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四川方言2000字作文)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四川方言20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2-10-16 15:29:26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四川方言2000字作文)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一】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当然最基础的中国话在不同地域、不同人文风情的洗礼下也呈现出了各具风韵的方言。

方言是一个城市的标识,一个城市的'性格。

最地道的成都话上哪儿去找呢?当然就是河边的露天茶馆了。

在成都,只要有河的地方,就有大大小小的茶馆。

那里是老年人休闲的天堂。

走近它,似乎生活的快车道就会靠边,速度会自然慢下来。

一张张方桌、一把把竹椅、一只只鸟笼……鸟语与人们的交谈声揉在一起,仔细倾听,有一种道不出的静谧。

一个人正拿着电话似乎在邀请朋友,“哎呀!来嘛,说好了得嘛,不要甩我们耗子哈……”旁边的一个老人正左手端着茶盏,右手拿着茶盖,并用嘴将漂浮着的茉莉花瓣吹去,说道:“嗯,这个茶安逸、巴适……”这是成都人对闲适生活的极致追求。

在彩旗招展,人声鼎沸的球馆中能听见成都话,“成都队加油!我们给你扎起!”球队在球迷地鼓励下,越战越勇,这是成都人的拼搏奋进。

在突如其来的“5.12”地震中,一辆辆绿色的熊猫出租车,自发地前往灾区。

在汽车电台中,嘶哑地吼着:“不要做生意了,走!跟我去救人!”网友也呼吁着“汶川雄起!四川雄起!”这是成都人的团结互助。

悠闲舒适、拼搏奋进、团结友爱……这些成都人的性格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成都方言中。

方言是有性格的,它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

当人们的交谈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对话,“哎呀!你这口音是西安人吧!”没错,方言就是一张名片。

浙江话,一种美得如歌似舞,平静而婉转的方言。

还未见西湖的美,就已从方言中感受到了。

重庆话,一种泼辣的方言。

只要仔细聆听,仿佛就能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左手举着啤酒杯,右手拿着筷子,在火锅与碗中“来来往往”的场景。

北京话,十分富有音韵,字正腔圆,远远的飘来一股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方言,城市的个性,城市的活力,而它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成都方言在正规场合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更多时候需要普通话交流。

需要口口相传的成都方言,在一代一代传承中逐渐消失!

方言,城市的标识,城市的灵魂,不要让方言成为我们需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去爱、去传承属于我们的方言,成都话吧!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二】

来到四川的朋友都知道,川剧是四川的文化瑰宝,而其中最为人熟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变脸了,五颜六色的脸谱在表演者的脸上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花样繁多。另外,还有四川各色各样的美食,既品种丰富,又各有特色,足以让人垂涎三尺。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我眼中的四川美食吧!

No1麻婆豆腐

居于榜单之首的名菜“麻婆豆腐”当然不会让大家失望,每日菜馆的点击量达到了上万次,而“专卖店”里则是人满为患,谁让它那么诱人呢:将碎辣椒、豆瓣酱、少许盐、花椒、菜籽油等调味品放入锅中翻炒成臊子,再将鲜嫩白滑的豆腐放入鲜红的臊子中,轻微翻炒,让他们相互交融,红与白的混合使人食欲大增。熄火出锅,随风飘来的香味更勾起大家的向往。

No2锅魁灌 凉 粉

这是一门传统手艺,在四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发源地来自四川省仪陇县的大街小巷。在外打工苦拼的人们回到这里,总要灌一个来尝尝:锅魁的酥脆与滋味极其爽口的 凉 粉一起在嘴中咀嚼,胜似人间美味,没错,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No3三大炮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这是什么名字?其实这也是一种美食,它是成都的特色小吃,自从它上了《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后,关注持续上升,好评天天有。但它的制作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将白花花的糯米放在笼屉里,蒸熟以后,再把它放在专用的容器里捣成糯米团,做成自己想要的球状,然后将其打在斜放着的盛满碎芝麻与糖的箥箕的最上面,让其自上而下滚下来,让它浑身沾满碾碎的芝麻,再在上面浇上黏稠的糖水,然后将其“解决”掉。吃完之后,满嘴的芝麻香味简直让人回味无穷。

No4泡咸菜

这个对大家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几乎家家具备:将洗净的萝卜、豇豆、菜叶等可以腌制的食物,放入盛有各种配料的盐水坛子里,经过长时间的密封发酵后,所有食物已经成熟,咸酸的味道浸入到食物的各部位,形成独特的风味。酸爽的味道会给我们的味蕾带来一种奇妙的感觉。

听完这些介绍,你是否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呢?其实,四川的美食远远不只以上这些。在我眼中,四川不仅美在食物,还美在景、情、人、事等方面,正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给人们不同的美的享受。

我爱我的家乡——四川!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三】

电影《乡村守望的女人》开机仪式于2013年7月15日在河南项城隆重举行。中共河南省项城市委、市人大、市政协的相关领导及该片主创人员、各大媒体单位出息了开机仪式。

影片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影视知名人士及演员:柏青,梁丽、方晓丽、翟小兴。特别是著名相声小品演员侯耀华和巩汉林等表演艺术家的倾力加盟,更为该片增加了几分喜剧的色彩。

据了解,该片根据当地著名作家王子群的同名小说《乡村守望的女人》改编,通过描写一群农村妇女的故事来达到折射大社会背景中的普遍现象。她们是一群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女人,她们是一群饱尝无奈、饱尝心酸的.女人,为了生计和梦想送别丈夫,转回头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要挑起本由男人承担的繁重农活,同时还要承受难以忍受的思念的煎熬,在种种诱惑前割舍,在恪守社会伦理道德中挣扎、徘徊、抉择。

《乡村守望的女人》力图展现给观众一个逼近现实的当代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主人公何秀兰纯真、坚定、凄美的爱情故事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人间那份最纯真的爱。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四】

我在晚上习惯去夜跑,大概9点的样子。我们小区旁有一家电器厂,每到9点,就会有一大群骑着电动车的人拥出来,让冷清的街头一下子热闹起来。

有些人蹲在路口,手中拿着手机,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对那头说着什么,那些一闪而过的、平凡的面孔上都带着幸福和期盼的笑容,大概是在等着妻子或丈夫下班。有些人已经骑着电动车和妻子一同在回家的路上,坐在后座的'人双手搂着前人的腰,搂得紧紧的。

还有人在路口眼巴巴地抽着烟,大概还在等人。

在苏州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工作状态是996,甚至997,拿着微薄的工资,吃着食堂劣质的饭菜,受人排挤,但他们却有着所有百姓一生去追求的东西——幸福。

他们或坐在石墩上,或站在马路边,或躺在电动车上,翘着二郎腿,低着头颅,微闭着眼睛,对着手机说着东北话,河南话,山东话,对着另一头亲切地问着一些无比平常的话,即使浑身透露着疲惫,以至于连腰也直不起来,却努力把声音变得轻松,话变得平淡,让压力不至于散入语言,在这一刻,变得平凡,不再伟大,但十分温暖与可爱。

他们操着一口方言,在城市各个建设的中心聚集,即使一天的活再累,听到话筒那头传来的家乡话,也不由笑起来。即使各地方言各有特色,有些则比较粗犷,有些则比较温婉,但却没有区别,这是每条小船的缆绳,把他们和家系在了一起。虽然微小,但却是一生都无法也不能割断的,否则都会迷失在异乡的人山人海和各种没有亲切感的语言中。

方言不仅让他们有回忆家乡的依凭,还让他们有了支撑下去的动力源。他们的普通话可能不好,但相比与正儿八经的白领,他们的语言让他们的工作有了盼望,有了目标,那是对配偶、子女、父母,一整个家的支持,一年只回一趟家的工人,方言成了他们连接家乡脉的纽带,对那崇山峻岭的大声呼唤,对那潺潺溪流的轻声细语,对那栋房屋的亲切问候,对家人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些,是在发达的城市也不能给予一个游子的。

方言,是一座桥,一个在脑中展开、建立的家乡。正是这朴素的、外人难以听懂的一笔一画,一平一仄,成为了每一个异乡漂泊者的精神支柱。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五】

我先说一说四川美食天下闻名的火锅,四川的火锅虽然很爽很辣,但是他不腻口,吃到嘴里的时候嘴里的口水有一种花啦啦往下流的感觉,如果是我们吃的话,肯定辣的不成样了,而四川人吃起来可是超级爽、好吃、鲜香会有一种吃到人间美味的感觉。

我再来说一说四川有名的菜,肯定一说的大家就想到了鱼香肉丝,我们做的鱼香肉丝肯定不是正宗的,因为他不辣,这是一个关键,还掌握不住火候,这也是一个关键,他们做肯定火候刚刚好,鱼香肉丝本身的香味也可以被提炼出来。我们再来说说我们熟悉的水饺,在四川那边比较有名的叫钟水饺,它在四川吃法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吃水饺时是沾醋,他们浇辣椒油,这可是四川人都爱吃的小吃。我们再来说说陈麻婆豆腐,它是四川汉族传统名菜之一,也是我国八大菜系的名菜之一,还被国家命名为“中华老字号”成立于一八六二年。

在成都,有几条街非常非常有名:春熙路、锦里古街、宽窄巷子……来到成都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就逛了成都的最有名的街道――春熙路。

春熙路是成都最有名的商业步行街,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百货大楼和服饰店,店里的灯光照射着,人们挤挤攘攘的,热闹非凡。很适合女性哦!不过,我是个苦命的人啊,虽然不喜欢,但还得陪妈妈逛街。

逛街可真累呀,转眼间已经快中午12点了,这时的我已经腰酸腿痛,肚子也 “咕噜咕噜”开始抗议了。可是,在那里解决吃饭呢?几个爸爸商量了一下,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一家比较漂亮的大饭店――春熙路龙抄手总店。说干就干,我们18个人直奔目标而去。

刚一进店门,我们的脚步就收住了:天啊,这不免也太壮观点了吧!门外的人们,如潮水一般一波一波涌进店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挤攘攘。我吓了一跳:这饭店生意再好,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吧!今天我算见识啦――百十张桌子旁,坐满了人,让我们看得头晕眼花的。我们干脆直接上到二楼……我哭!我总算总结出来了:这家店的第一大特点:人多;第二大特点:人真多;第三大特点:人真是太多了……

看着看着,忽然看到有一桌的人吃完了,正拿着包准备走人,我目光一闪,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冲了过去,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可是,到了跟前,我欲哭无泪――服务生拦住我们:“对不起!这是别人事先定好了的,你们可以先在在休息室排队等号吧!”

“啊?我晕!难道吃个饭还要这么复杂吗?”

为了吃上传说中美味的成都小吃,我们也只好耐下心来等待那神圣时刻的到来了。过了好长一会,服务生终于来叫我们了,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可轮到我们了!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六】

经过一年多的制作打磨,昨日,反映河南农村题材的电影《乡村守望的女人》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映。

影片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影视演员:李艳秋、柏青、梁丽、许文广等,特别是侯耀华和巩汉林的加盟,为影片增加了几分喜剧色彩。

该片根据周口项城作家王子群的同名小说《乡村守望的女人》改编,由项城市委宣传部、北京李艳秋文化艺术工作室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影片通过描写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村女人的故事来折射大社会背景中的普遍现象,力图展现给观众一个逼近现实的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景。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七】

我,是一个爱吃东西的人,虽然没尝遍世界美食,但是吃过的东西也不算少。我很喜欢吃辣,所以我最爱吃的是香辣俱全、色美味辣的“四川麻辣鹅”,它可是地地道道的四川辣菜,是每个“辣食主义者”的最爱,怕辣的人不要尝。

“四川麻辣鹅”的样子十分美观,大块大块闪着油光的鹅肉上,撒满了辣油,浸没在撒满配料的金褐色的汤汁中,五光十色;绿油油的葱,金灿灿的蒜,金褐色的汤,红如火的辣椒,让人胃口大开,看过之后就有吃的冲动。

如此美观的的“麻辣鹅”是不是很难做呢?不是,其实它的做法很简单。

先把花生放到辣油里泡一会,然后把鹅给切好,要切的薄一点,这样才美观,切好后放到一个大盆子里,把鲜美的汤汁倒进去,拌好,再把洗干净的葱、蒜、红萝卜等切成很小的小块,倒入盆内,再把白芝麻撒上去,最后把香油倒入再拌一下,好看好吃的“麻辣鹅”就做好了。记住,不要加热,不然就不好吃了。

如此好看又好吃的“四川麻辣鹅”怎能不尝一尝呢?当然要。

吃“麻辣鹅”就一个字“辣”,二个字“香辣”,我看到鹅肉“口水直流三千尺”,一口咬一大块,啊!真香,真辣,一开始先吃到香香的芝麻,然后咬到麻辣的鹅肉,外香里辣,外脆里嫰,真好吃,不过不能吃太快,不然会被辣椒呛着。

我的最爱——“四川麻辣鹅”。

四川方言作文500字【八】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1/3以上。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比如:把“kenakai”(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han”,这像广东话。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如把鞋(xie)子叫做“hai”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桂林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比广东人也不逊色。同时也爱好吃狗肉。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所以有好朋友才在吃狗肉一起的说法。

而桂林灵川当时有三位秀才是好友,上京赶考。十年寒窗,倍是艰苦。就相约,考完后一起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三位秀才就进入考场,甲乙两秀才天资聪颖,很快做完了,教了卷,出了考场,等丙秀才。很久还没见到丙出来,两秀才急着吃狗肉心切,就想了个法混进了考场去找。发现丙秀才有道题不会做,正在犯难,两秀才帮朋友心切,同时为了找点去吃狗肉。就写了答案,给了丙秀才。并在后面关照写上了一句: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

丙拿到答案,非常高兴,又非常紧张,人呢又有点苯,一急之下,把后面那句: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当做了答案,一起抄到了试卷上。这下麻烦了,一改卷,三秀才作弊就被发现了。以前对仕子作弊处罚很严厉,功名革去不算,还要在考场门口重枷示众。三人重枷立于考场门口,丙觉得很对不起两位朋友,唉声叹气。甲已两位就安慰他了:没关系的,我们是好朋友嘛,好朋友就应当甘苦与共,你如果还是觉得内疚的话,三天后,除去枷锁,请我们去吃狗肉就好了。

“狗肉”就由此而出,是指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难的兄弟、朋友。而不仅仅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

此外,桂林俚语中的称呼也很有意思。如桂林土话俚语把未成年的小孩称为“把爷”,这也是有来历的。原先清朝时有个官名叫把总,武官。一般人见到官都称之为“把爷”。不知怎么着,后来就有人把小孩称为把爷了,如果不是希望小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是因为小孩子特胡闹,蛮着呢,叫他们“把爷”还真形象。

桂林人往往还称老爸为“老盖”,胖的男人叫“胖盖”,女青年叫“母盖”。多少有些洋泾兵的味道。因为当年抗战时飞虎队驻在桂林——西南飞虎队最大的大本营。飞虎队的成员都是美国人啊,他们与当地人交往,言语半通不通,英语里所谓“GAY”,就是指小男孩。于是当地桂林人就这么传开了,而且把这种半通不通的语言变成当地的土话。

可以说,正是桂林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赋予了桂林方言的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趣味。

桂林的方言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性

桂林方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许多日常词汇也非常精彩。如:

桂林人会用“下米”来比喻人既能吃亏、又肯做事。这是个动名词,具有苦力生涯的人最能这个词的份量。那时做短工的人,经常各人带着自己的米,然后一起下到大锅煮饭,搭伙一起吃,肯“下米”的人必是实在人。

桂林人还把那些干活偷懒的人,叫“耍蛇”。蛇是既有毒且懒惰的动物,除了受到攻击和攫取食物之外,它是一动也不动的。一个人像条蛇已经够毒够懒了,这还不算,还是蛇;蛇还不算,还要耍一番。这个词比普通话中的“磨洋工”要精彩、形象。

那些小人的小动作称为“蛆蛆拱拱”,这个词把小人的`肮脏、阴暗、委琐的各种状态简直形容得淋漓尽致,普通话就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如果一个人遭了不幸或者生活工作不如意,桂林人叫“跌滩”,这也是个动名词,把人生的艰难和危险处境描绘到家了。

“搏底”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放肆为自己捞取好处的行为,这个词明显含有警告的意味——不要突破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桂林口语中的“喊声”一词,有“万一”的意思,但是听起来却更紧急,好像就要发生的险情。(如叫小孩别乱跑,“喊声跌倒了咧”。就是万一摔倒了呢。)

小孩子生日了,桂林人叫“长尾巴”;市场上买肉,称好了后还要添加一小点肉,桂林人叫“戴点帽”,等等。这无不体现了桂林方言的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词汇是桂林人的专有的,如:

“雷堆”——桂林人用得比较多。意指啰嗦、累赘、做事拖拖拉拉,甚至礼性太多等。

“来味道”——泛指特别来劲,与北方话“来劲儿”同意。

“挨嘈”——表示事情办糟了,估计要挨批评或处分。

“醒橄榄”或“醒嘎喇”——来形容某人傻

“丢雄”——赞扬做事精干,精神抖擞,趾高气扬。

“跛裸”——在桂林话的意思就是:很糟糕、很无能;和他意思相近的桂林话还有“差火”;比如,要说小明开车水平很差,我们就说:小明这个人,很跛裸的,开车差火得要。

“嘎嘎”——指熟了的肉,生的不这样叫。

“克料子”----指了;完了。

“麻直”——指一直。如一直往前走。说成麻直麻直往前走。

“密密”——形容很快。如密密的吃。

“醒昂醒昂”——形容人笨头笨脑。

“雾树”(桂林话读音)——指恶心。

“醒龙”——清醒。

“背食”——倒霉。

“压马路”——逛街。

“搞屎棍”——调皮鬼。

可见,桂林方言中许多的词汇真是非常精彩。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桂林方言正在很快地被同化以至消失,特别是近几年的口语变迁大家有目共睹。一些老桂林话,现已面目全非。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桂林方言进行交际。我们不可否认,方言被同化亦或被湮没的大势势不可挡。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将方言一棍子打,永远彻底的抛弃。二是要去其糟粕,保留其有生命力的精华的东西,因为地域方言之于文化还是还是有益的。像相声、小品及一些方言类节目使用方言带来的诙谐幽默的效果是普通话所不及的。而且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烘托,方言所带来的生动、形象以及典型性也是普通话所不能达到的。我们试想,要是老舍的《茶馆》失去了浓重的京味还会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