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图>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作文集封面图片手绘简单高中)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作文集封面图片手绘简单高中)

更新时间:2024-05-06 04:43:35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作文集封面图片手绘简单高中)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一】

《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也是他众多散文诗的第一本。 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

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孩子的天使”。 诗中儿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充满哲理的艺术思想,一是他非凡的想象力。

《新月集》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是大海与他们游戏,为他们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们最初的微笑。他们是人,也是“神”。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们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们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些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 体现诗人思想哲理又有助于表现孩子童真的,还有母爱。

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为独立的因素,而是让它与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把二者看成为相辅相成的东西。他这样做,不仅为表现孩子们的童心童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二】

今天再一次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启发,故事中,农夫因为偶尔一次遇见撞到树桩上的兔子而天天坐在那棵大树桩旁等待,荒废了田里的庄稼,农夫是多么的愚蠢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妄想不用劳作、不用行动,就可以得到第一次成功时或幻想的成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把一次偶然的事情当做永恒,最后浪费光阴,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一次偶然考试发挥好,就不去认真听讲,躺在那里睡大觉,那我们的光阴会被白白浪费,终会一事无成的。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三】

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更适合平庸,如寻常人一样琐碎繁杂的生活,对时间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人更多的开始依赖回忆,甚至靠那些零星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回忆让人长大,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沉默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赎行为,也只不过是在获知自己与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关系之后对身世的无奈认可,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证明自己已经找到了“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四】

《野火集》文如其名,野火的集中地,里面许多文章都极其犀利,不顾忌敏感的的政治问题,针砭时弊,鼓动年轻一代的人去反抗不公的体制,去为自己,为后代的未来福利而努力奋斗。龙应台本人的作品似乎初中时候就已经学过她的文章,但那会儿还不知道其人竟是女中豪杰,不得不感叹她的杂文思维之清晰,条理之流畅。她的杂文鼓动性的确很强,很多时候我都被感染了,但是面对现实,这种感染使得我在一段时间内心情起伏很大,状态很糟糕,上课吃饭都感觉很不爽。于是后来就没有将《野火集》全部看完,或许以后有机会,合适读了我会再次拾起这本书,体味龙女士铿锵的热情和与不满现实的抗争。

文章中的'一些思想及我的感悟:

1、一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进步,但是要对现实不满,一个人必须先有所关心,用心观察,观察之后再作判断,判断之后付诸行动。———《不会闹事的一代》

2、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每一个堂皇的名词后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而权威性极强的规范与制度,严肃地要求个人去接受,遵循。

3、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利益,但当人们在争取个人利益时,政府反而要惩罚人们。———《难局》

4、政府既不许他离境,又不给他改革的管道,他就没有义务片面地做个循规蹈矩的公民。

5、大多数的中国人习惯性的服从权威——任何一个人坐在柜台或办公室后面就是一个权威。———《美国不是我的家》

6、看待一件事,本质是关键,解决一件事,本质也是关键,做事情万不可舍本逐末。

7、中国人重形式,做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标语泛滥只是一个表征。———《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8、无论崇洋或者反洋,都是心魔作怪,我们都将成为别人的奴隶。———《正眼看西方》

9、一个不公的体制压着人民,能够长久的压着因为有个社会哲学做托词——逆来顺受,明哲保身的社会哲学。看穿了体制不公的人知道事不可为而转向冷漠;不曾看穿的人则早被教育了忍耐是美德,忍受是义务。

10、一个社会中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11、许多事实表明:那打破了专制的英雄们竟是无数个专制的个人。个人,才是黑暗的真正来源。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五】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开始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开始接触这本书以前,觉得哲学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它是一种很飘渺,离我们很远的一种东西,并觉得哲学很枯躁,很无味。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刚开始读这本书时,很不理解里面的内容。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想不会有人会思考这两个问题吧,至少我没有。但随即我被里面的哲学理所吸引了。看着看着,有时甚至会怀疑我是否真的存在,从而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上留下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哲学,对世界的看法。哲学本是枯燥的东西,但《苏菲的世界》却全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用生动的语言和奈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产生了一种阅读悬疑小说的心情。

与其说在看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收眼底。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于永恒的形式,亚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许多哲学学派始祖苏格拉底。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理解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接着,哲学继续发展,宗教出现了分裂,基督教开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开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可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战争避免不了!红十字军为了耶路撒冷那称为基督教发源地的地方,组织了教徒开始征战,开始他们也许为了教义,可后面他们虐寺路过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宗教是可以洗涤人类的心灵,只有人的自我觉悟才能改变一切,因为只要人愿意,本原本是博爱的教义会被人曲解!我想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让人顿悟的学问。

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气,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造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就是虚幻的,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小说中,体会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限度地去体会作者的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哪个版本是真?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掘。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六】

在时光的洪荒中,不早不晚,就在此刻,我遇见泰尔。 ——题记

“如果十二点中能在黑夜里来到,那为什么黑夜不能在十二点来到呢?”

我就是被这一行字吸引才决定把它带回家的。我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沏一壶茉莉花茶,坐在窗前静静地摩挲它靛蓝色的硬皮封面,摩挲它封面上那三个烫金的微微立体的清秀楷体字,然后呷一口茶,轻轻翻开它,拥抱属于我的油墨香气。

它有一个美好的名字——《新月集》,是一位名叫泰戈尔的印度诗人的心之作。

我喜欢读现代诗,因为它们可以让我浮躁已久的心沉淀下来,让我心甘情愿地坠入诗人所编织的梦境。泰戈尔的诗与顾城、海子和普希金的不一样,虽然他的诗与他们的一样都有如梦似幻的辞藻,但对我这样的不愿太费脑筋的人来说,泰戈尔的不需要读者深入探讨与现实背景的联系的诗,才是真正的温柔乡。

在《新月集》里,泰戈尔多次化身成一个天真活泼、稚气未脱的孩童,他会化成一朵金色花悄悄爬上树梢,与妈妈玩起捉迷藏,静静地欣赏妈妈午后坐在树下读书时投射在她身上那斑驳而安静的叶影;他会和妈妈抱怨做功课这件累人的事;他会每天都往溪流中放下一只小纸船,然后做关于小纸船的梦;他会细声细语地安慰妈妈说不会像爸爸那样离开她;他会……

他又会从孩子的角色中走出来,在星光下漫步在田间小路,听男孩尖锐的歌喉;或看孩子们在海滨无忧玩乐;或渴望做一个释梦者,弄明白孩子多彩而无厘头的梦境,为他们驱走那可怕的梦魇;他会……

这便是《新月集》,这便是《新月集》中的泰戈尔,这便是《新月集》中泰戈尔所创造的温柔世界。

当年,泰戈尔的作品轰动一时,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如徐志摩受其作品的熏陶,渐渐走上写新诗的道路,为此还成立了“新月派”,《新月集》在文艺界的影响可见一斑。

最近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泰戈尔可以写出这么美好的诗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于泰戈尔为什么可以把诗写成这样,或许可以归因于他对生活那份经久不息的友善。

印度是一个“诗的国”。泰戈尔的家庭是印度望族,这使他从小就对文学耳濡目染。由于母亲去世得早,他在儿童时代寂寞而不快乐。好在父亲的开明,使他有幸接触到他的两个大教师——自然界与平民,这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所选取的意象以及歌颂对象。

《新月集》是泰戈尔有了孩子之后写的,没有一本诗集比《新月集》描写的更有童真的美好。母亲的神秘与美,孩子的天真烂漫,从诙谐又俏皮的诗句中流出。虽然他的妻子在他三十五岁时夭亡,爱女也不幸离世,但即使深处这可怕的殷忧的笼罩之下,他依旧作出了这世上最优美柔和的情歌。令人更欣喜的是,他的灵魂更坚强有力了,这些情歌般的诗甚至比之前的更美好。虽然后来他转向颂神路线,不复作情诗,但他依旧就是一名文学巨匠。

——他至始至终都对生活很友善,就算生活曾对他毫不仁慈。

友善,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的要求吗?对自己友善,对身边的人友善,对大自然友善,对生活友善,对得到的与失去的友善,对世间万物友善……友善是多么美好的字眼,也确实是正确的处世态度。它是拂去人们心中那股怨恨的一阵风,是轻吻自然万物的一束阳光,是人们内心深处柔美的一首诗…… 有人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说,内心不只当下的浮躁,还有诗与友善。

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即使你不再是孩子,也能活的愉悦。当你认为生活欺骗了你,当你觉得世界遗忘了你,不要心急。心若向阳,无畏悲伤。愿我,也愿你,在将来能友善对待万物,微笑看待人生。

手绘作文集封面图【七】

“放学了,放学了!”同学们一阵欢呼雀跃。我和我的同学——田默雨,我们都叫她小雨,像草原草原上的骏马一般“飞”出了校园。

就在这个风和日丽、繁花似锦的春天里,我俩跑向了对面的一片草地,小雨打了个滚坐在了草地上,我也学着她的样子。

然后,我说“小雨,你对学习都是盘根究底、韦编三绝,但我在这方面是碌碌无为,请你……”等我回过神来,早已不见小雨的踪影,我连忙跑到学校。

我们再次路过那条林间小路,我似乎又看见有许多茂盛而翠绿的树儿们在议论着它们的“儿女”——小鸟。该怎样给它们一个更温暖、更温馨的家,它们宛如在说:“我们一定要快长得更强壮!”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音乐会广场,听到了小鸟的欢叫,鸭子在水里摇摆着,跳着舞,一阵微风徐徐吹来,树儿们“哗哗”地为它们伴奏,几只老鹰在天空盘旋,还有我们的脚步声,合成了一首振奋人心、奇妙无比的音乐。

我们最终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令人赏心悦目的音乐,我们来到了花园。我看见了洁白无瑕的梨花,粉嘟嘟的桃花,还有……但我却被黄桷兰深深迷住了,它那迎面扑来的芳香让我靠近了它,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对黄桷兰深深的爱意。它那一瞬间的绽放,让我情不自禁地一朵一朵摘下了它。小雨不知怎么的,似乎什么东西让她一下子恍然大悟,急得直跺脚,把我吓了一大跳,瞪着眼对我说:“被你摘下黄桷兰的地方,就不再出现那令你迷醉得五体投地的黄桷兰了他是属于大自然的,不是你的,你,你好自私!大自然会哭的,会生气的`!”小雨流出了滚烫的泪水,我也涌出了对不起黄桷兰的眼泪,急忙对小雨说:“小雨,对,对,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会这样,对不起!”我又向黄桷兰跪下,哭着说:“对不起,黄桷兰,我不知道会这样,我再也不会伤害你了,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过了一会儿,小雨拉着我的手,说:“希望你再也不要伤害它了,好吗?如果你能做到,我就原谅你。”我点点头,一阵微风吹来,黄桷兰似乎也点点头,似乎也原谅了我。我笑了,小雨也笑了,有两朵黄桷兰落到了我们各自的头上,我们异口同声:“这是黄桷兰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手拿黄桷兰,一起回到了家。

朋友们,我对你们说:“我请你们,千万不要摘下令你们陶醉的花朵,因为你只是一时喜欢它们,你千万要控制自己的喜欢,因为它属于大自然,不属于我们我们,它们的美丽我们只能观赏,如果你真的喜欢那朵花或其它植物,你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索取!希望你们能做到,做到的朋友们,我真诚的对你们说声谢谢!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