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南昌研学旅行作文(研学旅行自然博物馆作文)

南昌研学旅行作文(研学旅行自然博物馆作文)

更新时间:2023-05-14 06:49:58
南昌研学旅行作文(研学旅行自然博物馆作文)

南昌研学旅行作文【一】

上周,教师发了一本“旅游手册”,不用说,肯定是要旅游了,班级立即热闹了起来,大家都互相猜测这次要到哪里去,可一听教师说下周五才去,班级里顿时安静了,我的心也凉了半截。没办法,等呗!

等待的日子真是煎熬啊,最终到了旅游的日子了,大家兴匆匆地上了大巴,谁明白目的地离学校很远,坐了一小时左右的车才到达第一站——丹顶鹤湿地生态保护区。

一下车,一座很异常的建筑物就闯入我的视野,远远看去,那座建筑物就像一只丹顶鹤,正昂首看着天空,仿佛正要展翅高飞,真是太有创意了!

我们在那只“鹤”状展馆前排好队,便跟着教师先参观了展览馆,展览馆展示的都是关于鹤的知识,令我大开眼界。

从展馆出来后,我们步行来到徐秀娟故居。在去的路上,导游就陆陆续续地跟我们讲了护鹤烈士徐秀娟的感人故事。参观完故居还在广场举行了祭奠仪式,随后给徐秀娟墓敬献纸花。

接下来就要去看放飞丹顶鹤了,可这时的我们早已经筋疲力尽,感觉腿脚已经不是自我的了,肚子也在唱“空城计”。最终到了放飞丹顶鹤的'广场,也是我们吃饭的地方。我们打开自带的饭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就看到丹顶鹤放飞的场景。只见一只只丹顶鹤展开翅膀飞向天空,那阵势就好像刚下课的我们一齐冲出教室一样,十分地壮观。

吃完午饭,我们就去了下一站——黄尖牡丹花园。

在牡丹园跟着导游一路向前走着,一个个卡通人物陆续进入我的眼帘:光头强、白雪公主、孙悟空……

一会儿,前面的同学突然大叫一声朝右边小路跑去,我赶紧走到前面,往右一看,原先是一个小型游乐园!里面很多娱乐设施,玩了好久,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喂孔雀,当时看它在笼子里吃旁边的草,我们也喂它吃了好多草才走开。走了一圈回到门口,结束本次的旅行。

短暂的一天不仅仅让我收获了欢乐,更让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真是一次难忘的研学旅行!

南昌研学旅行作文【二】

南昌的夏天真热啊!我们每天都呆在空调房间里不敢出去,真是郁闷。有天傍晚,舅舅突然对我说,如果我能在7点钟前完成地理作业,他就带我去秋水广场看音乐喷泉。我一听高兴极了,赶在7点前做完了作业。

秋水广场离舅舅家有点远,我们打了个的士过去。

今晚喷泉的第一曲音乐是《走向新时代》。泉水像一群刚刚出浴的仙女,随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那可真是壮观啊!到了歌声的最高潮,只见一个高高的水柱直扑云霄,就像孙悟空变长的金箍棒一样。水柱保持了数十秒才猛地跌下,溅起的`水花竟有数米高。我们朝喷泉拍了很多照片,然后骑一辆可以坐4个人的单车在附近溜达。后来,我们发现一个可以看喷泉的好位置,只是会打湿衣服——泉水像淘气的小孩,时不时地跳到我们身上来。很多游客的衣服都被打湿了,可是没有一个人退却,似乎都在享受泉水带来的清凉。在《青藏高原》那一曲时,泉水随着激昂的音乐蹦到了最高点,大概有三十层楼那么高。水柱上投映着彩色的灯光,仿佛一排排巨大的荧光棒,非常壮观。

看完音乐喷泉,我们骑车去了秋水广场南边。那里有一个“赣文化长廊”。舅舅问我:“赣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我立即回答:“赣是江西的意思,前几天在地理书上学过。”这条沿江长廊长3000米,以雕塑、浮雕、石刻、壁画、小巧园林与建筑为主,将数千年丰富多彩的赣文化呈现在人们眼前。长廊上有许多历代江西名人的塑像与文字介绍,最著名的是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黄庭坚,儒家理学先贤朱熹、陆九渊。舅舅告诉我这些人都是古代的文化名人,朱熹、陆九渊还到我们湖南讲过学。在赣文化长廊里,还可看到有关江西古代诗书文化、学院文化、宗教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的故事和传说,如“鉴真东渡”、 “滕阁妙文”等。此外,一组组真人大小、惟妙惟肖的铜雕,再现了那过去岁月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手艺人和生活场景:挑担剃头师傅正在给理完发的人掏耳屎;打箍匠正在为木盆紧铁箍;一群孩子围着一个老人用鸡毛、牙膏皮等换糖吃;在井边提水的老伯和用搓衣板洗衣服的少妇;一群正在打陀螺、踢毽子、滚铁环的孩子……

我觉得这次游玩很愉快,而且收获真不少。

南昌研学旅行作文【三】

素有“文都”之称的桐城,自古留下了许多的人文古迹,虽没有长城那样的雄伟壮观,也没有西湖那样的美丽清秀,但却有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百年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而这次旅行,也一定别有一番收获。

心怀期盼,今天下午终于要出行了,妈妈答应和我一起去游玩,也顺便帮助老师照看一下同学们。下午来到教室,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毕竟书包里不是沉重的书本,而是各种零食、饮料。一点半,我们一行人准时出发。这一支五十二人的队伍,一路前行,很快来到第一站——六尺巷。

这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这条小巷全长仅有百来米,宽度只有六尺宽。可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却包涵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谐、宽容、礼让,它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的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桐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完美处理相邻纠纷的典范。

随后我们来到了文庙,即现在的'桐城博物馆。进入文庙,正中通道便是状元桥和下面状元池,在科举时代桐城的状元回乡必在此举行跨桥仪式,想那跨桥者是何等的荣耀。再往里,最令人称赞的当然是大成殿了,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体型庞大,神行兼备,栩栩如生,是桐城丰富文化内涵的代表,我们都虔诚地向孔子像叩拜。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仿古城门——“东作门”。穿过“东作门”来到了桐城的古桥“紫来桥”,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是桐城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桥面上有很多车轮扎过的痕迹,可见古代从桥上经过的人和马车之多。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表达了桐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民创造的智慧。

过了桥我们又来到东大街,这里仍保留着明显的中国古街道特色,路面全是麻条石铺就,每块条石长约三尺、宽约八寸、厚约五寸。这条街昔日为桐城繁荣的商业街之一,两旁商铺林立,现如今却宁静得无人问津,只有老人倚门而坐。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最后一站“投子山”了。来到山脚时,原本精力充沛的同学们大多都疲惫不堪了,望着眼前的山峰,个个叫苦不迭。我和章明同学互相鼓励,一起率先爬上了山顶,来到了“投子晓钟”旁。

站在山上俯视山下,果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豪与得意之感,有同学敲响晓钟,浑厚的钟声回荡在群山之间,悠扬而久远。最后我们又来到了投子寺的“大雄宝殿”,相传三国时东吴军师鲁肃战曹兵败,败逃途中将其子投于山中一洞穴,后被一老增所救。此后山名、寺名都更为“投子”二字。

回到家,回想起这次研学旅行真是收获颇丰。既领略了桐城春天的美景,又加深了对桐城文化的认识。

不管今后身在何处,我都不会忘记家乡“文都”桐城,我要多了解桐城文化,自豪地当一位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