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以我的一家为题作文400字)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以我的一家为题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4-06-22 20:56:21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以我的一家为题作文400字)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一】

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心中就像有千万条洪流汹涌——它总能找准触动我的点。我相信,很多人看完电影的感悟都是这样的:有乐有笑有自豪,有哭有悲有感动。

不管是有些执拗但淳朴善良的张北京,为爱坚持不懈搞研究的黄大宝;还是兢兢业业、崇尚乐观主义的乔树林,风趣又温馨的马亮夫妇。他们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当中。一位角色,令我最为感慨——范老师。

先不说演员将这个人物演绎得如何传神,单是从设定上看,这个人物就已经先抓住了我的心。

在破旧的木房里读书,要经受住风雨的摧残,又要经得住心中的磨砺。范老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展现了一个教师对于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尊敬。

这个场景可能会引起上一辈的很多共鸣,期间我有好几次看向我妈,她都是笑中带泪的。

最令我触动的是这样一个场景:范老师穿梭在人海中,正如他当年跑遍村子找颜料一样。最后的最后,找到了,但他摔倒了,颜料噗通一声掉进水里,在溪水中漾开一片彩色,然后顺流而下。

当时我就在想:这流淌的彩色的尽头会在哪里?流出山间,流出乡村,流向浩瀚的大海?我不知道,但在那一刻,我觉得它好美。

当时也有听到唏嘘的表示惋惜的声音,但我却不这么想。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种象征。那流淌的彩色就像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更像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因为有一个范老师,就会有千千万万个“范老师”。

可能是身边的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我的内心会比较受触动——我想起了杨老师。她是我小学的语文老师,二零一八年申请去云南支教,一去就是一整年。

经常看到她朋友圈拍摄山区孩子努力读书的情景,也经常听她感慨:“他们真的太渴望学习了,那眸子里都是发着光的。但山区的条件真的太差了,每次想到这里,我都充满斗志备课,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再多帮帮他们。”

所以到现在,她一直是我的榜样,地位从未动摇。

但不只是自甘扶贫的老师才能得到敬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师都值得尊敬。

许老师说过:“我热爱教书,即使经历很多挫折,但我都没有放弃。我当时就想着走出去,到外面看看。”

老秦说过:“我就是喜欢当老师,因为我觉得比起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职场生活,我更乐于和同学们打交道,不用勾心斗角,快快乐乐的,多好。”

汪老师也说过:“我没什么别的心思,我就想好好地把你们送上好的高中,以后再读个好的大学,那样我就开心。”

纵使他们性格不同、教书方式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老师。

教育事业是他们的信仰,教书育人是他们的初心。

这就是为什么,颜料被打翻的情景令我如此触动。在我心中,每一位老师都代表着一种颜色,因为这份神圣的职业,他们相遇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共同组成最绚丽的颜色——中国红。

所以我要说,中国红不仅仅是红色。

我要说中国就是一条蜿蜒又曲折的长河,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我要说那河中流淌的彩色,会在经过洪流的洗礼后,更加纯净而透亮!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二】

在今年国庆与中秋的碰撞,一部《我和我的家乡》上映了,在五个小故事的各种衬托下,让我们对家乡的情怀有了更深的感触。电影两个半小时,喜剧的幽默中又穿插了感人催泪的片段,让观众席下又笑又哭。看完后我心中总有股莫名的情绪在波动,回来就开始提笔回忆,写下颇多的感慨。

这部电影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东至浙江千湖岛,南到贵州黔南苗寨,西至陕北毛乌素沙漠,北到东北乡村,中在北京。一共五个故事,五个独立的短片,可以看到总主题是医保保险、科技、教育、扶贫和农业,也能看的出来国家这几年都把重心放在了扶贫和加大乡镇农业和经济建设上,至少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在家也可以过的很幸福。通过电影的视角也可以在荧屏前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第一个故事《北京好人》讲述的老家的舅舅得了病,由于没有医保后发生的各种搞笑的故事,中间看到里面有演员说也不买保险心里还有点小激动,有点职业习惯了?虽然故事并不复杂,但主题就是构建社会医保范围+商业保险,不然真的就像老舅说的“病不要命,钱要命”。第二个故事我没GET到,姑且理解为科技吧;第四个故事看到了脱贫攻坚、沙漠治理的不易,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长大了,走出去,带着本事回来"; 第五个故事被开心麻花带入了麻花式幽默,不但看到了致敬马冬梅的片段,也看到了当代农村全面脱贫奔小康的风采,农村今非昔比,欣欣向荣。

我重点要说的《最后一课》是很多人叫好的短片,也是整部电影的“泪点收割机",故事讲述大山里的乡村教师范伟,由于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导致他的“记忆拼图”停留在了多年前离开乡村小学最后的一节课,为了让范伟找回记忆,村子里的所有人都想尽办法恢复当年最后一课的样子,中间两段不同时空之间的转场、电影的有效剪辑,有效推动叙事、释放情感。

因为我从小在学校长大,父母也都是老师,所以有那种触及灵魂的感动。我见到很多像范伟的老师,身体情况再不好也要倔强的站在讲台上,佯装无事的继续上课,把一生所学都奉献在学校,奉献给课堂。其实老师们的心都是一样的,就是想用知识、用爱心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而我们长大了有的人成为了工程师,有的选择成为了建筑师,有的继续在教育行业奉献,我们都将梦想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我们都慢慢的离开了学校,慢慢忘却了曾经的教室,但希望我们可以留住共同的回忆,曾经有个老师叮嘱的一字一句:三十年前活父母,三十年后活女儿,我也是非常有共鸣。今天刚好是重阳节,我们都希望父母安好,身体健康,子女的孝顺绝对是对父母的最大的心灵慰藉,中国的父母也是非常的无私,也同时希望自己老了后能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就绝对不会增加半点负担,这也是和谐家庭的一个传统美德。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三】

不管我们走多远,家乡这个词,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柔远的地方。——题记

作为《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一出来就被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在我的印象中,《我和我的祖国》讲的是过去先辈为祖国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观影中让人热沸腾。而《我和我的家乡》将故事嵌入到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让大家在观影过程中更为感同身受。

《回乡之路》这个故事发生在陕西的毛乌素沙漠,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已是绿树葱葱。邓超演的乔树林出场时看似是一位能谈上亿项目的成功人士,然而连请客吃饭的几百块钱也拿不出来,手机里全是催债信息,看起来是一个十足的骗子。有人说他为家乡治地捐过20万,为什么一个曾经如此成功的商人会落到如此田地?随着电影的推进,我们知道,在他们的童年,黄沙弥漫,沙尘暴卷起的黄沙,打在教室的玻璃上,清脆作响。他们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能够好好建设家乡。多年以后,有了一定经济能力的乔树林回到了家乡,为了让孩子们不再受沙暴困扰,为了让沙漠重新长满绿树,他一次次带领乡民一起尝试,他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放在了家乡治沙事业上。乔树林身上刻画的正是千千万万为家乡建设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的缩影,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4.2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已有80%被绿化,即将成为绿洲。

《神笔马亮》中沈腾演的马亮是一位很有天赋的画家,也拿到了去国外进修的机会,与此同时,去扶贫的名单上也出现了他的名字。是继续深造去心中的艺术殿堂,还是遵循内心的理想去建设家乡?马亮果断的选择了后者,他感慨道,“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轻人都走光了,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做点事情”。

承包整部电影做多泪点的莫过于是《最后一课》这个故事。范伟饰演支教老师范老师,患有了阿尔茨海默症,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停留在几十年前,他在一所乡村学校支教时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情形。伴随一通国际长途电话打来,望溪村全村陷入了忙碌之中,为参照老照片恢复出1992年的最后一课,全体村民齐心协力,甚至模拟还原当年那场瓢泼大雨。

那时的望溪村十分贫穷,村里是泥泞不堪的小路,教室的屋顶会漏雨,在上课时旁边还有鸡鸭在周围闲逛。范老师在那所学校待了10年,那是他记忆中最浓墨重彩的10年,以至于最后失忆了他也对这段记忆清晰如昨。一个人,要有多坚定的信念,多伟大的人格,才甘于在贫瘠荒凉的山村扎根多年,只为了一群孩子们的未来。

整部影片都是围绕一些小故事小人物展开,一群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折射出整个家乡和国家巨变的过程,一部《我和我的家乡》,刻画的正是我们家乡和国家多年巨变的缩影。我们这个民族,对抗过凶狠的敌人,面对过天灾的肆虐。庆幸的是,在无数次的打击和困难中,无数勇敢的中国人,用双手拼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每一个心怀大爱的人,都应该被善待,每一个为国家建设出过力的人,都应该被铭记。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四】

对于这种题材的电影一直没有多大兴趣,无奈周围的人都说好看,说是既让人开怀大笑,又令人陷入深思,甚至还能感动落泪,于是便在某宝上买了票,选择了晚上的八点场。

不得不说,电影里的几个片段思想性非常强,立场也很鲜明,散发着浓浓的的正能量。但总觉得有些生拉硬扯,底色与画面有些不是很协调。

冒用医保卡的片段折射的是穷人看病的困境,也映照了个别人法律意识淡薄的法盲思想。过程搞笑,结局很正。但总觉得故事讲述的有些欲言又止,对于目前农村医疗报销低下的现实情况只是蜻蜓点水,摸了一下痛点,迅速又抹了云南白药,从进步的角度来看没什么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回避了重点。

UFO片段折射了当下乡村发展的囧境。当下农村发展似乎逃不过特色旅游的创收渠道。有历史积淀的,就深挖历史开展文化游,靠山靠水的就开发生态游,什么都没有的就人为打造“特色”游,就像影片中展现的虚假外星遗址游,虽然最后转型为科技游,但那毕竟只是一个村子,科技游实在过于脱离现实。除了各类特色旅游,乡村就再无出路了吗?影片应当对此进行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否则各类特色游,繁华落幕,将是一地鸡毛。

《最后一课》的片段,不得不说在还原场景方便确实下了功夫,90年代的小学课堂引发了很多人的回忆,这可能是最容易让人落泪的片段。但故事的展开却显得浮夸和牵强。故事的大框架仍然是农村的旅游,一群当年不知2+2等于几的人成了村里的骨干,忙着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为了老师恢复记忆,费劲心机还原场景,这种事情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为零,浮躁的社会里还有几人记得小学老师的启蒙之恩呢?

《回乡之路》既描述了农村教育条件的艰苦,又讴歌了事业有成之后回馈家乡的有为青年。影片对一个表面落魄实际为家乡倾其所有的毛蛋和一个有实力满怀感念家乡之情的网红大咖进行了对此,意在号召在城市奋斗的青年回乡发展或者支持乡村发展。故事讲述的充满了反转,让人感动。事实上衣锦还乡是大部分游子的追求目标,影片不过是迎合了这种自古而今的思想追求,没有太多的新意,也难以触及拼搏在外的游子内心。

最后一个片段与精准

扶贫有关,具体情节不再赘述,赞美了驻村帮扶干部的高尚品德。情节过“正”,底色太纯,对人性有些回避。

总而言之,看过之后总觉得影片有些扭捏,不像是影片,像是纪录片或者是宣传片。影片的思想性从一开始就能被人一眼看穿,对于观影者而言,感觉说教的成分多一些,触及灵魂的东西少一些。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五】

今天我和妈妈、婆婆一起去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和我的家乡》。讲的是家乡的变化。电影很感人,我哭着哭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中有一个老爷爷,他得了重病,有一次晕倒了,但是他心中还是在想他上课的情景。老爷爷以前的学生为了给老爷爷恢复记忆,他们还原了老爷爷年轻时在乡村教书的教室场景,让小朋友扮演小学生,让老爷爷上了“最后一课”。但是后来发生了失误,被老爷爷发现了,老爷爷认出了已经长大的孩子们。孩子们有的成为建筑师,有的成为村长、书记,有的成为老板。他们都非常感谢当年老爷爷对他们真诚无私的教育。

我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老爷爷对学生深深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老爷爷是一位非常好、令人尊敬的好老师。

看完这部电影,我认为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我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发达,我也要好好学习本领,报效祖国,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六】

去年我跟家人一起看了《我和我的祖国》,今年在中秋、国庆双节这天,继续走进电影院选择看《我和我的家乡》。家乡这两个字是融在我们每个人的液里的,在我们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家乡的因素。

影片总共是由五个故事组成,每个篇章都代表了一个地方,故事紧贴现实生活,让我想到了自己家乡的感觉,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泪流满面。看电影的好处就是用短短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去带你听别人一生的故事并沉浸其中。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课》这个故事。大家为了实现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范老师的最后一课,所作出的努力,情节在回放和现实中不断交替,戳中了泪点,范老师记录下来对同学的小事备忘,教室里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记忆:熟悉的环境、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等等。虽然已经数次又哭又笑,但是导演在结尾还是放了全篇的“催泪弹”。

片中的几个小演员为电影增色不少,韩昊霖的哭戏真是信手拈来,整个人感觉连眉毛都在演戏,几个故事都能很好的覆盖内心的小细腻。这部电影是20xx年疫情发生到现在,我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的电影,看完之后,作为一名中国人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那么自己的家乡现在发展的怎么样呢?相信每一个人都在所处的地方积极努力的生活着,但是土生土长的那个地方是我们的根,我们都希望那个地方能变得越来越好。

我和我的家作文400字【七】

电影讲了五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了有个人叫张北京,他的表舅有甲状腺癌,为了帮表舅治病,他俩一路蒙混过关,直到最后张北京高压发作,被识破了计谋。张北京交了钱,把表舅的甲状腺癌治好了。

第二个故事讲了,一个村子里发现了UFO事件,他们一路调查,终于知道了真相。

第三个故事讲了有一个老人,他是一位老师,他的记忆回到了1992年时他上的最后一堂课,他的家人陪他来到了“当年上课的地方”,帮他回忆1992年的最后一堂课的场景,最后,遇到了他当年的一个学生,很欣慰。

第四个故事讲了有一个女人,被人都称她“闫总”,她来到了她小时候的学校,碰到了卖苹果的叫“乔树林”,展览会上,有一个孩子讲述了乔树林为村子做出许许多多的贡献,最后,闫总还答应了,帮他卖苹果,回报家乡。

第五个故事有一位画家叫马亮,他瞒着他的妻子,做着扶贫家乡的工作,最后他的妻子发现了,又喜又怒又自豪,觉得他做了更伟大的事。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默默的帮助着我们,只有加油努力做的更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我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事业,我一定会回来回报自己的家乡,使家乡变的更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