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父亲的细节描写作文500字(描写父亲的作文800字5篇)

父亲的细节描写作文500字(描写父亲的作文800字5篇)

更新时间:2023-04-10 04:13:02
父亲的细节描写作文500字(描写父亲的作文800字5篇)

父亲的细节描写作文500字【一】

我难忘的事有很多,数不胜数,但其中,给了我最多感悟和乐趣的,莫过于第一次买菜。

今天是星期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回家作业——双休日去菜场买一次菜,然后写一篇作文。

我回到家里就向爸爸妈妈说了老师布置的这一个特殊作业。他们就笑着答应同意下一天和我一起去买菜。

星期六早晨,爸爸妈妈去菜场买菜的时候,叫我一起去。我立刻跟着父母一起走出了家门。路上,我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去菜场买什么菜呢?”妈妈说:“随便你,你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回家烧给你吃,只要你好好读书。”我说:“好呀。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今天,我们就买一些青菜、花菜、鱼、酱鸭来吃,好吗?”“好呀!”

于是,我们走进菜场就先来到卖酱鸭的地方,请他们切了半只酱鸭。他们切了半只酱鸭,放在秤上称,然后对我们说:“这半只酱鸭十二元钱。”爸爸付钱,妈妈拿酱鸭,我跟在他们身后走到别的地方去买小菜了。接着,我们来到卖蔬菜的地方,看到那里有许多新鲜嫩绿的青菜,花菜……我和妈妈就挑选起来。我挑花菜,妈妈挑青菜。我挑好还让妈妈看了看。妈妈说:“你挑的花菜好,就买这一棵花菜吧!”这一棵花菜一斤多,付了五角钱。妈妈挑的青菜也付了五角钱。然后,我们就到卖鱼的地方去买鱼。我们买了一节草鱼,付了五元钱。菜全部买好了,我们就走出菜场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立刻动手整理。我也洗花菜。

中午到了,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饭。我吃得津津有味。

父亲的细节描写作文500字【二】

生活是一张纸,细节是构成白纸的纸浆;生活是一幅画,细节是组成画的'斑斓色彩;生活是一首歌,细节是构成曲的五线谱;生活是一架琴,细节是组成琴的琴弦……

九年来,我都不曾孤单过,因为有她默默的行着,无论在哪、我们都会在一起。如今,现实阻隔了我跟她、就如同这样一句:“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跟她选择了不同的学校、不得不用“各奔东西”这个词来形容我们了。这九年来我们的感情一直是遐想中的好,自然我所注意她的细节会比较的与众不同些……就是她的那双——耳朵!很大。很漂亮。题目让我再次勾起了对她的摸索……追寻着……追寻着我对她触碰过的细节!

她是一个永不言败的女孩,纯真、善良是她具备的个性。对于学习她会不思进取、超越对手的竞争力。她很不喜欢别人碰她的耳朵,要是谁存心的想碰一下。哪怕是一下下她都会跟你闹、会生气(当然也包括我)因此,她的这双耳朵成了我回忆她的细节。

纯真——她很喜欢小孩。记得她带一小孩玩,我放眼一看、惊叹道“谁家小孩身上那么脏呀?”(心想的)平时眼里容不下一丁点脏的她可以跟一个小孩玩的那么起劲?匪夷所思。再看,那小孩在干嘛呢?咦?好像在玩她的那双耳朵耶。看看她都没生气并且还笑得那么开心,真的。那一刻我感觉她是如此的——纯真!

她,让我印象最深的那对耳朵,希望你可以聆听我内心对你的渴望,号召你可以每天过得开心、幸福、快乐!告诉你,每个瞬间,是我从回忆凝视那对耳朵的开始,这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这是属于你的、我的细节。相信。我们的友谊不仅建在心灵处、且建在你给我的细节上。那对漂亮的——耳朵!

在生活中,细节会有很多,可在于会不会有人会去发现它,当发现后经过仔细的思考后就会觉得这个细节所引发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而这个小小的细节也会变成自己永生难忘的回忆。

父亲的细节描写作文500字【三】

一人漫步在街道上,感受着那已不再苦涩的空气,薄荷糖的味道到处弥漫着,像丝绸飘过人的脸庞。

在城市的一隅,我发现了一垛矮矮的院墙。它倚靠在一户人家的院旁,大大小小的石砾,混着湿沙,胡乱堆在墙外。我好奇地走过去,抬头望向墙内,虽有些吃力,但不高的墙还是放行了我的目光。

妙啊!墙内是一片新天地。墙下挤着一簇蘑菇,头紧紧地靠在一起,水灵灵的。旁边生着几丝娇柔的小草,中间还点缀着各色的小花,花儿并不艳,可那一团洁白包裹着蛋黄色的花蕊,透着一种道不出的灵韵,突然联想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可又觉得用来形容这块天地太过单薄。

那画面定格在我脑中,久久不能消散。于是,又是一次雨后,我又寻到这里来。

可墙被拆了。

墙的残肢还被丢弃在那里,没清理干净的水泥伴着雨水流淌着。我再也无须费力探头去看了,可那股惊艳也荡之无存。

草,只是杂草,花,只是野花。这不过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平凡地方。可是我失望离去的同时,我忽然又明白了什么。

占据我脑海的,不是嫩绿的小草,不是娇艳的花儿,只是那一方矮矮的墙。这并不起眼、常常被人遗忘的墙,赋予了花草美丽,震撼了我的心灵。

仔细咀嚼,这难道不是“距离产生美”的完美释义?隔墙而望,一切都可望不可即,它有了一股微妙的神秘魅力。剥开这层薄膜,一切都触手可及,可也就平淡无奇了。人的心理真是微妙,垂涎于得不到的东西,得到后却又将其冷落,不在多看一眼。在那幅美景中,也许那墙是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可也是最绝妙的一笔。

那堵墙,带着它的美丽,带着它的意义,从此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

父亲的细节描写作文500字【四】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题记

母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称,她孕育着我们,这是伟大而又无私的,但每个母亲都是“傻“的。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且还下着雨,我和弟弟正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电视,弟弟时不时地往窗外看。当我看得最入神的时候,弟弟突然拍了我一下,吓了我快要蹦起来。他说:”哥,你敢把手伸进那盆水里五分,不两分钟吗?“”切,有何不敢,小意思,“说着就立刻把手伸进那盆冷水里,慢慢地,手有种刺骨的感觉,于是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手抽回来,然后愤怒地对弟弟说:”你逗我啊,皮肤又痒了是吧。”弟弟无奈地看着我,指着窗外的母亲对我说:“哥,妈还在外边给我们洗衣服呢。”我愣了一下,于是走到窗前,用手伏在窗上,看着窗外的母亲,她用她那长满茧的双手伸进冰冷的水里,用脖子与肩膀来支撑着雨伞,坐在一个小椅子上为我们洗着我们换下来的脏衣服,调皮的雨水时不时地跳进了妈妈的衣服里......大概是累了吧,只见她挺起了身子,左右手前后甩了甩,扭了扭脖子,再用手捶捶后背,然后又开始坐下洗衣服......

我再也忍不住了,带着辛酸跑了出去,拉起母亲,对她说:“妈,让我来帮你洗吧,“母亲看见我跑了出来,感觉很惊讶:”呀,这么冷的天你怎么跑出来了,快进屋去,小心冻坏了身子,“不,我要帮你把衣服洗完”,“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快进屋去。”最后坳不过妈妈,只好乖乖地进屋了......

看着窗外的母亲,我顿时潸然泪下,这么冷的天,别人家的母亲就是呆在里看电视,上网或打麻将。而我的母亲却在受着凛冽寒风的鞭打。我的母亲啊,我那水一样的母亲......

晚上在自己的房间里,在床上辗转反侧,默默回忆起早上的事情,感到了母亲的无私的爱。突然,一阵剧烈地咳嗽声把我从回忆拉回现实。当我下楼去打水时,路过母亲的房间,那么晚了,以为母亲睡了,没想到发现母亲房间的灯还亮着。我伸头去看,只看见一个微胖的中年妇女正在床上用针线在缝补衣服。啊,我的母亲,熬夜地为我们缝补衣服,用那早已布满茧的双手,一针一针地把衣服补上,每一针都浓缩着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有时会因为疲劳或眼花的状况而刺到了自己的手,可母亲却只阭了阭指头,继续缝补衣服......每个母亲都是“傻”的,但她们都愿意充当这个“傻”角色,再次,我只想说:”妈妈,我爱你!

父亲的细节描写作文500字【五】

细节是放学回家后母亲的一声问寒问暖,细节是做完作业后父亲的一句早点睡觉,细节是讲完题后老师询问你是否懂得的眼神,细节是生病后朋友递来的一丝不苟的笔记。细节很小,却让人持久地感动。

我们都只是平凡人,有时甚至只能算是庸碌。生活是由鸡毛蒜皮的琐碎所串联的,没有八点档肥皂剧中的戏那样煽情,却有比电视剧更加真实,更感人的细节。

孟郊写下了“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细节,让无数游子为之落泪;王维写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细节,让无数行人为之嗟叹;苏轼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的细节,让天下有情人为之唏嘘。只是细节,又不止是细节,它包括了细节本身背后的深深情感。

常常感动于伦勃朗的《犹太新娘》,穿着美丽衣饰的夫妇,有着沉郁内敛的表情,暗色的背景下,两个人相依偎着,没有对望的双眼,没有起伏的情节,只有相握的手,仿佛是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攫住了画家的心,让它留在画布,即使是几百年后,依然默默相依,此情不渝。

而对观者来说,无论多么华丽的.衣服都掩不住的,是他们的深情,是相濡以沫共同走过的,和还将要走下去的人生历程,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这是一个多么淡然而又有深情的细节。

同样的深情也常在生活之中,其中有母亲为父亲端上的一杯热茶,织就的一件毛衣;有父亲为母亲充好的一个热水袋,倒好的一盆洗脸水;也有他们帮我准备的一日三餐,和我替他们轻轻的捶背。

我们不能希求生活变得如何伟大,我们只求把细节做得更好。“一句话,一生情”,歌词有时就这么轻易道破了生活的真相。真正的温情,只在细节中默默传递;真正爱你的人,也只在细节中表达关爱。一如母亲、父亲、老师、朋友、爱人。

父亲的细节描写作文500字【六】

《教师月刊》这本杂志的贴地性与思想深度在圈内是早就有名的,主编林茶居先生更是早就熟识,寒假里拜读该刊首席记者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用王木春先生的话来讲,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这个章节。第120页,朱先生借引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的名诗《其实有一百》,质问孩子的九十九种语言哪里去了?

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在2013年第8期《教育新理念》我曾经撰有《语文课堂:教师引导拒绝先入为主》一文,剖析教师本位先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缘于对儿童的误读——儿童是什么?“语文界先入为主派的教师用他们的教学行动确认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儿童天生应该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问题理应由老师先来发问。那么,儿童真的是一张白纸么?”

其实,儿童天生会学习,儿童的学习力几乎与生俱来。可是,对儿童的误读使得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面对这样的窘态,《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主编李红云曾撰文呼喊:“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对世界不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个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谁把孩子的求知销减了?是谁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扑灭了?”

回想起传统的语文课堂:使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解读文本由教师率先发问,迫使学生跟进。教师上课讲究起势、勾连、承转、收合,教学预设程式化,追求教师表演严丝合缝、至臻至美,“三维目标”精准达成,师生课堂表现常常“精彩纷呈”。这类课堂,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往往苦心孤诣,对文章内容、特色已然凝练概括,对作者生平、写作动机更是反复推敲,课堂上只几下“蜻蜓点水”,便极为轻巧地“帮助”学生清除了阅读障碍,省时、高效、创境、激趣,一举数得,教师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习也似乎顺顺利利。但这样的课堂真的可取吗?2011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部颁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显然,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不支持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引导先入为主的做法。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以教师引导先入为主为范式的教师本位课堂在当今小语界的教学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学样式。为何迟迟不见变革?教师本位课堂,以及教师在小语课堂上先入为主的引导底气从何而来?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