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介绍一个民族作文二年级)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介绍一个民族作文二年级)

更新时间:2022-06-16 02:33:36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介绍一个民族作文二年级)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一】

蜗牛是一种爬行动物。它长着两根触须,好像两根盲人的探路棒。背上还背着一个像房子一样的大大的外壳。蜗牛的身体是土黄色的,亮晶晶的,非常粘手,它平时很喜欢呆在自己背着的“房子”里。

蜗牛喜欢潮湿的地方,而且还喜欢吃菜叶。我曾经养过几只小蜗牛,如果你早上给它一片菜叶,晚上你就会发现菜叶已经被蜗牛咬得到处都大洞小洞的了。蜗牛爬得非常慢,你把它放在一个很矮的瓶子里,好长时间它才能爬到瓶顶。

蜗牛虽然爬得很慢,但它能坚持,所以总能到达它的目的地。我喜欢平凡的小蜗牛!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二】

早上,妈妈在医院的水杉树上捉了十二只蜗牛。大大小小的蜗牛装满了鱼缸,为了不让它们逃跑,我用塑料袋蒙住缸口;为了不让它们缺氧,我在塑料袋上打了几个小洞。

这些蜗牛可真可爱呀!大的有鹌鹑蛋大,小的只有绿豆大。它们都有小小的头,头上有两对触角,长触角上有一对小眼睛,背上有个螺旋形的壳,用手摸起来很硬,这可是它的房子。它们的肚子上有柔软的腹足,可用来爬行,还可附在墙壁或树杆上。

蜗牛吃什么?我放了一些菜叶在鱼缸里,过了几个小时,我发现菜叶被咬了许多窟窿,原来它们喜欢吃菜叶。

我爱蜗牛,它们是我的好朋友。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三】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人口众多,分布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赶年场,樱桃会,赶秋场。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被纪念的民族人物,既有反抗封建邪恶势力的民族英雄和勤劳勇敢的祖先,也有抗击外来侵略者和保卫边疆的英勇战士。这些反映苗族历史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都一直鼓舞着苗族以及苗族地区的各族人民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各民族积极向上。

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酸肉、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这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盛大节日,生动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男子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的衣服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 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 金饰、银饰、铜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此外,在三月三传统歌舞节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别有一番乐趣。

在饮食居住方面,苗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因而喜欢居住干栏建筑,但也有瓦房,草房,薄石板房,平房和吊脚楼。而且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热情好客的苗族人民为我们众多华夏儿女作了榜样,同样也在世界上留下了美名。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四】

一天下午,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

小猫在家里的阳台上看见了小青蛙、小乌龟、小鸭和公鸡在雨里走,没有带雨伞身上都淋湿了,小猫大声喊都:“你们等一等,到我家来躲躲雨吧!”动物们说:“那你可以把雨伞借给我们吗?”小猫说:“你等于等,我去帮你们找雨伞。”

过了一会小猫从屋里只找到一把雨伞走出来对它们说:“只有一把雨伞该借给谁好呢?”小猫思考了一下说:“小青蛙、小乌龟和小鸭你们都生活在水里不怕水的,只有公鸡生活在干燥的.地方它怕水,所以把雨伞借给公鸡好吗?它们都觉得小猫说的很有道理,最后大家都依了小猫的安排!说完小猫把雨伞借给了公鸡。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五】

有一天,小兔子在森林里玩,它想去采花。

突然,天空下起了雨来了,小兔没有带伞心里非常着急,它跑啊跑。咦!它看到了前面树下有好几朵大磨菇,于是灵机一动,就把磨菇采下来当雨伞了。

小兔开心的跑呀跑,跑到家,妈妈看见了小兔身上没有湿,感觉很奇怪。小兔高兴的把大磨菇给了妈妈看,妈妈说: 哦!原来是这样的。 俩个人开心的笑了。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六】

有一天,铅笔对橡皮说:“咱们这里所我功劳最大”。橡皮听了很不高兴的说;“不对,我的功劳最大,你写错字还是我帮你擦掉了。”它们为了这件事吵了起来。

尺子怎么说它们都不听,最后尺子说;“你们来比赛看谁的功劳最大。”它们都说好,:“那我们比什么?”你们各自写一篇文章吧!可是最后谁也没有完成。尺子说:“你们谁的功劳最大呀?”铅笔和橡皮不好思的说:“我们的功劳都不是最大的。”尺子说:“我们是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以后我们应该互相帮助。”

你们说是不是?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七】

鲨鱼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安鲨比较安全;一类是半安鲨,它很少吃人;一类是杂食鲨,什么多吃。

鲨鱼那么强大,那它们吃什么呢?安鲨是吃动物,不吃人;半安鲨是吃动物很少吃人;杂食鲨什么多吃。一类是被称为鲨中之虎的虎鲨,常常是一百只吃一头九吨重的.鲸鱼,三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每只鲨鱼多有自己的特点,虎鲨的特点是,被称为海洋垃圾箱;大白鲨的特点是,非常温和。

鲨鱼每天多要休息,大白鲨的休息是,倒过来休息;虎鲨休息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白鳍鲨休息是,浮在水面上休息。

鲨鱼的寿命很长,可以活四十年到一百年,鲨鱼是水中的暗藏手了。

二年级作文少数民族【八】

我国有不少兄弟民族,过去由于对许多自然现象不理解,而产生对自然力的崇拜。因此,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不仅婚丧嫁娶、喜庆节日要举行歌舞活动,就是宗教迷信活动中也离不开音乐歌舞。对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表演的音乐舞蹈,应作具体的调查分析,不分青红皂白将其打入冷宫,未免过于粗暴。

曾在宗教活动中演奏的音乐,直接宣传教规教义的部分属于封建糟粕是无疑的;低有的则是地道的民间音乐。如纳西族地区流行的“洞经音乐”,其中《到春来》、《到夏来》、《小白梅》等乐曲,来自江南丝竹,音乐是优:美健康的,建国以后,已用于民间风俗节日演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听。如果把上述用于道教活动的“洞经音乐”列为宗教音乐而视为糟粕,就会丧失很大一笔音乐财富。

据调查,彝族的"比莫”、布依族的“摩公”,羌族的“端公”,哈尼族、拉祜族的“莫巴”、“尼帕”,基诺族的“莫培”等,既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又是民间歌手,他们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是民族中较有知识的人,甚至可称之为高级知识份子,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研究某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很用得着他们。对这些身兼两职(巫师和歌手)的特殊人物,我们必须给予重视。他们掌握保存的民族民间音乐,应及时抢救,决不能因他们曾经从事宗教迷信活动,便把他们唱的传统民歌视为毒草。笔者在哈尼族爱民人中采风时,曾遇到几个这样的“尼帕”,能唱上百首民歌,是寨子里首屈一指的歌手。她们唱的宗教歌,音调与哈尼民歌有密切关系,曲调优美动听,有的运用民歌曲调填词,有些歌词具有浪漫色彩。对这种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复杂现象,要作深入的调査,通过分析鉴别,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决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另外,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宗教活动中,也出现一些怪现象。比如,近几年在贵州西北部一些苗族地区,基督教活动十分频繁,青年男女都成了善男善女,在夜间活动时大唱“灵歌”之类的宗教歌,信教者不许看电影,女人不许穿花衣裳,不准唱民歌,原来盛行的芦笙、口弦、竹笛等民族乐器已荡然无存。这种只有信教唱灵歌的自由,不准人们唱民歌、演奏民族乐器的怪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但应当引起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这种宗教活动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扼,我们岂能等闲视之?

如何提高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学术研究的水平?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題。为了找到较灌意的答案,最好还是对这一领域往—昔的成败得失作一番回顾,然后再展望它的将来,方可做到有的放矢。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这一领域内作了不少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初步确立了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作为一门理论学科的范围、对象及地位。如果要对这一段历史分期的话,那么,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是这一领域的开创期,七十年代末至今是它的纵深发展期。两个时期之间是由“文革”造成的长达十年的破坏性“断裂”。

无庸讳言,在做出成绩的同时,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某些失误。认识它们,并从中求得反省*也许比谈成绩更有意义。

首先,我认为我们在一开始就缺少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分轻重缓急的收集、整理规划。就蕴藏量而言,我们的对象是一个“富矿”,这是不同历史时期沉淀下来的音乐遗存。但由于我们在“开采”时没有总体设想,你今天在这儿收集一点,他明天在那儿收集一点,有时一哄而上,有时又搁置不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某些地区因人力较强而比较重视,另一些地区则可加之参加人员的素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收集到的资料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有些品种被“轮番”采集,

有些则无人问津,一方面是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然泯灭,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其次是思想的干扰。民间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是一种既丰富又复杂的综合体。它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然而,由于思想的影响,在我们还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它们的本质之前,。就主观地划定许多框框条条。结果要么将某些品类(如宗教音乐、祭祀音乐以至风俗音乐)变相否定}要么把一些仅有外在的社会学内容、艺术水平并不太髙的作品(如所谓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视若珍宝,而对某些真实池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作品横加挑剔,或者添上一些时兴的唱词,以“强化”它的政治性。结果是,面目全非,真假难辨。总之,在这种有害思潮的干扰之下,很难保证收集、整理中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在体裁、品种的构成型态的描写研究和某一大类的综合性概述的描写研究方面,可以说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但运用纵向的“历史研究法",则比前者为少,成果也不显著。至于其他学科和国外同类学科广泛采用的“比较研究法”,在第一时期中亦鲜有所见。这显然是我们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认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质和内在规律的原因之一。

第四、选題方面,我们多局限在民族民闻音乐的自然分类的闔圈内。从更广阔的科学领域,例如从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的角度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规律的选题却非常之少。这种单一的,不注重跨学科、不注意边缘学科的选題倾向,正是研究水平不能较快提高的另一个原因。

进入第二个时期后,我们的民族民间奢究。有些文章是好的,但也有些文章研究目的不明确,常以语言系统和地理环境作为划分标准,而音乐上的色彩据反倒没有说清,最后也不能看出这种民歌色彩划分与音乐上的必然联系何在。当然,一种学术问题的研究要达到高级而完美的程度是要有个过程的。

总之,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研究任重而道远。已经取得的成绩必须肯定,因为就研究水平而言,美国的一位音乐学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这些著作和论文,在水平上与世界上任何音乐学的研究都比得上”。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满足,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实际所要求的相距甚远。方法问题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这支理论队伍的素质,特别是音乐基础理论的基本功,以及有关学科理论的广泛素养,再加上采用国内外多种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才能取得更新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