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把自己当作别人作文(把自己当作别人的作文800字以上)

把自己当作别人作文(把自己当作别人的作文800字以上)

更新时间:2023-01-17 07:12:33
把自己当作别人作文(把自己当作别人的作文800字以上)

把自己当作别人作文【一】

五年前年大毛走的时候逼我端起这本书,仿佛给我点亮指路明灯一般的感受还历历在目,当我总以为这还是一本成长手册,直至今日再次翻阅时却读出了许多无奈的青春的疼痛,是那种一边对已逝时光十分不舍、一边又笑着接受一切决心往前走的坚定。 以前你领悟到的是人要“勤奋”、不断“学习”,也许现在让你关注的点就在于“放下”。我是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感恩。也许把我投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我的警惕感会迅速提升,也会有动力去做很多事情以求自保,然而一旦走到了某个点后,就是维持现状了,也许这就是人性,人人渴望舒适圈,淡泊的人生,偶尔出现点惊喜,是不是就是众人所追求的呢?赚很多钱,享受生活,那又怎么样?很快我们就会老去,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我明白了很多东西必须进行取舍,生活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等待,也是一种选择。不要总是相信明天肯定会很美好,人生并不全都是成功。更不要套牢在别人给制定的、自己也潜意识里莫名其妙认定的那个所谓的完美“人设”中,活出自己的状态吧。

是否每本有“历史”的书,都能此一时彼一时滴读出不同的韵味。感恩我们从生来到老去,这位不离不弃的唯一的朋友——时间。下一个五年,我又有什么感悟呢。

把自己当作别人作文【二】

《把时间当作朋友》里的困境描写的简直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临近或者工作任务要学习一本书,翻开看了几行字突然想到别的事,拿起手机搜索,微信有新消息,朋友圈有更新提醒依依点开看完,和朋友你一句我一句聊着……..也许几个小时过去了,书还是最开始的`那一页,于是懊恼浪费时间。也许几天之后,书已经看了几页,但是时间紧迫,想要全部看一遍是不可能了,想到这事就紧张,无形给自己造成了压力,这个压力导致我们非常勤奋,实则是在寻找捷径,自己并不去思考。书中将此称为“即勤奋又懒惰” ,“勤奋”的假象。最后还要把书没看完、考试没过、工作任务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时间太少”。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每个人都是24小时。几年前我尝试去学习一些文章中提到的管理时间,可是都以失败告终,我没有正视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总认为是每天日程排的太多才没办法完成,甚至有时候一天的任务一个都没做,却花了所有的空闲时间玩游戏,追剧等等。《把》书中强调“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需要开启心智,心智与智商不同”,我理解的心智应该是面对自己的时候的“情商”吧!就是要能控制住自己大脑。例如,早起和熬夜——每个人都有一个会困的时候,不管早晚都会想睡觉,可是这个点正好在看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或者游戏任务没跑完,我会忍住“困”这个感觉继续熬下去;早上呢打算早起去跑步或者看书学习,最后没起来,就是控制不住脑中“想睡”的这个念头。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大脑左右,从不让自己过的辛苦难受。

人人都有,少数人为了马上被满足而摧毁,如酗酒、吸毒、赌博等;还有人利用广大群众的盈利,如各种减肥药、速成培训班、银行等;大多数人就是寻找捷径满足,“勤奋又懒惰”地生活。例如很多人刚才说要减肥,狂吃完了擦擦嘴说“我控制不住我自己”“吃完才有力气减”。《把》书总结“一方面是自己的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读书笔记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不会减少只会增加,可是我们也要面对现实,不面对现实会产生焦虑、浮躁,进而导致浪费时间,最后一事无成。任何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只能脚踏实地慢慢实现。

曾看过的一段话:“奋斗就是每天都很艰难,可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比一年难。怕吃苦的人吃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吃苦一阵子”。

把自己当作别人作文【三】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时间领域的侯世达法则值得牢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学英语的例子:开始以为是单词量不够,背完单词,发现仍看不懂文章,原来是语法不行,学完语法还是看不懂,原来是逻辑阅读不行,学完逻辑依旧看不懂,原来是学科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积累不够。。。。。。

这就是人们做事时的真实境遇: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因此,所谓“渐入佳境”最终只能是少数人的感受,大多数人在此之前早已溃败。

为什么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呢?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忽略了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如果是熟悉的,正确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是很容易的。有些任务是你所陌生的,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其实它根本不是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你对任务不熟悉,它们才成了“意外”。而这些“意外”,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只有完整地执行一次任务,任务的属性由“陌生”变为“熟悉”之后,才有可能顺利解决这些“意外”。

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常常需要花费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

“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必须用一生的努力才能取得;代价稍微低一点都无法换来”。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状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我对学习英语有深刻的,很早以前,觉得学英语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就是,研究几套真题卷,背一点单词,考试差不多就能过。现在想来,那时候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在我真正想学好英语的时候,发现我阅读读不懂、单词不认识、语法根本无感,更别说口语了。于是我遍寻方法,在学友欢喜同学的介绍下加入了新概念朗读群,跟着大家一起朗读。笑来老师在《人人都能用英语》中提到了朗读的好处: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速度、不用专门练听力了、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我不知道自己竟然持续在做一件这么有用的事!

在这期间,我也经常觉得无力,因为我都读了70多天了,为啥还看不到自己的明显变化呢?以前不会说的,现在依旧不会说。以前阅读费劲,现在依旧费劲。看了今天的内容,我才明白。我潜意识里把学习英语又当成了稍微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了。所以我需要重新制定2017年英语学习计划,再进行任务细分。这样平均到每周每天,只需要按照计划持续完成就行,然后平静的等待收获!

把自己当作别人作文【四】

第一次听说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是在20xx年9月份,开通了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课程,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乍一看这个名字会觉得它讲的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书。说句实话,我对这类时间管理的书不是很感兴趣,第一再好的方法少了做的这一环都是苍白无力的,第二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都是无效的、老生常谈。今年真正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与时间有关,却不是单单只讲时间管理,如果用一句贴切的话来说:它讲的是思维模式,升级的是我们的大脑操作系统。

通读完整本书,我开始思考我整个读书过程的变化。26岁之前读书,真的只是读书,会选择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情感类、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去读,首先这些书没有经过筛选和甄别,也许存在很多误导性的观念;其次读完就是读完了,没有去辩证性思考这本书带给自己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哪些观念是真正值得推敲的,哪些观念是误导性的,更别说读完之后再总结性的回头反思。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很容易误导自己的思维。

现在再读书会很慎重,那些没有经过甄别和筛选的书不急于去读,真的对哪类书籍感兴趣会仔细研究之后,再选择好书去仔细研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也讲到了这样的观念,同时也根据作者自己的实际感悟提炼了很多通俗易懂的原则思维方式,我们常常被一些看似玄玄乎乎的事物所迷惑、吸引、盲从,但真正朴素的道理才能去执行坚守,坚守到质变,就是巨大的改变。那些看似高深的观念并不一定正确,就算正确也不一定易于执行,无法执行的道理,就像漂亮的海市蜃楼,除了观赏没有实用价值。

整本书里有大量的这种朴素的观念,大部分是经过作者亲身验证的,读完一遍在某种程度上会打通我们的一些思维,再配合上长期的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认为读完此书对人的心态也是有所助益的,随着年龄渐长,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是不一样的,没有通适的法则,无需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和别人进行比较,若真要比较那就和自己比较,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有所进步,在思维上在生活能力上在感情处理上在工作处理上等,也同样需要明白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那又怎么样呢?人走一遭,去体验去经历去做去修行,便是圆满,对“知足常乐”这句话我是有保留意见的,整体方向上我们应该有个知足常乐的平和心态,但在对待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应该投入100%的热情认真,特别是那些对你非常有意义重要的事情。不要把知足常乐作为糊弄自己,糊弄人生的借口。

整本书通俗易懂,观念朴素不华丽,但是在动不动就要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华丽化的当代,很值得一读,读完再细细对照自己,会发现很多自己可以改进做的更好的地方,相信这本书我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