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爸爸那些事儿作文800字(爸爸的二三事800字)

爸爸那些事儿作文800字(爸爸的二三事800字)

更新时间:2023-11-17 15:52:16
爸爸那些事儿作文800字(爸爸的二三事800字)

爸爸那些事儿作文800字【一】

别的班开学我倒没有听说出过什么乱子,可我们班刚开学的第一天,就出了乱子。下面请听跨越时空报道:江湖人士“赵小权”(我的同学)乃我校新生。今天是我们踏进小学第一天,我们班同学都排好队站在操场上,就等小权了,却迟迟不见小权的身影。原来,小权同志一直不肯“骨肉分离”,在学校大门外边边哭边撒娇,活不肯进校门。唉!都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可这小子真是比小女孩还娇气。搞得他爸爸也哭笑不得,真是难为情。……后来,小权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还是融入到了集体中,看来集体的力量感染了他。

一出还不够,另一出又上演了。

有一次,姚远想跑着去操场,还没出教室门,就砰的一下发生了事故。因为他跑得急,撞到了多媒体上。高老师正好进来,问:“没事吧?”“没事没事!”姚远说。老师一听姚远没事,灵机一动,赶忙改口:“我没问他,问的是多媒体。”全班都笑了,姚远也笑了。不知哪位淘气的男生躲在了多媒体后面又说了一句:“我是铁的',没事没事!”又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怎么样?很有意思吧?这只是其中的两个花絮,要都说出来,那得说到猴年马月呢。

小学六年的生活即将过去,接下来是紧张又复杂的转折点——初中。在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发生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事,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尽的乐趣,也会带来许多的烦恼,因为这就是生活。

爸爸那些事儿作文800字【二】

最近,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这本书,感触很深。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首先,他的身世极不平凡,虽然出身皇家贵族,但因为不是老大,任何待遇都比太子朱标差了一截,这主要体现在教育问题上。太子朱标有开国功臣李善长和徐达这两位天下最优秀的文臣武者担任老师,而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剑,残酷的战场让他认识到:强者生存。这造就了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

可以讲,燕王朱棣是一战成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将的指挥权授予燕王和晋王,远征蒙古。朱棣知道这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试,所以好好准备,先侦查对手的具体位置,再做好保密工作,在雪夜中坚持前行,发现敌人并没有进攻,而是劝降。这是很让我惊讶的,在沙漠中远征多天的碰上了敌人,谁不想大砍大一把。但朱棣没有理会部下的催促,他克制了自己,暂时搁置了自己将要得到了荣誉。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可怕的抑制力,要知道,这可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啊!

仗是打赢了,可太子的位置还是没拿到。太子朱标后,朱元璋竟立了他的儿子,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朱棣又一次失望了。太祖驾崩后,朱棣起兵造反。凭借着朱棣的良好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和建文帝的懦弱,他成了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当然,他还是醉心于沙场,数次远征蒙古,打得那帮人几年都不敢再侵犯,最终朱棣也病在沙场上,或许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了。

应该说朱棣不是个好人,但是个好皇帝。他日夜操劳,关心百姓疾苦,辛勤努力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先是修书——《永乐大典》;派郑和七下西洋,互通有无;南下讨伐平安南等等,实现了国家的真正富强。

总结一下:朱棣好像拥有双重性格。对挡他道的人,根据原则,毫不手软地:!但对这个国家,对百姓,他竭尽全力,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利国利民,国家强盛。

应该说,朱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成为今人的一面镜子。

爸爸那些事儿作文800字【三】

前段时间迷上了这本叫《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勾起我读书的兴趣的是网络,是一个叫林子的网友,她最近正在读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在网上也很火。于是,我便对着我的同学说,谁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果然有同学向我推荐这本书,而且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于是乎,我抱着好奇的心态来读书。读这本网友写,网友读,网友藏的书。

读历史书,向来是枯燥的。特别是那些正史,资治通鉴我看过几个章节,二十五史我有台湾文白译本,但都没有通读,因为看着看着就升入半空的烟花,在坠落中熄灭。

不过《明朝那些事儿》例外,我可以不上网,可以不吃饭,可以晚上读到十二点以后,可以早晨四点起来接着读,可以读着读着就咧开嘴笑,可以读着读着就皱起来眉头,可以读着读着就眼睛湿润,情感都在其中。

这是一部正史,以《明史》、《明实录》为蓝本,用口语化的文字来解读明史。如果说一般的正史如一具尸骨,那这部书就是神奇的复原专家,把这些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爸爸那些事儿作文800字【四】

刚看完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儿,把里面的人作为研究主体,可以发现,其实就是前期朱元璋带领一大堆将领攻城略地,后期朱元璋将他们一一屠的故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良狗烹,高度概括了飞鸟和良弓的前半生辉煌和后半生落寞。读完之后,不满足于现象的概括,而志在追求现象背后的根源,于是做了如下思考。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性格决定命运,在常遇春屠投降的士兵的时候,在常玉立了战功骄奢狂妄的时候。但是,真的是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吗?

将所有的大臣作为一个全集,搜索他们的交集,会发现性格迥异,真正的共同点是——在前期打敌人的时候表现过于优秀,被朱元璋怀疑一旦自己不在,这些人要反起来,新皇帝撑不住。

所以决定他们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结构性冲突。他们前期的表现,就决定了后期的结局,不管是清廉,或者腐败,总是可以找个借口干掉的。

我想,唯一可能解决的方法大概也是从结构性冲突入手,只要将自己彻底废掉,变良弓为废柴,比如成功之后突然生活腐化,天天沉迷低级趣味。

爸爸那些事儿作文800字【五】

认真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很想写段读书笔记。许是书写的太精彩了,忍不住想写几句。一段几百年的明史,却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第一部里记忆犹新的是那段八股科举考试,最佩服的是那几百年间就出现的寥寥无几的三甲状元。张居正也着实厉害。庆幸的是当年黄观投河自尽,否则以他的气节岂不比那方孝孺等人下场更惨。最想解开的迷便是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难不能被火化成了灰?最狠的人非朱元璋和他的四儿子朱棣莫属,为了保全皇帝位,了身边所有的人,宁我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格外觉得朱棣爱记仇。最现实的人非李景隆是也,墙头草,两边倒。做不成军事奇才也罢,却成了内奸。

看完第一部后觉得老天格外厚爱朱棣,穿了朱允炆的防弹衣不说,连沙尘暴都格外青睐朱棣一方,那几仗胜利的更外惊险和侥幸。(其实也许是书里故意这么写的,但是那四年的风风雨雨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朱棣的强大,敢弑君夺位,比起宁王那些人,让我佩服不已。至少他不那么做,肯定会被朱允炆贬为庶民。那段洪武年间,那个风雪之夜,便已经让人记忆深刻,这是一个怎样有隐忍之心的男人。也可以感受到朱棣装疯卖傻背后的豪情壮志、说他是社会青年,我觉得并不完全符合。早年跟随父亲征战,可能是父亲疏忽了他,倒也罢。正因为有这样一段不寻常的乱世之战,才成就了后来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永乐皇帝。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朱棣和朱元璋都有个共同的地方,狠起来,会绝到底。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但是他们的两位长子又与其相反。朱标若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应该是位仁君。宋濂天天教他的都是做皇帝要宅心仁厚,善待百姓。而那位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似乎也是比他老子厚道许多。同样的老子生出来的儿子们可真是性格迥异。 最喜欢书里写的金戈铁马的场面,不算宏大,称不上写的精致,却颇有戏剧化。无论是对战陈友谅火烧那些铁索战舰,还是对战那些前朝元人在那个漫无边界的沙漠里寻找敌人,或是盛庸在追北军时突然帅旗刮倒,都觉得充满了戏剧化。正是因为如此,战争才能写得如此精彩。

第一次发现即使没有爱情的小说故事里,也能让人看得如此投入。无论是从哪位强大的将军身上,都隐藏着这样一句话。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 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有人说这些事儿,不够真实,其实在我看来,假假真真也好,这段历史能够在轻松的氛围里写的如此深刻,已觉得不易,何必要做到绝对真实呢,本来历史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即便是正式记载,也不能说明绝对可靠。历史可以写的如此好看,像书里所说,生涩的道理用最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岂不更易理解。为什么非要钻牛角尖呢。 我想把这部书完全读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枕边书,它还是不错的选择,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类似于易中天的品三国。畅销千万册。不过相比之下,无论是品三国还是论语心得,比起这部书,都逊色不少。 那么长的一本书,我居然都记得书里的人名,有点过目不忘。哈哈。就此罢笔。希望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