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我的心理故事500字作文(我的心理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心理故事500字作文(我的心理故事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4-03-08 07:35:27
我的心理故事500字作文(我的心理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心理故事500字作文【一】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时,他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这次“失误”呢?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李小鹏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主要起源于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这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我的心理故事500字作文【二】

省思自己首先要面对惯性的挑战。我们知道很多寓言哲理,但不懂得。就像栓链子的小象的故事,讲的就是我们自己,实在太形象了。我们在种种规则观念里长大,笼子形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些栅栏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存在,从来不会去怀疑,更不会想还有笼子以外的地方。没有家长、老师训诫,自己的理性也会跳出来指手画脚。自己呆在笼子里,看见别人试图把脑袋伸出笼子外面,第一念头还是觉得别人有问题,想阻止他。

我们习惯于用“买东西”这个词儿来表述购买XX,如果要求不能用这个词,你几乎无法表达,这个词已经深入的无法抽离,以至于我们从没意识到这个词以前也是没有的。我们的观念、思想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我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被束缚而不自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帮我们认识到他们的存在。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6

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对别人战战兢兢,特别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赢得的是冷落和嘲讽。后来,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

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发挥消极的影响。

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

悲剧性是我们心灵的养料。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随着心灵之墙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悲伤,是完结的力量!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人生真相。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中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而复生”就是解决“悲伤后遗症”的力量。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一场灾难或一场意外的亡,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必将带给我们的馈赠。

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不过,我们也需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譬如Z,那次悲伤令她形成了“置之地而后生”的人生哲学。结果,生活一旦平静下来,她就会觉得,自己需要重新一次“置于地”,她深信那会极大地激发她的生命能量。

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

我们惧怕愤怒,因愤怒看上去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愤怒是必须的。

因为,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从而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的武器。

假若你接受自己的愤怒,那么,当有人试图与你建立坏的关系时,无论他的借口多漂亮,他都难以得逞,因为愤怒告诉你,他这样做不对。

你的愤怒释放后,会令他知难而退,而你则捍卫了自己的空间。这样,通过愤怒,你拒绝了一次坏的关系,或者拒绝了一个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

由此,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其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与关系有好坏之分一样,愤怒也有好的愤怒和坏的愤怒。好的愤怒,直接捍卫了你的个人空间,并最终阻止了一个好的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坏的愤怒则做不到这一点。

“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

愤怒强的人,力量就强,这是因为愤怒既是保护自己的力量,也是激发自己争取和战斗的力量。”

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愤怒,你跑去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他解释说。

愤怒,是对入侵的直接反应,并且,重要的不是要宣泄愤怒,而首先是理解自己的愤怒。因为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愤怒首先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你有人过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地控制了你。如果你感受到了愤怒并理解了愤怒传来的这个信号,那么你就会明白,侵入你空间的那个人,无论其理由是多么美好,你都应当捍卫自己。

最常见的入侵恰恰来自最亲密的人,如父母、配偶、亲友和同事。关系越亲密,入侵者越容易打出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做”。这种借口很容易迷惑我们的理智,让我们陷入迷茫,开始相信他们的确是为了自己好才这么做。毕竟,理智很容易被欺骗。

但是,情绪决不会被欺骗。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愤怒也是如此,假若你能全然地接受第一时间产生的愤怒,那么你永远不会被欺骗,不管多么聪明的入侵者都不会得逞。或许,你不得不暂时接受一些强势人物的入侵,但你清楚地知道,这不是爱,这不是为了你好,这是入侵,这是不对的。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我的心理故事500字作文【三】

人,都是在不断的观察和实践中成长,直接的实践获得经验,间接的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渐渐树立起是非观。你知道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比如说,手不能放在散热器上,否则要被烫伤;向奶奶展露一个甜美的笑容会得到一块巧克力……。这样的是非观,经过长期的积累、丰富、系统化,就成为了价值观。

价值观中的东西,不可能全部是正面的东西,也有负面的东西 -- 那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东西。比如说,“地球是圆的,没有上下之分”这样的客观事实是你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你的,这样的新知识和你上学之前学到的上下概念便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以至于你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消化这样的新知识。这就是说,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迈吉问你,“你是否认识这样的股票投资者,他们十分清楚一个有分红派息的含权股票就是要比没有这种特征的股票更具投资价值?”“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股民,他们觉得评价一个股票的价值,只需要阅读和分析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

这样的人,往往总是如此自然地以固有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来看待各种问题,以至于他人提出的看待问题的其他方法,他们完全不愿意认可和接受,不论你拿出有效的证据、活灵活现的演示,对他们来说似乎毫无用处。

科学实验证明:尽管很难,一个人还是完全有可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客观,前提条件是首先必须完全释放掉此前所学会的那些根深蒂固的看待事物的定式思维。

我说过“舍与得”的关系,那就是你不舍得放弃,就无法得到。你的手如果一味地抓着你的所谓的价值观,你哪里还有空余的手去抓那些新的、更合理的价值观呢?我也说过,当你学习新的东西的时候,你必须放下脑子里那些固有的东西,如此你才可能有一个“公正”的心态去对待新的东西。我还说过,要真正做到主观贴近客观,你还必须清空自己的心灵,如此才可能不给本色的客观涂上自己的“色彩”。

我的心理故事500字作文【四】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我的心理故事500字作文【五】

如果我们把那些基于直接的'实践经验而构筑起来的在脑子里的地图称之为抽象思维的话,那么,那些来自于间接的他人讲述或书本的文字记录在脑子里所形成的地图则成了抽象的抽象。

抽象思维,是通过把一个一个单一的感知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即建立参照系的脑部活动。这样的抽象思维,构成了人们区分各种客观事物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有的是高度概括,有的是较为具体,即抽象思维存在着层次上的高低区别。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个很高的抽象层次上(高度概括的层次讨论问题,那么,我们很可能根本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比如说“顺势而为”、“高抛低吸”、“你要做一个好孩子”便属于这种“泛泛而谈”的词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的意思各不相同。

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探讨问题,我个人理解就是抛开较为具体的标准谈本质、谈共性,是为了把握方向性。而在较低抽象层次上来探讨问题,就是结合本质、方向以较为具体的标准来认识事物。两者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思维方式,我个人认为缺一不可。

交易的本质就是要“顺势而为”、“高抛低吸”这两句话。可以说进入市场的人中有90%以上的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却有90%以上的人是市场中的亏损者呢?

迈吉说,“我们不赞同只在高度抽象的层次上谈论问题的荒谬论调。”“这样的高度抽象的词汇不仅影响我们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而且,它们的最大危险还在于可能导致我们错误的判断。”我的理解就是,当你明白要“顺势而为”时,由于这样的抽象思维过于高度概括,即太空泛,实际操作时没有具体的标准作为行动的参照系,所以就按着自己的理解做交易,自以为是顺势交易了,其实却是做反了。对于“高抛低吸”也是如此。

社会上只在高度抽象层次上谈论问题的人比比皆是,你天天听到顺势而为,却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到顺势而为;你天天听到高抛低吸,却不知道怎样算高怎样算低,那么你怎么可能做到高抛低吸呢?你对孩子说要做好孩子,你却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你叫他怎么去行动呢?

我之前说过,没有合理的方法(即具体的方法与之相配的正确思想理念是空中楼阁!无论思想理念是如何地正确,没有恰当的方法去落实这样的思想理念,这样的思想理念充其量就是“语言上的巨人”而已。

现在,我们群里的有些朋友开始赚钱了,为什么?因为不仅有了理念、也有了方法。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高度抽象层次的探讨,这是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高度抽象层次的探讨,我们还需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方法。这就是科学上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完美结合,没有这样的结合,一切流于空谈。

我的心理故事500字作文【六】

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比如,有共同的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有相似的志向、兴趣、爱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的人,会更加乐于接近。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本无法改变的缘外,就要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主动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就需要拿出“亲和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才会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成“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