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图>

今年期中考可能考的作文(今年期末考试可能考的作文)

今年期中考可能考的作文(今年期末考试可能考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8:13
今年期中考可能考的作文(今年期末考试可能考的作文)

今年期中考可能考的作文【一】

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时间,如天上的云彩,翩然而来,又飘然而去。这便有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也便有了人生的多姿多彩,生活的纷繁杂乱。今天是昨天的果,明天的花,无论昨天是激越、宁静,还是哀叹、凄惋,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明天虽有无限的向往与憧憬,但毕竟都是虚无飘渺的梦幻,梦幻纵然令人流连忘返,但清醒之后只能空留惆怅,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只有今天,才是真正存在的时段。在今天的人生轨道上,昨天的成功与失败都显得苍白暗淡,今天可以抹去昨天的伤楚与泪痕,让昨天的理想得以实现。在今天的沃土中埋下希望的种子,明天就会百花吐艳,后天则会硕果满园。

清醒的人生可能是一种不幸,因为它会充满坎坷与泥泞,却是一种意志的磨练,坎坷是通向平坦的路,泥泞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我们清醒的认识自己,磨练自己,在清醒中奋斗拼搏,人生就会无怨、无悔、无憾。 因为生命属于大家只有一次,时间也并不能像金钱一样让我们随意贮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我们所能使用的只有被给予的那一瞬间,也就是今日和现在。例如,我们不能充分利用今日而让时间白白虚度,那么它将一去不返,所谓“今日”正是“昨日”计划中的“明日”;而这个宝贵的“今日”,不久将消失到远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得以生存的只有现在——过去早已消失,而未来尚未来临。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张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有流通性的价值之物。

今年期中考可能考的作文【二】

学生时代的我,对“之乎者也”的国学望而生畏,但是读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是越读越有味,听李泽厚先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令人颇有感悟。我想,很多读者应该和我一样,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大家思想上的冲击——“礼”、“仁”。

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论语》的真谛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全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的言论、配以李泽厚先生的解读,书中每一个片段都使我们在处事做人上有所启迪。

孔子一直十分重视学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表明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默默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所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必须具备的。孔子对于学习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学而不思则罔,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话已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名言名句了,其所蕴含的道理已不用多说。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李泽厚在记中重点说了这个“敏”,体现了孔子对于知识对于学习的渴望,不断努力追求的精神也一直被中国文化所赞赏和实践。

“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我们对孔子的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获得,随时随地的生活经验都是我们的书本,都给我们教育。

《论语》文中还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它也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对学生要充满仁爱。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学要重启发引导,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另外,还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书,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

《论语》中还有着诸多关于做人、人格塑造、治国安邦等至今看来仍然睿智无比的描述。我想其中的做人、处世与学问这些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授业、还要传道,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我们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就让我们追随圣人的足迹,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训导,抱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好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

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今读》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和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实践、反思,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