灰的却干净耐实。院子里有一口坏了多年的机井,过去里面能淌出甘甜清澈的水。姥姥的父亲从前在这住着,我清晰地记得夏天时他那双枯槁的手在透明的水面上揉出细碎的涟漪,他那张对我微笑的脸儿便像块皱皱的麻布,却满是朴淳的光泽。

漆成蓝色的柴房的门吱呀地荡开,里面垒垒实实的柴垛依旧昂着,顶着屋篷。老人家伛偻的捆柴火的身影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他那不均匀的呼吸戳着我的心。

冬天的风很是阴冷,柴房的门晃悠晃悠得像片枯草。我悄悄退了出来,轻叩上门。

柴房边是石块垒成的猪圈,参差的石墙上搭了一竿葡萄架,小时候上面还能结出紫珍珠般的葡萄以及翡翠一样的叶儿,幼时的我总是调皮的爬上平厢,去摘最大最圆的葡萄串拿到老人家面前炫耀。他叭叭地吸两口旱烟,抽出烟嘴用他那下岗的牙齿给我一个舒心的笑。只是葡萄架好多年在风雨中跌跌撞撞,早已奄奄一息。老屋的窗户下面种了几株月季,一年有三季都会开出鲜红繁丽的大花朵儿。一进老屋的大门,就会看见这些花儿,折射着初夏的日光,打在老人家的脸上,那些犹如沟壑的皱纹仿佛也慢慢舒展。

老屋里面有四间屋子,左边母亲和姨妈小时候住的那屋有个小炕,高高的透气窗上挂了一串风铃,很多年了不曾作响。再右那屋放着炉灶与两口大锅,地上散着枯槁的柴火。老人家生前就在次之的那屋休息,炕上是些脏脏的被褥,倔强的老人家不准姥姥为他铺干净的褥子,总是说还有几年人就不在了不用麻烦。其实老人家的病身子早就耐不住了,一直拖到了某个的冬日。剩下的那屋空荡荡的,只在墙上挂了面老镜子和几个相框,灰尘像毛茸茸的绒屑洒在上面。墙角杵着老人家的拐杖,是他自己捣鼓的,木拐杖上温润的触感仿佛还残留着老人家的体温。

窗外有鸟儿叽叽喳喳地鸣,我踱到院子里,却发现屋顶只有灰蒙蒙的积雪,空中的云彩都很是苍白。幽幽地好像又听见了老人家憨憨的笑,我转过头望了眼老屋。

咣当的门环指引着我,我暗暗地摸着粗糙的石墙离去,风卷起尘土盖住我的足迹。

爷爷的老屋作文【二】

老屋还是那座老屋,门还是那扇门,一如从前……

我仿佛又看见了外公蹒跚地端着一桶水,把那扇门擦得如铜镜一般亮,让我再次看到了外公纯纯的爱……每到除夕,我们小孩子仿佛全变乖了,个个挨着门看谁长得高。外公则拿着小刀轻轻地在门上刻下我们的身高。

每一次,都要和表哥比谁长得高而争得面红耳赤才肯善罢甘休。而外公总是在一旁微笑地说:“都长高了,都长高了。”渐渐地,外公要搬来凳子为我们刻身高。每次看到外公满头大汗时,心里特心疼,而外公还是微笑着:“哟,又长高了!”划起痕来也越来越吃力。

“上课!”“老师好!”这是我们幼时常玩的游戏,我们把院子当作教室,那扇门当作黑板,认真地当起“老师”来,而外公总是微笑地坐一旁津津有味地听着。不会像以前我们在门上画星星画月亮一样把我们骂得狗淋头,他知道我们在学习,当他看着门上那些歪歪扭扭的字,总是会心地笑了——尽管外公不识字。当玩得筋疲力尽时,就扑到外公温馨的怀抱中,闻闻熟悉的味道,听着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当太阳的余辉照到我们的身上时,暖暖的,甜甜的……

和外公生活的日子并不长,唯一能记起的片段就这些,然而在这点滴之中,永恒不变是外公的笑。外公的笑不是严峻威严的笑,也不是“嘿嘿”的傻笑,更不是“哈哈”的大笑,外公的笑,是悬在半空中,没有声音的笑。夕阳西下,外公端着板凳坐在门前吃饭,虽说是吃饭,却也还是那副笑脸。

然而在那天,一切都破碎了。当表妹哭着告诉我外公的噩耗时,我记不清我是怎样跌跌撞撞跑回外公家了……在床上,外公像陷在泡沫里。床边,几根管子通向他的身体,喘息很弱,双目微闭,多想伸出一双神手呀,牵住外公身体里支撑生命的那几根神经,让他从此醒来!

外公走了,永远地走了,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去了另一个世界。外公没有一句遗言,脸上还是那副安详的笑容……

听说人后回变成星星,望着满是星星的夜空,到底哪一颗才是外公。风好冷,夜好黑,可是我一点也不感觉冷,因为有外公那颗星抚摩着我……老屋还是那座老屋,还是那扇门,那些刻痕依旧还在,却少了划痕的人……

还记得,那种感觉叫做刻骨铭心;还记得,那种情结叫做魂牵梦萦……

当爱已成往事,我只希望在梦中看见你的容颜……

爷爷的老屋作文【三】

我为我的无知感到惭愧,也为我的父母将我当儿子一样感到欣慰。

我的一个闺蜜,她就告诉过我,她的小弟媳妇就直接叫她清明节不要去娘家的祖坟拜去世的父亲,这让她生气了好多年。

去年的清明节,在父母的带领下,我,弟弟弟媳和两个侄子一起回到了老家。姑姑一家听说我们一家回来了,也带着她的女儿一家回到乡下叔叔家。午饭后,一大家的人去给爷爷奶奶磕头。之后,叔叔让姑姑一家先回去,他们要去别的祖坟拜拜,父母和叔叔让我跟着他们。结果可想而知,姑姑不高兴了,说她是老姑娘,我是嫩姑娘,但都是这个家的姑娘,为什么我可以去祖坟而她不可以。我一听不得了,算了,我只有同她一起先回,以免他们老兄妹为了我发生不愉快。

我家的`老屋在村子的最后边,屋后就是山,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树。因为以前的学堂就在我家旁边,从小就听村里人叫这山为学屋山。小时候我们村里的小伙伴总是一起喜欢爬这山,看谁最快到山顶,我总是最慢的那一个。有时我心情郁闷时,也会在山顶上坐着吹吹风,直到家里人在山下喊才一溜烟跑下来。

我家的老屋分上下两重屋,上屋是两个卧室加中间一个堂屋,人称排三。下屋是两边各两个房,中间一个大堂屋,叫门五。记事以来,我就同奶奶小姑住在上屋的靠下屋的那间房里。母亲和弟弟住在上屋的另一间房里,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就回两次。上下屋有一个用石头作的梯子连着,这个梯子在下屋的靠上屋的上房里,这里也是一家人的厨房。奶奶和母亲每天很早起床为家人做早饭。爷爷,叔叔和另两个姑姑就住在下屋另外的三间房里。那时的粮食是按大人们的工分发放的,菜里也见不到油星,家里有十几口人,每餐的饭都是奶奶把每个人的饭分好盛在碗里,大人们总是不够吃。

上屋地势较高,屋前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可是总是花开了不少,果子结的不多也不大。桃树和杏树也只是开花不结果。大人们总是说这些果树以前每年要结很多果子,是因为家里人在果树上拉绳子晒衣服太多了,所以才不结果子的,我们小孩子就更不知什么缘因了。反正果树就是每年开花不结果。院墙边有一个小竹园,里面种的竹子好像也长不大一样。

那时的爷爷奶奶身体很硬朗。爷爷是手艺人,他做了木匠几十年,一年到头总在外面给人家做家具或是房子。奶奶就在家操持一家人的吃喝问题,我和大弟弟就是在奶奶的呵护中长大的。

奶奶很疼我和弟弟,她爱我俩胜过了她的儿女们,我俩自小也与她的感情最好。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与奶奶的情意最浓。上学时,甚至弟弟总是说奶奶对我最偏心,也的确,有好吃的奶奶总是要留到我回来。我上初中和高中都是住校的,周末,奶奶总是会到村头等我回家,走时也要送我到村头。

那时候的春节,父亲都会回来与我们一起过。他带着我和弟弟,还有几个姑姑在院子里扎灯笼,写对联。贴好对联后,家里人就不让我们出院子了,说是年在外面。爷爷就会给我们讲年的故事,我和弟弟总是大气都不敢出,对年有无限的敬畏。夏天,爷爷会将竹床放在院子里,扎上蚊帐,点上用蚊虫树扎成的把子。我们大家能一觉到天亮。

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冬天的一个早上,那天下雪了,好冷,母亲没让我去上学。煮好早饭的母亲生下了小弟弟。几天后婶婶进了我们家,一年后叔叔的儿子也出生了。家里的人多了起来。接着几年,几个姑姑陆续出嫁了,姑父姑姑们总是对我这个当时唯一的侄女倒是很疼爱的。

我十岁的时候,分家了。那时家里很穷,奶奶虽然疼我姐弟俩,可还有叔叔和几个姑姑,所以分家时爷爷奶奶也没什么分给我们。父亲从山后的亲戚家借了半袋子米回来,我们的小家就这样开始了。以后的日子,早上我煮饭,母亲在外种地砍柴,两弟弟还小。慢慢地我们家的日子好起来了,父亲也有钱寄到母亲手上。我们在慢慢长大,大弟弟也能煮饭,我就帮母亲去砍柴。

母亲性格温和,从不与人争吵,总是在默默地为我们操劳。我和大弟上高中时,她总是一步一步走到城里为我们送米送菜。城里离家几十里路呵,她还得在家里边做农活边照看年幼的小弟弟。

我们一天天长大,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高中毕业后,我没考上大学,就去了父亲所在的城市。但是每年我还是喜欢回到老屋同家里人一起过年,每当这个时候,家里所有的人都会在村口去迎接父亲和我。

可能我是家里的第一个小孩,家里女孩也少的缘故吧,我的家人很宠我。我记事以来,就只有小学一年级时,将家的院门钥匙弄丢了,一家人进不了家,奶奶打了我一回,再也没被打过,也没被骂过,更没有不给饭吃过。

后来,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去了城里。

我的儿子一周岁那年,我们一家准备在春节前奶奶的生日那天为她隆重的过八十岁,可天不从人愿,那年的九月奶奶去了。从此奶奶和我的生命交集二十八年后,与我天人永隔了。爷爷也在五年以后,与奶奶相聚了。

如今,我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就经常会想起那时的奶奶和那些年的一些过往。非常怀念那些年的一些事,一些心境。也有爷爷奶奶没有享到我们的福却归于泥土的遗憾。

父亲总是说在他的心里我既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儿子,所以每年春节都是我代替他老人家回老家去给叔叔,舅舅,姑姑们拜年,他们也每年盼我回去。老家成了我一生的牵挂。

有时想着老了,就回到老屋,在那里种点树,养点花,也算老有所养。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快到了,真的有点想念老屋。

爷爷的老屋作文【四】

灰色的水泥外墙斑驳的纹痕交错,朱漆的大门早已片片剥落。门口对立的两方石凳在时间长河里被点滴雨水亲吻,留下一洼又一洼水坑。

“已经八年了!”外公粗糙的手掌摩娑着看不到一点金属光泽的黑褐色的门环,久久未敢推开。

“是啊,八年了呢……”趴在石凳上的小表妹瞪着大眼睛望着我们,显然,她对这新鲜的地点充满好奇。

“吱呀——”门终于还是被推开了,眼前的景象熟悉而陌生。

阳光顺着天窗垂直打在天井上,潮湿的井壁已附上了一层层青苔,还有一只蟾蜍在井底跳来跳去。一向惧怕这种生物的我居然只是麻木地盯着前方。昏暗的光线下,是一张佛像,供桌上的瓷佛、香炉早已结下厚厚的灰尘。努力仰头,不让泪水下落,却见老纹若隐若现的房梁,回忆像打翻的砚台,黑色的墨汁肆意流淌,来不及收拾,那就让它流淌下去吧……

“嘻嘻,哈哈……”伴随着一串串笑声,我看到坐在“秋千”上幼时的我笑容格外灿烂,银发苍苍的老人凝视着我笑得合不拢嘴,露出几颗仅剩的稀疏的牙齿,时不时伸出手推上一把。“你等等,我给你拿好吃的。”笑意盈盈的老人拖着年迈的身躯踩着“三寸金莲”快步走进偏房,捧着一碗洁白的炒米迫不及待地交到了我手中,张着嘴,睁大眼看我把它吃完,然后绽放出小孩子般天真的笑……后来,画面中一直站在“秋千”旁的那位老人永远地走出这幅画了;再后来,那个被麻绳吊着拴在房梁上的圈椅也被人取下了,徒留幼小的我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毫无防备的我,只得任泪水横流。

推开了一扇木门,穿过长廊,便听到稚嫩的读书声。“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走近一看,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眼神战战兢兢背诵着,一个挺拔的背景站在窗间,手拿一本书,仔细听着。那是小时候的妈妈,真可爱!那站在窗边的一定是严厉的外公啰?转身看看妈妈,却发现她正捧着那本残破的《唐诗三百首》细细想念,嘴一翘,笑了,眼角有细密的纹……

“你回来了,快点洗手,我饭已经做好了。”闻声回顾,却见一短发梳得干脆利落的女子接过挎进门槛的男人手中的布包,替他整整衣领,我望向十指紧扣,笑容似蜜的外公外婆,会心地笑了。

“这老屋已经旧得不行了。”望着土墙上的裂缝,外公一声长叹。

“那就卖了罢?”一旁的同乡老人眼中闪过一道狡黠的光,听舅舅说他对这块地理位置优越的土地惦记已久。

外公没有说话,只是摇摇头,表达了一家人的心声。

我的襁褓,我的外婆,妈妈的童年,外公外婆的爱情与亲情,永恒、难忘的老屋,怎么轻易卖给外人呢……

爷爷的老屋作文【五】

这间老屋并不好看,甚至十分破旧。几片残瓦、几块破砖、几根柱子,勾勒了它仅有的骨架,却保留着原木的粗糙与自然的生机,令我驻足凝望,无法收回目光。在春日里,一墙初生的泛着嫩黄的爬山虎,长遍墙头的小花、野草,无数的小蜜蜂、小蝴蝶,都簇拥着这间老屋,建筑与植物、动物巧妙地融成一幅隽永的画卷,呈现在天地之间。

我不禁想起城市中的建筑,钢筋水泥构成的`各式风格的高楼大厦。少则二三十层,多则几十层的高度虽气势恢宏,但弥漫在四周的灰蒙蒙的雾霾挡住了绿色,挡住了视线,挡住了那颗憧憬自由的心。而在这里,一间老屋、一墙爬山虎,一群蜜蜂,一丛灌木。简简单单,却承载了一片真情、一缕心韵。虽然恬淡,却很充实!如果有机会,我愿在这里住下来,拾起淡泊的心境,回归青山绿水之间。

西塘,古朴依旧

不少人都是通过美国大片《碟中谍3》才得知西塘这个地方。说真的,以这种方式扬名,未免委屈了这座千年古镇。西塘地处江南,是一座历史感丰厚的水乡小镇,相传早在春秋时期,伍子胥就在这里开凿了水塘,从山上引来的水沿着历史的轨迹一直流到了今天。尽管今天的西塘变得有些“商业化”——水塘两岸都是酒吧和店铺,然而,祖祖辈辈居住于此的西塘人依旧延续着水乡的生活,就像小作者看到的“老屋”一样,西塘的古朴也依旧还在。

西塘的“廊棚风”

廊棚是西塘的特色之处,据说早年间,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拿了一卷竹帘接在屋檐上,临时搭出了一个小棚子,好让乞丐得以安然过夜,第二天乞丐在他的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依水而居的人们干脆用砖瓦和木架修建了长长的廊棚,在烟雨迷蒙中若隐若现,被人们称作“烟雨长廊”。此外,西塘历史久远的古屋宅院也极多,徽派建筑特色的马头墙、花窗和瓦当都使西塘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白墙上斑斑点点的霉斑也像水墨画一样富有诗情。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