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图>

作文真实的故事200字(我所知道的故事作文200字左右)

作文真实的故事200字(我所知道的故事作文2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3-12-13 19:36:27
作文真实的故事200字(我所知道的故事作文200字左右)

作文真实的故事200字【一】

“爸,饭做好了,药也给你放好了,一会儿你吃完放床上就行,等我下学回来再收拾。”说完,她背起书包,匆忙奔向学校,时间是5点40分。

她叫陈金辉,13岁,承德县三家乡松树底村人。对不少孩子来说,是躺在父母怀里撒娇、赖在家里看电视的年龄,然而,13岁的陈金辉可没有这样的幸福,由于父亲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母亲忍受不了生活的重担悄然离去。自2010年起,幼小的她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

为照顾好父亲,她坚持每天5点就起床,给父亲洗脸、倒便盆;为了给父亲看病,她大冬天推着轮椅小跑5里地,甚至累瘫在医院门口;为了省钱,她有时一天就吃一顿饭。

那一年 父亲遇险 妈妈离去

2010年秋,陈志武外出打工,拉货物时突然遭遇了车祸,当场就昏过去。经医院抢救,命是保住了,却造成了胸部以下瘫痪,完全失去知觉,从此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

“那时候,我感觉天塌下来了,孩子才几岁,我残了,家里也失去了生活来源。”说起往事,这个北方的汉子潸然泪下。可是,更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在赔偿问题还没有谈好的时候,妻子却又突然“消失”了!

“我不怪孩子她妈,她也有她的难处,只是可怜了孩子。”陈志武说,直到现在也没妻子的音讯。从此,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年仅7岁的小金辉肩上,她用幼小的身躯支撑着这个家。

那一年 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奶奶的离世,再一次打击了她幼小的心灵。“奶奶是这个世上最疼我的人,那时爸爸病了,妈妈走了,是奶奶陪着我,和我一起照顾爸爸。”陈金辉说,奶奶走后,家里只剩她和父亲相依为命。

为了照顾父亲,每天早上5点多,天才蒙蒙亮金辉就起床了,先问爸爸舒服不舒服,给爸爸擦脸、捶背、倒便盆,然后烧水、下面条。做好了饭,先端给父亲,自己再吃饭、上学。中午放学了,一路小跑回家,给父亲做饭。晚上放学后,金辉先照顾父亲吃饭,父亲入睡后她才写作业。

为给父亲看病,金辉“当家”能省就省。她在中写道:“我和爸爸依靠断断续续的救济生活,平时不买油和米,因为它们太贵,我们只能腌点咸菜、吃个面条。”

吃住能勉强,可护理高位截瘫的父亲不是件容易事。陈志武肩胛骨以下没有知觉,只能依靠胳膊挪动身体,在女儿的帮助下坐上轮椅。而导尿、冲洗膀胱等都需要金辉上手。每隔两三天,金辉都会熟练地拿起注射器,提取药物,注入生理盐水瓶,再高高举起,帮父亲“洗膀胱”。

金辉俨然成了父亲的“贴身护士”,她的技术都是被逼出来的。“女儿8岁时的那年冬天,刚下雪不久地上还很滑,我的导尿管突然出了故障,把我折磨得脸都青了。”陈志武说,见此,金辉推着他奔到5里之外的村卫生所。到了卫生所,金辉累得一屁股蹲坐在地上。抚摸着金辉冻麻的手,医生感动得直流泪。

那一年 多亏了爱心人士的帮助

独自照顾了父亲3年,10岁时,金辉和父亲的故事受到了爱心人士的关注。在志愿者的帮扶下,金辉入读了乡里的中心小学,不用每天奔跑在家和学校的路上。“看着孩子,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心疼’“,爱心人士说。

现在金辉的性格开朗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村里为他俩办理了低保。如今,金辉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中学在离家几十里外的乡镇,她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带着父亲一起去外地上学,可生活费用却难住了她。

金辉懂得感恩,她说,从来都不恨妈妈,“因为妈妈给了我生命。”她把《隐形的翅膀》歌词装在兜里,每天都哼一遍,“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金辉说,她的希望就是,和爸爸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作文真实的故事200字【二】

读书是一种乐趣,写字是一种乐趣,做人处事也是一种乐趣。它们都兼备着同一种东西,那就是诚恳与真实。当你的字能够吸引别的眼球的时候,那么你就成功了,这也是诚恳与真实的写照。

就如材料中书画家傅山所说,写字需要注意“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无安排”,我们首先要明白写字就好比做人处事一样,只要你写的写的真,没有多少去可以的装饰,“宁愿笨拙也不要巧妙,宁愿丑陋而不要花枝招展,宁愿它是支离破碎的,也不要滑而不识,宁愿直截了当也不要刻意去安排,这四句话,不仅表达了我们写字是这样,同时也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做人处事也亦如此。

不论是写字还是做人处事,我们都应该谨记鲁迅先生所讲“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只要你不是虚情假意去对待每一件事,那么你所写或所做的都将是表达你最真实,最富有真意,最完美的一面。

当我们对其有所领会,你会明白他们所说是完全正确的,做人处事之道,我们不能违背,写字与做人处事相辅相成,只要你做好其中的一件,那么剩下的自然而然也会做的更好,所以诚恳与真实一定是最美的写照。

我总记得这样一个词“字如其人”如果你字是你发自内心的,不论别人的评价怎样,只要你不做作,那你所表现出来的完全是最真实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你的字里行间看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当你事业成功后,你踏入社会做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会不会?它能表现的一清二楚,这就是真实。

现如今的社会,我们所缺的就是懂得为人处事之道的人,在我们身边总是这样一些人“贪得无厌”在他们眼中最多的就是利益,他贪来的钱财送给上级直到最顶层的高官贵人,从人民那里得来的钱挥洒如雨,这就是所谓的为人处事之道吗?这就是做人的真实吗?想必差的太远吧!

为人处事之道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如果你丢失了这份原则,那么你还有什么真诚可言?不论你的事业有多成功,你的生活有多美好,我们都必须记住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我们都要表现得诚恳与真实,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生犹如写字,做人犹如写字,做人做事同样犹如写字,写字讲求真,做人讲求实,做事讲求真实,它是衡量我们真实与诚恳的唯一标准,也是做人处事的唯一根本。

作文真实的故事200字【三】

《忠犬八公》:我就在你身边 看过《忠犬八公》以后,脑中不由冒出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墓志铭,上面写道:“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我想这一段人狗奇缘大抵也可以用这样的碑铭做个纪念吧。 八公的故事原型来自日本,它是日本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忠犬,它由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驯养,每天八公都会接送教授上下班,1925年5月,上野教授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去车站等候主人的归来,直到它去,“忠犬”的美誉名不虚传。也曾有人提出八公去车站仅仅是为了获取食物,但是更多的人都宁愿去相信美好,即使这份美好并不完美。 1983年,日本以八公的故事为原型拍出《八公犬物语》,09年美国翻拍为 《忠犬八公的故事》,两部影片的编剧都是新藤兼人。新旧两部片子拿来比较,老版的显然更加舒缓、沉静,但在某些情节处理上并不圆满;新版的则在温情的同时更多份活泼,而且在细节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旧版更加注重对家庭、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呈现,比如拜年时的说唱、教授的葬礼等。在八公与教授的关系处理上,并没有用两者的动作上的亲密来表现,而是更多地将两者的关系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中,比如教授带上八公去逛街,在这条街上,商铺的叫卖、邻里们互相的问候等对日常生活的呈现都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与平凡,而且符合东方含蓄的审美习惯。又如教授为八公捉虱子,而后与它共浴,极富生活情趣。旧版中,有教授去世后八公在灵堂上哀号以及拉断锁链追逐灵车的情节。这一情节可以理解为八公对它与教授间的情感的释放,场面感人至深,但问题是这一情节显得仅仅为煽情而刻意为之,从剧情结构来看它失去了合理性,因为既然八公已经知道教授去世并被埋葬了,那它也就没有了守候火车站的必要,为了显示它的忠诚,它完全可以去守陵墓。这一情节并没有出现在新版中,所以新版中为显示八公忠诚而设置的等候就显得合情合理,而且使感情慢慢积淀,最终在八公在等待中去的而达到高潮。 新版有突出的几点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八公具备了更多的人性色彩,同时也展现了西方人将狗作为家庭一员的普遍看法。首先是,用黑白影像展现八公的视角,这些部分并不多,但是却为影片的风格和八公的塑造增色不少。主人生前,八公的视角活泼可爱,而且黑白与彩色相得益彰,将生活中的情趣完整的展现出来;主人去世后,八公眼中黑白的世界则增添了几分悲情,也契合了后半部分深情沉的风格。其次,增多了人狗之间动作的交流。理查·基尔每一次出现,八公都会兴奋地扑向他,相比之下,旧版里的八公沉静的'多。

人狗之间动作的交流,使得影片在前半部分更加活泼,这与后半部分的深沉形成对比,使前后剧情更具张力。而且这样的处理也符合好莱坞动物题材影片一贯的传统,诸如《马利与我》、《101真犬》、《猫狗大战》、《我为玛丽狂》、《超狗任务》等等影片中,狗都那么爱折腾,这也反映了好莱坞此类影片活泼的风格。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增加了狗狗捡球的情节设置,这个细节设计的相当好。开始时八公从来不去捡球,一则表现了它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二来展现了教授将八公看作是家人而非摇尾讨食的宠物,这样使得两者间无法言说的感人关系具备了合理性。而且,并不单单局限于此,这一情节的设置还为八公的“预感”作足了铺垫。教授临前准备去上班,而八公仿佛预感到了什么,它表现异常,叼起小球要与教授玩自己不感兴趣的捡球游戏。当我们看到教授去世才猛然发现,八公异常的举动背后是不舍的至深情感。 类似于《忠犬八公的故事》这样表现人与动物间情感的电影有很多,比如《人狗奇缘》《导盲犬小Q》《狗狗和我的十个约定》《心动奇迹》《小猫奇缘》《狐狸与孩子》《马利和我》等等,提到诸如此类表现狗、猫等动物的电影,我们通常直接想到的是日本、韩国、法国、美国这些国家的电影。总结这些国家的动物电影我们会发现一些特点。日本的此类电影通常会注重表现人与动物的亲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呈现主要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表现。

法国的一些电影更加注重对动物本身的表现,人往往处于辅助的次要地位甚至不会出现,影片会通过极其简单的故事,借对动物种种生活场景的表现,展现动物富有人性的情感。美国的此类影片常常活泼热闹,侧重去表现猫、狗等作为动物的可爱的一面,所以常常会发现在美国的这类影片中,动物完全可以置换为一个年幼的孩子,比如《马利与我》,把马利置换成一个年幼的捣蛋鬼也非不可,同样,《小鬼当家》也可以成为《小狗/小猫当家》,因为这些影片所遵循的通过一系列的误会、巧合制造娱乐性的方式是相同的。

反观中国在此类题材上的创造,显然存在一些差距,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完全就没有成熟的动物题材影片。记忆中的有《犬王》、《狼牙历险记》、《赛虎》,而且都是80年代的老片子,且都是一些将严肃的斗争甚至战争加在本应有更多温情的动物身上的电影。通过这几部电影可以发现,中国的狗狗十足的可敬,但完全不可爱,因为它们被过多的加载了道德感。可敬而不可爱可以说是中国此类电影的写照。比如《赛虎》里跟地主恶势力斗争,《狼牙历险记》里与犯罪分子周旋,《犬王》更使直接参与抗日,我们觉得这些狗并不可爱,而更像是英雄人物的化身,或者说而更像是二郎神的哮天犬下凡,它们永远神勇无敌,嫉恶如仇。我们过多的将道德感赋予它们,甚至将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让他们选择。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这几部作品,而是说在当今中国电影缺乏新的类型的情况下,应当出现一些具备商业性、娱乐元素的动物电影。 我在想我们是否有太长的时间被日本、韩国、美国的猫猫狗狗感动、逗笑,何时我们可以抱着自己的狗哭一场。进来,关于《反虐待动物法》讨论正酣,希望这样一个关于动物的全社会的讨论可以对电影中动物的展现有所启示,希望中国可以诞生动物题材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