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用事物比喻人的作文500字(描写某个事物的作文500字)

用事物比喻人的作文500字(描写某个事物的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4-03-11 15:18:20
用事物比喻人的作文500字(描写某个事物的作文500字)

用事物比喻人的作文500字【一】

意气是冲锋陷阵的号角。意气是进军的战鼓。意气是敌的利刃。意气是前驱的大纛。一个锐意进取的人,不能没有意气。

意气是心中的火苗,它只属于热情饱满的人。当你目标明确并竭尽全力为前方的玫瑰园奔走呼号的时候,胸中的热便登即达到沸点,澎湃的`激情喷涌而出,成为一股冲天的豪气,这种豪气就是我们所说的意气。所谓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是人们为事业为人生努力进取的那种激昂慷慨的精神状态,是人生弥足珍贵的驱动装置。

如果说志向是人生的车轮,意气就是发电机。如果没有意气这个发电机,志向就会熄火,就会抛锚,成为摆设。试看古来有成就者,哪个少得了意气。

屈大夫忠君直,忧民报国,满腔意气直可使汨罗江水沸腾;司马迁受酷刑,刑具可以损毁他的体肤,却无法撼动他那坚如磐石的意志,以冲天意气为支点,构建了史家之绝唱这精神巨构。杜甫面临秋风破庐、长夜沾湿的无奈,仍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靠的无非意气;范仲淹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正是意气的最佳注脚。其实,历史的天空繁星点点,无不以意气作为光源。意气是苏武持节牧羊,意气是班超投笔从戎,意气是昭君从容出塞,意气是魏武横槊赋诗,意气是诸葛羽扇轻摇定乾坤,意气是周瑜谈笑自如变风云。意气是岳飞精忠报国,意气是宗泽的三呼渡河,意气是陆游的示儿诗,意气是文天祥的正气歌,意气是书写历史的纸和墨,是以热为曲谱的一曲壮歌。

意气是一幅画,它的底色是正义。没有正义做背景,冲天的意气将成就无谓的折腾。意气不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表示为哥们不顾一切。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挈玉龙为君的意气,不能成就大事,大多是落得热闹,赚取几滴廉价的眼泪,赢得一两声感情色彩莫辨的喝彩,是一种廉价的感情冲动,青年朋友务必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在真假意气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掂出分量。

青年是人生的早晨。意气恰如初升的太阳喷薄而上,一往无前,怎样用好澎湃的激情,让青春闪耀壮丽的色彩,是每一个青年朋友必须思考的人生考题,请让我们欣赏几份有代表性的人生考卷:

当人生号角喑哑之后,邰丽华把飞扬的意气挥洒成优美的舞姿;当贫穷的枷锁套住命运的颈项,洪战辉选择了带着无依无靠的妹妹一起求学;面对山区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徐本禹把青春化做一支支教山区的教鞭;面对吞噬生命的惊涛骇浪,魏青刚选择了巨浪中三进三出的壮举……这些人物,那一个不是在人生的早晨,亮出青春的歌喉,唱出了青春的最强音,丰富了意气的内涵。

朋友,当青春绚烂如朝霞,点燃人生早晨之时,你一定不会让意气缺席吧。

用事物比喻人的作文500字【二】

??城很长改写成比喻句

1、长城很长犹如一条巨龙。

2、长城很长犹如一条飞驰的长龙,雄壮而霸气。

3、长城很长犹如一条奔腾地巨龙,穿梭在绚丽的神州大地。

4、长城很长像一条长龙才得以诞生一样闻名中外。

5、长城很长像一条长龙,长的看不到头。

6、长城很长像一条条蜿蜒盘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上的.银灰色飘带。

7、长城很长像一条伸向远方的巨龙。

8、长城很长像一条美丽的长丝带,坚固而有力。

9、长城很长像一条巨龙,盘卧在群山峻岭,多麽宏伟壮观。

10、长城很长像条巨龙,盘旋在山上,威武级了!

11、长城很长像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条巨龙。

12、长城很长是中国屹立不倒的一条长龙,弯弯曲曲的,真壮观!

13、长城很长是盘旋在祖国沃土上的卧龙,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亦守卫着爱国者心中的那块净土。

14、长城很长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

15、长城很长就象一条在腾飞地巨龙。

16、长城很长,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17、远远望去,长城很长,像一条长龙在山岭间盘转。

用事物比喻人的作文500字【三】

之所以说是一个失败的比喻,是因为作者似乎从头到尾都在有意将韩新月比作奥菲利亚,将楚雁潮比作哈姆雷特,就连最后郑晓京在新月之墓前都煞有介事地说了一句:“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本以为这一句有什么深意,没想到她淡淡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你忘了吗?这是《哈姆雷特》里的台词。”(这部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缺点也是喜欢各种引经据典,导致文章十分冗长和啰嗦,这一点后面会说)如果说新月与奥菲利亚的共同点是她们都纯洁如白纸、善良近乎博爱,那么哈姆雷特的复仇对象是谁呢?难道要感叹一句“这是一个混乱颠倒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吗?显然不是。既然本无此意,那么就不该反复出现这个比喻。奥卡姆剃刀原理说的好:“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后来又仔细一想,假如按照这个比喻来的话,那么韩子奇难不成是克劳狄斯?这真的是细思恐极。

此外小说的辞藻过于复杂,本来没必要的`引经据典在这里频频出现,且对推动剧情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就比如上文提到的郑晓京在新月之墓前说的那句:“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紧接着又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你忘了吗?这是《哈姆雷特》里的台词。”和《月亮与六便士》里那句未说出口的圣经以及“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牡蛎的日子”相比这一段话的高下立见。《六便士》的结尾不仅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而且回味悠长。还是那句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还要拿出来提一下呢?徒增文字而已了。

有点像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反复向读者强调: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读过这些东西!虽然与主角的爱恨情仇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但是就很想向你们科普一下!这个特点最明显的在新月的葬礼,本来非常悲伤的情绪都已经给渲染上来了,生生被那个繁复的葬礼仪式给冷下去了,不知道作者究竟想渲染个怎样的氛围,神圣吗?那就只需要把那些诵唱的经文用简单易懂的文字描述出来,或是于无声处彰显力量,而不是用那些看起来非常蹩脚的阿拉伯文的音译大费周章地给读者介绍葬礼流程。其实很多处介绍穆斯林传统的描写都有这个弊病,所谓气氛破坏者,说的就是这个了。读者可以百度的东西,就不要和百度一样写得那么程式化,(不过为作者辩解一下,她创作的那个年代还没有百度)至少要贴合剧情,否则就好像一块贴纸,随便找了一块墙贴上去,尽管很好看,却与雪白的墙面相比十分突兀。你要想藏一朵花,就应该把它藏在花丛中,这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