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图>

文明的韧性作文及赏析(文明的韧性高考满分作文)

文明的韧性作文及赏析(文明的韧性高考满分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5 18:33:12
文明的韧性作文及赏析(文明的韧性高考满分作文)

文明的韧性作文及赏析【一】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春风吹落蒙在梅树枝叶上的尘沙,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今后的江南怕再无往日春色,我的心怎能只把梅花牵挂!

文明的韧性作文及赏析【二】

下午,我走进厨房,忽听见“沙沙沙”的响声,不禁打了个冷颤。心想,家里就我一个人,这是什么声音响呢?便顺着发出声响的地方一看,哟!那不是耗子吗!不算尾巴,光身体就半尺来长,鬼鬼祟祟地探着头,东张张,西望望。

我开始有些慌,拿不定主意,可又一想,有什么好怕的?打呗!我顺手抄起了身旁的笤帚,轻手轻脚地走过去。谁知那小东西很灵,一见我动,便一转身,擦着酱油瓶子,一溜烟的蹿上了窗台。

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何况这还是在家,我怎么能轻饶它!

便扬起笤帚要揍老鼠。老鼠见势不妙,急忙逃到桌案上,踩着饭菜夺路而逃。

这一下可真把我气坏了。心说:耗子啊,耗子!你真是无恶不作,看我怎么收拾你! 只见它狡猾的顺着墙飞快的跑着。 我一赌气, 抡起笤帚砸了过去“砰!”不好,没打着耗子,反而砸碎了酱油瓶子。这回,我可真受不了了,竟然流出眼泪来。但我一思量,怎能当它的手下败将。常言说:狐狸再狡猾也逃不过好猎手。眼瞧着墙角那个搪瓷的痰盂,我有了好主意,把门一关,迅速地把痰盂打开,可巧里边连水都没有。我赶忙拿起笤帚把耗子往痰盂的方向哄。果不出所料,耗子上了圈套,跳进痰盂里。我两步并作一步,“哐啷”一下,盖上了盖,忙往火上搁。不一会儿,只听见“嚓嚓”的响声顺着痰盂边冒出了一股难闻的糊味儿。

当我打开盖儿,只见这只作恶多端的耗子四脚朝天,一动也不动了。我可开心了,因为我除了一害。

【简评】

与其是“逮耗子”,不如说是“烤耗子”。小作者消灭耗子的办法真有点绝!往痰盂里哄, “‘哐啷’一下盖上了盖,忙往火上搁。不一会儿,只听见‘嚓嚓’的响声,顺着痰盂边冒出一股难闻的糊味儿。”不过,这是后话。耗子可不是一下逮住的。这篇文章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作者用穿插的写法写出了逮耗子的过程。作者一方面写怎样逮耗子,比如:开始“顺手抄起身旁的笤帚,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接着“扬起笤帚要揍老鼠”,后来“抡起笤帚砸过去”,最后才是用上了痰盂。另一方面写耗子怎样,比如“蹿上窗台”,“踩着饭菜夺路而逃”,“顺着墙飞快地跑”以及最后的上了圈套。

这两方面穿插写,中间以写自己的心情作过渡。比如: “有什么好怕的?”“我怎么能轻饶它!”“真把我气坏了”、“我可真受不了了,竟然流出眼泪来。”、“狐狸再狡猾也逃不过好猎手。”以及最后写“我可开心了”。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穿插写,不但使内容具体,而且使文章层次清楚,生动有趣。

文明的韧性作文及赏析【三】

此诗首句用“东风吹落战尘沙”隐喻宋室灭亡;次句以“梦想西湖处士家”,借林逋的故事暗写故国之思;第三句一个“恐”字,表达作者内心的担忧,而“江南春意减”则暗叹江南备受摧残;第四句点明作诗的深意与梅无关。全诗以观梅而有感,而引发联想,但全文的主旨都与眼前盛开的梅花无关,这样言此物写彼物的手法,让情感更加深厚而沉重,曲折中见深意。

东风骀荡,摇枝拂叶,吹去了蒙在梅花上面的尘沙,花蕊花瓣,一概显露出清新的面庞。如此雅洁怡人的氛围,本该令游人陶醉,而诗人却偏要将这沙尘,想像为战火中的尘埃,因为,他从眼前的梅花联想到另外一个梅花的世界。那里刚刚经受了战火的摧残,那里曾经是西湖处士的隐居之地,那里曾是他的希望,那里是他醒里梦里都不曾忘却过的宋国京城。此诗作者虽然从未做过宋朝的臣民,但是,出于对异族统治者的不满,汉族人的.宋都对于他始终是富于诱惑力的,这里的一个“梦”字,足以表白他那种朝思暮想的痴情。

想起江南之后,诗人的感情立刻变得细腻,语气也委婉起来。他担心江南的梅花大概不会如此鲜艳,江南的春景必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对于蒙元初入中原的残酷洗劫,诗人耳闻目睹,记忆犹新,他担心那“大乱凡数十余年,数千里间,人民戮几尽”(《武强尉孙君墓铭》)的惨状是否会在江南重现,所以,他在末句中直率地说出,他的《观梅有感》其实并非为梅花着想。他也许曾经憧憬过林逋所处的时代及其环境,同样身为隐士,一个伴梅饲鹤,受到皇帝的褒奖;一个却生活在异族统治者的铁蹄之下,而如今,那样一块圣地也许永久地消失了,他不能不为自己,也为所有的汉人痛心疾首。

此诗短小精悍,音节铿锵,读来朗朗上口。全篇未用任何典故,照样发人深省,意味深长。它之所以具有如此深沉的意蕴,完全得益于象征的手法。不过,象征毕竟太含蓄,太沉闷,难以容纳诗人全部的思想和愤恨,因此诗的结尾处又否定了象征手法。“此心元不为梅花”一句,实打实地透露出作者的真实感慨,犹如阴云郁积很久之后的一声闷雷,虽然沉闷了些,总算给人以希望,为全诗抹上了一道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