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消息类作文的规格(以好消息为主题的作文)

消息类作文的规格(以好消息为主题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2 02:24:36
消息类作文的规格(以好消息为主题的作文)

消息类作文的规格【一】

我们脱下了厚厚的冬装,换上了五颜六色的春装。一群群小鸟飞过树林,飞过山岗,飞上蔚蓝色的天空,操场上我们的心也随着小鸟飞得很高很高……

我看到了第一只蝴蝶,正在空中飞舞,我马上用手去捉它,蝴蝶突然转了一个弯,还不忘回头看了看我,似乎在和我做鬼脸,又似乎在说:“你休想捉到我!”我迈开双腿飞快地扑了过去,在花丛边冷不丁把它捉住了,它在我手中不断地扑愣着翅膀,努力地挣扎着,我想起了上学期学过的课文中小萝卜头和小飞虫的\'故事,我又爱怜地把它放了,看着它飞回到花丛中,我也高兴地好像和它一起翩翩起舞。

在草丛中我发现一朵雏菊已经被春姑娘吹开了花瓣,我禁不住欣喜地雀跃着,自言自语地说:“小雏菊你还认得我吗?我就是去年陪你一起玩儿的小男孩儿啊!”小雏菊似乎听懂了我说的话,在春风中摇摆着点点头:“认得你!认得你!你可长高了不少呢!”

我来到去年秋天掉光树叶的大树下,“大树大树,你要快点吐出绿苞,长出茂密的绿叶,变成参天大树,我还要在你的怀抱下乘凉呢!”我又去叫醒沉睡的小溪流:“小溪小溪,你快醒醒,我要听你清脆的歌声,还要和你赛跑呢!”

走累了,我就躺在春天的田野上,头顶上明丽的太阳照得我睁不开眼睛,咦,我觉得有人在挠我的面颊,是谁,原来是一棵刚从土里钻出头来的小草,正在给我挠痒痒呢!

春天来了……

消息类作文的规格【二】

一、名词解释

1、炉边谈话

2、反“客里空”运动

3、梁启超

4、爱德华。莫罗

二、论述

《新青年》的报刊活动及意义。

消息类作文的规格【三】

一、名解

1广播传播符号

2谈话节目

二、简答

1现场报道对新闻记者的要求。

2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三、评析题

就《解放日报》的一则消息按照消息和新闻传播的特点,分别从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部分判断其优、缺点。

消息类作文的规格【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社会责任论2.媒介公信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2.简述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作用。

三、论述题(20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西方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实践的认识与评价。

消息类作文的规格【五】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约翰?威克斯2.反“客里空”运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普利策对美国现代新闻事业的贡献。2.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媒经营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20分)

消息类作文的规格【六】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平面媒体编辑在版面中使用新闻照片时应注意的专业要则。

2.简述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二、论述题(15分)

谈谈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基本类型(试结合实例)

三、应用题(15分)

最近,“时评”这一现象引发了争议。有论者尖刻地批评这是一种“脑残”文体。当然也有不少人肯定这一文体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讨论凸显了这一文体对于社会的独特意义,显示了其影响力已经不可忽视。时评目前已经成为报刊等传统媒体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部分。不论是传统的主流报刊,还是近些年流行的都市报刊,现在都高度重视言论的社会影响,几乎都有专门的时评版面,也有一些时评人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欢迎。这说明无论是报刊本身的选择,还是读者的需求,时评的流行都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时评是对于社会现象的快速反应,也往往是从一个具体的事实例出发对于社会趋势的分析。不少时评能够切中时弊,表达公众的意见,反映民意的走向和民生的现实要求,对于社会有相当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同时,时评也是传统纸质媒体和互联网“打通”的成果。一些互联网上的“网评”,由于其特色而成为了报刊争相转载的对象。而报纸上的“时评”,如果有影响力,也会在网络中形成转载和跟帖的风潮。而一些网络评论的写作者也由于其文字清新或辛辣而被传统纸媒所借重,成为专栏作者。这样在网上网下形成了相互支撑的互为掎角之势,极大地拓展了言论的空间,对于社会充分了解公众的意见有极为正面的价值。

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造成了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的快速变化,经济情况和社会趋势的变化也相当迅速,所以公众对于快速反应的时评有着强烈的需求。时评往往价值观明确简单,对于问题的看法直截了当,是一种充满了“确定性”的文体。这对于公众在复杂生活中寻求某种确定性是有相当的帮助的,也对于公众确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参与公共事务有相当的意义。因此,简单地否定时评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一些否定时评的言论其实也是被当作时评发表的,这其实也说明了时评的价值和时评作者们对于社会的贡献。

但时评当然也有明显的局限。我想时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时评多数是由一些时评人写成,他们对于时评文体有很好的掌握,但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简单化,往往倾向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以及只求痛快淋漓、不求客观理性的策略。时评具有网评般的尖锐犀利,也有网评的一清二白。时评往往从一种情绪化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以网络博客和跟帖的风格来理解事物,常常结论来得过快过大。期望见微知著,却难免无限夸大;期望深入浅出,却难免过甚其辞。这样的文体风格对于一望而知的丑恶现象进行抨击和鞭笞是有所贡献的,但对于今天所面临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各种矛盾纠结的多重现象的复杂性的认识,却难免缺少客观理性的态度和具体入微的分析。其次,时评往往缺少第一手的资料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切实观察。往往仅仅依靠一些网络中或媒体中的报道来发表意见,于是容易捕风捉影,过度引申,往往和实际情况有相当的距离。这可以说是时评当下所表现的明显弊端。时评往往可以帮助宣泄公众的情绪,却无助于公众对于事物复杂性的深入体察和理解。

有这样的弊端,其实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并不应该简单否定时评的贡献。现在所需要的是时评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如《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中有弗里德曼这样的名记者,也有克鲁格曼这样的大学者。像记者这样接触第一手现实材料的人写出的时评往往有强烈的现实感,而学者是术有专攻的专家,对于问题的复杂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让更多的记者和学者加入到时评人的行列之中,这样,时评就有了更多的不同意见的相互参照和相互对话,显然有利于时评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当下时评的问题不是应该做“减法”,让现在的时评压缩,而是要做“加法”,让更多的不同的人来写时评。这样,社会舆论的空间才会扩展,而舆论的理性和客观才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