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向爷爷学习的作文(写爷爷的教导的作文)

向爷爷学习的作文(写爷爷的教导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9-28 16:56:57
向爷爷学习的作文(写爷爷的教导的作文)

向爷爷学习的作文【一】

有人这样说:人的身上有两条虫,一条是可怜虫,一条是讨厌虫。可怜虫发作的时候给人带来怜悯,讨厌虫发作的时候,给人带来的却是反感和不喜欢。有一句谚语说了上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它缺了下句。那就是:讨厌的人必有可学之处。

对讨厌机制的研究,心理学家说:当我们讨厌某个人的时候,往往因为对方身上拥有和我们相同的缺点。

而对方把我们的缺点暴露出来,所以我们也把讨厌他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是讨厌这种

比如说:明星、公众人物、名人……或多或少,在被一部分人“明恋”的同时,也被另一部分人“暗厌”。除此之外,价值观、生活方式、认同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细数身边,总会有讨厌的人存在。他会在嘴上说,我讨厌什么什么样的人。其实我们背后都可能是被别人讨厌、被别人非议的对象,不论是职场上、家庭里、朋友圈、传播媒介上都会产生。老一辈人常常会说,少说话,多做事,看看人家爱因斯坦,“跟在他名字后面的永远是相对论,而不是他的婚外情”。

在没有氧气的地方,厌氧菌就会横行。学习就是给氧和菌。

有一位评论家,他这样说:最讨厌的人是世界的另一个我。我觉得此话不假,最讨厌的人的优点是有待发现的幽灵。

记得我小时候,我的汉语老师孟老夫子对我说:有个著名的禅宗公案是讲苏东坡和佛印禅师,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看他像谁,佛印说看他像佛,苏东坡则讥笑他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

佛印不说话了。苏东坡高兴地回家说给苏小妹听,苏小妹说:哥哥,你这次又输了,你看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你的看法是内心的投射。

其实讨厌是一种感性的说法,如果我们理智地看待,几乎最讨厌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人们的普遍应激反应是同情弱者、讨厌强者。强大者必有讨厌之处,最讨厌的对象往往是因为强大而“获罪”。美国哲人爱默生讲了一句话,他说:所有的英雄最后都令人讨厌。

人们用讨厌的模式来取得某种平衡和平等,从而适应“强者生存”的`达尔文生态环境。

之所以会有最讨厌的人存在,因为那也是个我们不能胜任的人。没有任何道理不去学习他。因此,从讨厌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是对待周围事物最好的方式。讨厌好比是刹车,学习就是踩油门,在经济提速的历史快车道上,讨厌使人清醒;而在如今金融危机的滞速车道中,学习则使人进步。

每一个人不只会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善于仇人眼里出魔鬼——喜欢一个人,他就是天使;厌恶一个人,那他就是魔鬼。事实上,摒弃世俗的眼光,心平气和地思考一下,我们所讨厌的人,他们真的是一无是处吗?恰恰相反,他们的许多能力、努力、和耐力倒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常言说得好:学无定规。那些走在前列的人,开启的是学习模式。可人们也会担心,他们会对自己说?我终于变成我所讨厌的人了。

这种风险也是存在的,因此有人打趣说:当你变成你所讨厌的人的时候,那你就算是成功了。

没有一个人可以取悦所有人,最讨厌的人也是相对的概念。记住一句有用的话:请你最讨厌的人吃饭,而不是请你最喜欢的人。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身边有一个最大的仇人,那就嫉妒和猜疑。由于社会上的种种事物,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什么错觉呢?那就是说,当自己的事业没有获得丝毫的成功的时候,我们除了自怨自艾之外,我们更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我们会认为所有那些成功人士,肯定都是一群坑绷拐骗的家伙,于是我们就会从心底瞧不起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假想敌。而从来没有冷静自己的头脑,深思一下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上述的那些事,学会向自己讨厌的人学习,研习他们身上具备的点滴优点,来补充自己的不足。说不定你真的会变成你平时讨厌的人,也就是成功人士。

向爷爷学习的作文【二】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跟上潮流,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要作,在工作上做得更出色。暑期我有幸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感触很多。我现在身为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有时也为教育问题生感到困惑,为女儿的不听话而烦恼,读了这本书,让我的思想更进一步,是它教会我如何面对现在的学生,如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让她能把我当成她的朋友。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本书是各位课题组成员访谈诸位专家所记录的一些真实的事例所得出的向孩子学习的结论。本书中的各个小故事都很吸引人,并且每个故事都会让我从中吸取不同的经验,对我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启发。为了人类的生命之树常青不老,在我们正值壮年的时候,更应该去发现并张扬这一代孩子的优秀品质。本书年选择的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个课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当然不是一昧的向孩子学习,而是要知道今天的孩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康丽颖说:同是跨过一条河,当年父亲走的是公路桥,而今天孩子走的是立交桥。桥发生了变化,两代人过桥时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自己过公路桥时的感觉,但是没有理由告诉孩子走公路桥的人一定比走立交桥的人伟大。社会文化的传递肯定是由上一代向下一化传递,作童愈小,愈得接受上一化影响。但是这种传递过程到了一定年龄,到了15岁、18岁,情况就发生了变化。70岁的人要向50岁的人学习,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接受什么都慢了,记不住了,守旧了。50岁的这一化肯定要向30岁的这一化学习。30岁的要向20岁的人传递好多东西。我们家就有个例子。我弟弟25岁,刚参加工作,我就得向他学习,因为他花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时间比我多得多。他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各种报纸,从中了解各国对中国的任何事情的评价。这些事情我就做不到,虽然我有这个技术,但我没有他那么精通,接受新事物那么快。在饭桌上,我们可以从他那获得很多非报刊、非广播的信息。他每天可以从网上获得3万—10万字的信息,而且很快就能看完。现在还有很多15、13岁的孩子也能做到,我们不得不向他们学习。

从本书中所调查访问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进入家庭之后,受益最大的是孩子。他们不仅获得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型“玩具”,找到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也从中获得了一份自信,拥有了向自己父母解释电脑的权威性,寻觅到了在这方面施展才华的机会。又如,现在的小学生在新学期开始,自己用电脑为全班同学打课程表。班级组织春游,个别同学会从家里扛来摄像机,跑前跑后为大家拍摄,运用得非常自如,好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在学习和使用新科技成果方面,成年人常常不如孩子。

向爷爷学习的作文【三】

一个人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向孩子学习》是一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由孙云晓编著,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平凡,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地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地说道:“是我搞错了。我现在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得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地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却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在我国,以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需要指导和管教的,根本无从谈起向孩子学习。但作为现代父母,慢慢的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欢乐蹦蹦跳》中“童言无忌逗你笑”版块,孩子天真的话语把荧屏前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是的,也只有他们,不会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骗子的把戏揭穿呢?

70年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应当说,向孩子学习,是今日父母与教师的一大课题,也是教育成功之必须。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例如,生活在网络时代,孩子们顺其大流,在网里遨游,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该首当其冲,对网络要有一些适当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知道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这是向孩子学习的重要保证。当孩子的言行令您不能理解时,切忌匆忙下结论反对,应三思而后行。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向孩子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成人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