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关于绑架的作文一万字)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关于绑架的作文一万字)

更新时间:2023-12-09 08:04:04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关于绑架的作文一万字)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一】

杨成燕的妹妹张懿小时候被父母送给别人,知道真相后不愿接受生父生母。张懿在现场一直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不料,节目主持人周立波当场指责女孩心胸狭隘,说她应学会原谅,否则永远不会幸福,还说出了“在你儿子眼里你是个尖酸狭隘的女人”的言论。

张懿拒绝和亲生父母相认,有两个原因,一是怕养父母伤心;二是与亲生父母并无感情,她信奉“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认还是不认,张懿已成人,她有权利作出判断。而周立波一再诘问,甚至逼迫,出言不逊,哪怕初衷良好,也有道德绑架之嫌。

从法律上说,如果当初张懿的亲生父母遗弃了她,已涉嫌违法;如果将其送养给别人,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她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换言之,张懿可以不认亲生父母,也不必赡养亲生父母。本来一件很纯粹的事,却因周立波的“好心”而变得复杂。

据杨成燕称,其妹妹张懿属于超生,要上交罚款。无奈家里条件太差,杨成燕的父母实在拿不出罚款,只能将仅有1个多月大的女儿送走。更接近真相的细节应该是,杨成燕的父母重男轻女,因为在生了张懿之后,又生了一女一子,即包括张懿在内,杨家共有四个孩子,直到生了儿子才罢休。在笔者老家,有太多类似的情况,一些家庭连生了几个女儿,直到生了儿子才满足,孩子多养不起就把女儿送人。

不认亲生父母,总有原因。作为旁观者,我们自然不能勉强,更不能道德绑架。他们与养父母建立良好感情,不愿让养父母难受,已尽孝道。他们认亲有时也容易受到阻力,比如被养父母劝阻,张懿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养父母的做法,同样值得理解。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我们最爱拿道德说事。道德是砝码,道德是武器,挥舞道德大棒,习惯于道德绑架,这种做法明显不合适,可能遮蔽真相,伤害法律,掩藏了社会问题。少一些泛道德化,回归到法律命题,并深思道德泛化背后的社会问题,也许强过动辄上纲上线,拿道德说事。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二】

看完老徐的《绑架者》我只想说:黄立行跑步太他妈帅了,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电视,没见过一个跑步这么好看的,简直就是跑步标准姿势教科书,别问我为什么关注的点是这个。

中段开始收不住,结尾稀里糊涂 滑 到纯爱片上。只有黄立行一个人物不算很垮,白百何漏出柴火妞儿的一面时方觉着这个角色捋顺了。其实吧,片子好多地方真挺有逗的,比如镜头缓缓推向黑帮大佬佝偻的身影,一回眸给你眯缝小眼儿的梁天儿~

3.5星。白百合演出了另一个老徐,黄立行依然是那个身材爆好口音诡谲的黄立行,老徐从文艺片导到动作片,还不如踏踏实实去演戏,她的美超越其作品!动作效果做得没问题了,全程演员也荷尔蒙飙升,唯独剧情本身太硬太弱。

徐静蕾拍商业片退步得厉害,这片子的反转设置,简直是小学生水平。还好的是,参加映后对谈活动,她说她自己也并不满意

北京CBD万达点映,见到了徐静蕾,听她聊了很多,同时也感觉到她对这片子不是太有自信,毕竟也是临时从监制到导演,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全片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黄立行的个人宣传片,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其他人都是陪衬,看得出老徐和黄男神是真爱,但也没有这么捧的吧。剧情反转生硬,动作戏还好

提前看片就不打分了。徐静蕾这么剧烈的转型完成度还不错,没有大bug,不是很吸引人但也能气息顺畅地看下去,最后明道的表演有些夸张了,剧情收得也不完美。一些细节做得不错,黄立行受伤后脸蹭到玻璃上还有汗水,这细节见心思。不是惊喜,也不是烂片。支持一下徐静蕾。

黄立行好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全程都在流水,想舔黄立行全身,直到休克住院!至于,脱离小妞电影的白婊何女士,演技也和,杨幂什么的差不多,就不要标榜自己是大艺术家了..

白百何视角出发,明显是女导演的做法。作为了大陆人,把城市,警察等所有设定架空,拍了一个内地片不像内地的,港片又不像港片的犯罪嫌疑片,全程奇怪,一开始还算及格,后面越来越尴尬。#白百何作为警察,全程被人抢枪,这可行?黄立行后背很性感,但是李淳看起来更可口。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三】

??正的美德不依靠道德绑架

某八旬老人坐动车看病,女儿只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后被女大学生请了起来,其女儿要求一起坐被拒绝而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座,其女儿留下一句一味深长的话:“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为此感到委屈,做自己的位置错了吗?我认为让座也要尊重他人,合法正当的权利,真正的孝顺不能依靠道德绑架。

关爱老人是中国道德的核心,是“忠孝”。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让座老人天经地义,但是要做老人也要尊重他人合法正当的权利。人们的合法权利是法律授予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老人的女儿也一样,其女儿没有为了孝顺父母而侵犯他人正当权利的特权。女大学生既然付出了全程车票的车钱,就应当享有全程坐座位的权利。让座只是中国人思想观念中的伦理道德,法律是中国长治久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是国之根本。当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相冲突时,我们应选择法律,维护法律权威。因为与道德伦理相比,法律才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原则,最根本的底线。一旦法律的权威被践踏,那么国之根本就会被动摇,国将不存。所以孝顺的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的权利相冲时,请选择尊重他人合法权利,他人正当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真正的美德让座不能依靠道德绑架,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尊老爱幼的体现,但是老人女儿的行为实质上打着“要尊老爱幼要让座”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

真正的美德是内心自发的,让座也应是个人自愿的,而不是外界进行道德绑架强行逼迫的。如果纵容这种尊老爱幼的口号而强行逼迫让座的行为,只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风气。

真正的美德在人们心间,大家自有一把衡量是非对错的尺子,真正的样子应是自愿不是被逼,真正的孝顺是给老人要一张全程车票。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四】

绑匪绑架人质,十分可恨;但这种绑架是以谋财为目的的。我们可以愤怒,可以呐喊,可以动用警力,可以全民动员,让绑匪受到法律的严惩。但遇到道德绑架的事儿,麻烦就大了。你不能不支持,还不能表示愤怒,就像黑夜走路挨了闷棍,还不知道凶手是谁一样。你只能苦笑,咬牙,在被窝里捏捏拳头。

最流行的道德绑架,恐怕是公益二字了。按理说,做公益就像给慈善机构捐款一样,个人去银行走一趟就可以了,没必要吆五喝六,搞得地动山摇,扰得四邻不安。似乎你捐款,别人也必须要捐,否则,就是人格低下,只有自己品格高尚。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公益只是个幌子,名也想要,利也想要。这算是直线的公益。那种曲线的公益,就是不得利,直奔名去了。名气大了,利也就滚滚而来了。而纯粹的公益,则被挤对得空间越来越小。

我经常遇到些尴尬事,常被朋友邀去参加吃喝,但这种饭局不少是鸿门宴,起初并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五脏六腑都感觉翻江倒海了。比如说,某位书商朋友,吃了饭,就拿出一份编好的书的文章清单让我看。我看了,连连点头,不错啊,贾平凹,陈忠实,铁凝,莫言,曹文轩,金波,张之路……都是名家的文章,质量很高。我说:“你这个版权问题怎么搞?”他说:“我这是宣传他们。”我说:“不用你宣传吧,这些人名气够大了。”他说:“我这是给孩子们做书,公益,他们怎么能因版权斤斤计较呢?”

我顿时语塞。朋友是做教辅的,做得很大。我很生气,便告诉他:“你做公益,最好自己去做,别拉上别人。人家想做,也不会用你这种方式做。”

我们彼此冷冷看了对方几眼,从此不再往来。

还有些机构,邀请我去做公益讲座。我很反感,反感的不是公益本身,而是这些机构为聚集人气,扩大知名度,以公益之名来绑架我,在公益背后都有赤裸裸的名利收获。一个开绘本馆的朋友对我说:“安老师,你来给我们讲课吧。我要把全国的绘本馆做成一个联盟。”我说:“你做这个做什么?”他说:“我把家长们都拢在一起,绘本馆拢在一起,好编书啊,这样全国绘本馆都推!”我开玩笑说:“好主意,不过我建议,最好和教育部合作,把绘本做成课本一样,那样全国小学生人手一册,你做得就更大了。”朋友听出了我的讽刺之意,从此也不再往来。

生活中,道德绑架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公益”陷阱。很多所谓做公益的机构或个人,摆出的都是名利的棋局,而你不过是其中一枚棋子罢了。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五】

中华民族亘有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源远流长。在千百年前,《世说新语笺疏》中就早有记载:“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于是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谦让的意识也渐入人心,仿若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范,但是如今,谦让似乎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负担。

在儿时的记忆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妈妈,表弟翻我的玩具,弄坏了小汽车,我抢回来它还打我!”面对弟弟的胡闹,满地的狼藉,心中难免充斥着委屈。我们渴望着公平的对待,期待着有个人能站出来说出我们作为长者的心声。而等来的却是家长口中“你比他大…他弄坏就弄坏…你应该让着他”这样类似的言语,于是,“谦让”便衍生成为我们肩上不得不担负起的使命。其实,在我们在严格守道德底线的同时,已然被安排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却遭到了那些以道德为名的约束或阻挡,最后被颠倒了黑白。于是我们大胆发问,何错之有?真相便是我们都盲目于“道德”的旗号,而被进行了行为上的“绑架”!

像是去年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在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天津重建之时,马云的微博却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指责马云“你不捐款,我也不淘宝了”“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好在逼捐的网友声势浩大,反对逼捐的人也不在少数,“你有钱就得多捐”,在逻辑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慈善的首要原则就是自愿,哪怕他是中国的首富,他也有权力决定捐与不捐、捐多少,无人可以强迫,更没必要挥舞道德的“凶器”,去胁迫其他人要怎么样去做。就像韩愈在《原毁》中言:“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也。”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义务,我们应该去呼吁人们去做,而不是由此化为了利器,去责备他们为什么不做;我们做好事,也不应该勉强别人也照着我们的样子去做。道德最适合来约束自己,而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

人们推崇道德大抵也是因为它的无害,能够逐渐增进社会的安宁和谐,平息纠纷与风波。可如果道德成为人人手中强制他人的利器,就必然会成为每个人毡上的针、背上的刺,设法拔去。

毋庸讳言,在五千年地域文化的光辉下,道德已然深入人心。现实中我们最爱拿道德说事,道德是砝码,道德是武器,挥舞道德的“利器”,习惯于道德绑架,这种做法显然不合适,反而会煽起群众的躁动,舆论下的风波;反而违背了遵守道德的初衷。莫不如理性的面对,去还原事情的本真,也是时候将道德放回它原本的位置,在运用中以事论事,这样在许多问题上也会少些偏颇。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六】

《绑架者》这片子在春节的时候看了新闻介绍,原本感兴趣的是徐静蕾的导演路数又变了,这次操刀起了犯罪悬疑。

看了演员阵容以后,就觉得更有意思了,主角是白百何。

新鲜出炉!《绑架者》影评:我喜欢女警察,但我不是制服控

那时候我就想,女导演加上女主演,这个通常以男性为主导的犯罪悬疑戏到底是个什么样?

虽然白百何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演了个几乎龙套的女警察,但是这一次,真的是玩的真格的。

白百何这一次出演的是重案组的女警,遭遇了自己的女儿失踪……很多关键的镜头能看出来她很沉浸在角色里,表情的克制显得有力度。因为真的有做母亲的体验,对于这种情感拿捏的精准。

新鲜出炉!《绑架者》影评:我喜欢女警察,但我不是制服控

为了演绎真实的近身搏斗,据说白百何还特意参加了两个月的集训,一招一式的认真练习,看这动作每个肌肉的力量都到位,拳拳到肉,招招过瘾,连眼神里的凶狠都吓人。

里面又是掐脖子又是拽头发的“残忍”镜头,白百何也是演的凛冽又扎心,仔细想想,现在愿意自己亲身演动作戏的女演员也不多了,就冲这一点觉得票房贡献的一点都不亏。

新鲜出炉!《绑架者》影评:我喜欢女警察,但我不是制服控

在后来和明道对手戏的搏斗中,真的想起立鼓掌啊。太精彩了。

写到这想起来之前那些连外景都不出全靠抠图的“偶像”,还有台词都不背的数字小姐,所谓差距,就是在踏踏实实做的每一件事上拉开的,投机耍滑能赚点钱,但是走不了长远的路。

整个片子看完,惊喜颇多。仔细琢磨一下,徐静蕾和白百何的搭配倒是真心合适,都是看起来“不安于现状”的当代女性,一个大大方方的去冷冻卵子潇洒自由,一个结婚生子做辣妈然后事业腾飞,哪一个都是守在原地就能好好过一生的主,却非要继续出来作一作。

白百何当初靠着《失恋三十三天》一下子被人记住了,大红之后荧幕形象就很容易定格,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后面净演一些看似岁月静好聪明伶俐的小妞,被加上什么小妞电影代言人的称号。后来凭着《私人订制》做成了冯女郎,一路向上。

当初《滚蛋吧,肿瘤君》最后VCR独白的那一段看得我在电影院里哭了半包纸巾。

新鲜出炉!《绑架者》影评:我喜欢女警察,但我不是制服控

其实能看出来,剧本里这些人设多有雷同,很有特意为白百何量身定制一般,她也努力的在不同的角色里给我们表现出不一样的感觉来。就像她自己在一次采访中说,即使同一个角色,在不同阶段来演,也都会不一样。

其实从一个观众角度来看,白百何是属于聪明的女演员那一类,她从不给自己设限。

和徐静蕾是一样,她从女演员到当红博主又到著名女导演,一路靠着不只是才华,是思考和大胆尝试。行动力才是超越凡人的武器,只靠着青春的脸,又能飞的多高?

白百何也是,她这一次次接的戏演的角色,从只懂情爱的小少女,到职场懵懂的小丫头,如今是厉害的女警察,她在积累,然后飞跃,一步一步,走的踏踏实实。

新鲜出炉!《绑架者》影评:我喜欢女警察,但我不是制服控

年轻的小妞一茬接一茬,女演员固定形象给挖掘空了贩卖完了,等到大家遇到你再也没了新鲜感,下一步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白百何是个少见的有匠心的女演员,改一句小津安二郎的话,我是做演员的,我只好好演戏。

看得出来,她很珍惜每一个好机会。当时《捉妖记》换男主要重拍,白百何免费给拍了第二次,她为的是好作品。

这一次《绑架者》,她每场戏的亮相都是仔细揣摩过的,表情眼神的收和放找不出毛病。

放下什么形象转型先不说,她认真演每个戏,做一个好演员,给我们看好作品,都配得起我们的掌声。

小学生遭绑架作文【七】

不关注是谁是导演,也不关注是演员是谁。不过想着陪着心爱的'人看电影,却不料得看了一场自己很久没有享受到的剧情片。感谢清明节,感谢长假,感谢这一场扑鼻满香的阳光。

《绑架者》,豆瓣得分不高,看名字就充满了打打,实在不是我这种胆小可以受得住的。没办法,家人要看。于是乎我也就准备陪着他们在电影院里熬上一个半小时。始及未料,电影看后,无论是喜欢战争片的先生,还是喜欢剧情片的女儿,还是喜欢小清新文艺流之类的我,三人看后,一致叫好。

可是这样叫好影片的票房却让人捉急。该片的排片量不多,在万达影院排在最小的一个放映厅,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空位。

但是这不影响每个看该片的人全神贯注的看电影。事实上,从电影开始,到最后,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的跟着剧情在走,当然,这个电影也没有让人失望。它没有浮夸的演技,也没有碾一切的金手指,没有不可一世的魔头,更没有脑洞大开的剧本。总之,你看了这一切,你更会觉得这才是真实的案件重演,虽然最后的真相也许让人觉得叹惋。但是,这终于是一场让我相对便宜的消费了的影片。

该片的导演是徐静蕾。说实话,我并不是她的粉丝,对她既不爱也不恨。看过她自导自演的《杜拉拉升职记》,也并不觉得怎么样。今天,我看她的《绑架者》,却无意中窥探到了她的成长和她的无奈。也许,我们每一个人是绑架者,我们绑架了自己,绑架了人生。

或者,我们也象男主角一样,失去了记忆,不记得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过去,不明白自己的使命。也或者,我们亦如女主角一般,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然后会疯了般的寻找。这是一个多少可笑的领悟,原来我们一直会不断的失去,失去生活中的所有一切。而我们多少人也会如同主角白百何演的那样,疯狂的寻找,寻找,不停的寻找。当然,白百何寻找回了她的女儿,但是亲爱的,你失去的,你能够寻找回来吗?

影片的最后,白百何寻回自己的女儿,然后非常珍惜与女儿的相处时光。但是人生并不如戏,失去的东西哪里可能让你寻找回来。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如流水般逝去。你终究会失去记忆,失去自我,最后,失去生命。

写了上述这些感概后翻了网页上的评论,发现自己的观影体验与他人实在不相同。尽管有人在网上评论说《绑架者》就是炒美片的一些老梗,而男主角更是疯狂的晒身材,但在我看来,《绑架者》是肯定比《杜拉拉升职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要好看得多,《杜拉拉升职记》的票房超过一个亿,《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过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状、银贝壳奖,而《绑架者》现在就如此难堪的票房,也只能唯愿电影可以保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