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感受基层民主作文(深入街道社区的心得体会100字)

感受基层民主作文(深入街道社区的心得体会100字)

更新时间:2024-06-15 06:18:56
感受基层民主作文(深入街道社区的心得体会100字)

感受基层民主作文【一】

《民主的细节》一书我看完了,让我对美国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认识。我们总觉得美国好,人人都是对他赞美。也是,他民主,法制,杜绝种族歧视,对所有的人都是欢迎和包容的态度,所以外来的人来到美国感觉非常好。而这本书虽说是中国人写的,但作者是学习和研究政治的(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弗大学研究七年,她从很多的身边小事引申开来,说说美国人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行动。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优秀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依然还是高大上。但我也看到了美国的一团乱麻,互相掣肘。美国所以比世界上大多的老牌国家先进,如英国、中国等,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年轻’,一个才200多年的国家,年轻就意味着接受新鲜事物比我们强,科学性、包容性比我们强,又充满了实干精神。而且,因为年轻,纠错能力也比我们这些历史悠久的国家强太多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难改正了,如“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工作、生活中奉行中庸之道,好面子而不是讲科学,等等。

当然,美国的开国宗旨,开国的.先贤们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立国基础,所谓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包括后来许许多多的大师级总统,如林肯、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等,这都是美国人民的幸事。但是,从书中我也看到了他们政策的相互掣肘,感觉也会慢慢的僵化,如同我们这些有长久历史的国家走过的路一样,只是看时间长短而已。

纯粹是一点个人看法,也许以后还看多点书,观念也会改变的。看书吧,书真是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感受基层民主作文【二】

农历腊月二十八,我收拾好行囊,怀着兴奋的心情,第一次乘坐高铁回家过年。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唐县历史悠久,为古唐侯尧之封地,其名肇于上古,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著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就坐落在县城北2公里处的钟鸣山下。这里的人们,都以生活在唐尧故里,身为唐尧儿女而自豪。

2005年8月,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北京开始了长达7年的生涯。离开之前的那些年,家乡一直是老样子,绝大部分楼宇不会超过8层,道路狭窄,尘土风扬,人们渴望物质精神更加富足的生活,可因为种种原因,还是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这些年,尤其是我在外求学的这些年,家乡可以说是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先说说城镇面貌的变化。今年回家,我特地围绕整个县城中心走了走,令我吃惊的是,居民小区的建设速度可谓是如雨后春笋一般。“中央公馆”、“中山新城”、“方舟小区”、“孟唐花园”、“北城枫景”,这些在三四年前可能只会在城市里听到的小区名字,如今,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内,几乎随处可见。更让我想不到的是,以前的居民楼多以4—8层为主,而今年,我第一次看到了高达27层的居民楼,恍惚之间,我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北京,可是,当我得知楼房的均价在2300元/平方米时,我又一下子从梦幻般的北京回到了现实。从北京到唐县短短3个小时的车程,房价居然会相差10到20倍。在我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小村庄,虽然没有被开发商改造成居民小区,但村民们也都自己盖上了2—3层的小楼房,有的家庭还在楼顶开辟了自家的小菜园、小花园,生活得悠哉乐哉。

再说说人的变化。毋庸置疑,城镇面貌巨变的背后,其实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那些年,走在县城的街道上,看到的多是自行车、三轮车和拖拉机。而这些年,汽车一下子多了起来,且不乏各种名车。有钱人开上了奥迪、宝马、奔驰,中等收入的家庭则开上了大众、比亚迪等。物质生活丰富之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现在,县城里的家庭几乎每家都安装了电脑,通过上网,与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同步感受着这个时代的节奏。县里新建了电影院,诸如《人再囧途之泰囧》这样的电影也成了人们争相谈论的对象。到了晚上,政府广场上灯火辉煌,音乐声四起,来自周围小区的人们竞相到这里唱歌、跳舞,好不热闹。以前过年回家,同学聚会吃完饭后没去处,而这几年,大家聚完后都一窝蜂地涌向县城东边的KTV,尽情地唱上好几个小时。

那些年,我只能穿姐姐小姨们穿剩下来的衣服,只有在过新年的时候才能穿上一次妈妈买的新衣;那些年,一家人春夏秋冬只可以吃时令菜,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吃上一次鸡鸭鱼肉;那些年,我和家人一起住在带有院落的平房里,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偷翻过院墙偷走了院子里的3辆自行车;那些年,我随父母去一趟姥姥家要骑自行车1个多小时。而这些年,只要喜欢,我和家人可以每月都为自己填上一件新衣服,而不必等到过年;这些年,我们一家人可以一年四季都吃到各种各样新鲜的瓜果蔬菜,不必再担心会营养不良;这些年,我们全家搬进了新建的小区,有了车库和摄像头,不用再担心车子被偷;这些年,县城里有了公交车,去姥姥家最多只需要30分钟。

那些年,这些年,这种种巨变,正是我们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缩影。只有国家的稳定向前发展,才有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当然,这些变化目前也仅限于县城最中心,县城周围的多数乡镇,变化依然不是很大,有钱人在县城买上了房子,而经济情况一般的人,依然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变,孕育着新型城镇化向前发展的希望。

感受基层民主作文【三】

015年乡镇走基层征文

今天,市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39人,在局党组书记的带领下,到xx县xx镇xx村走村入户,与xx村77户(287名困难户、五保户、低保户、烈军属和残疾对象等特殊群体,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制作了《保山市民政局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民情联系卡”》 154份。全体干部职工个人出资,对xx村77户特殊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送去了月饼、食用油等礼品,表达了市局每位干部职工对xx村困难群众的深情厚意。

来到xx村渔塘村时,已是中午12点钟,天气闷热,没有一丝风。在xx村黄副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xx(56岁家,全家6口人,其父母健在,妻子平时在家照顾老人和家庭,女儿留在家中,生有一个小女孩,在读中学。全家人居住在400多平米的院落,倒也显得宽敞。他的父亲83岁(1931年出生,母亲81岁(1932年出生,两位老人均享受高龄补贴和新农保待遇,由于其父亲属于三级伤残,当地民政部门早已为其办理了低保手续。两位老人行动迟缓,眼睛有点不好使,听力也下降了很多,每天力所能及在家做事;看得出来,他的妻子是一位善良贤惠、勤劳能干的农村家庭主妇,她动作熟练的倒茶让座,还拿了几样小吃,很热情的`招待大家。全家人没有技术,靠种庄稼过日子。当问及他父母的养老事宜时,xx不暇思索地说:“现在老人年事已高,我和妻子都会很耐心地照料,父亲虽然到了高龄,但仍然闲不住,打猪草、扫地、喂鸡等能干的都干,听说你们要来家里,看,今天的地都是他扫的。”我想,一个83岁的老人,每天还能做这么多事情,无怨无悔,不急不噪,精神尚好,老人可敬。来到老人面前,发给他香烟,他比较热情地接着,由于与老人交流不便,我只好借助手势表达对老人的问候,老人会意的点点头。xx的母亲说:“家里虽说不富裕,但地里产的粮食每年都够吃,除了买油和盐巴,每年粮食换的钱还是基本够用。”

他家里虽然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暂时没有更多的经济负担。但是经济隐患比较大,毕竟双亲年事已高,吃药看病是难免的,老人一旦病倒,无法承担过重的医药负担,这是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与xx告别之后,走在不太平坦的山路上,我想,一定抽时间多到农村、多下基层,多掌握第一手材料。

从xx家出来,已经是14时20分钟,下一个是xx家。

几点:一是农村,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只要经济跟得上,居家养老仍是当代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二是农村缺乏技术,致富门路不多,渠道很少,经济发展相当滞后,加之交通不便,发展经济需要政府大力引导;三是高龄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有人照料和侍奉;四是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我们也含辛茹苦将孩子拉扯大。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但现在,在父母进入老年时,我们却是父母的大人,敬老要细心,爱老要耐心,养老要爱心,养老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五是农村家庭,虽然经济比较困难,但幸福指数并不算低,有的家庭“用粮食换的钱,除了买盐和油”,似乎钱并没有更多的用处,选择少,痛苦也少;六是局里制定xx村发展“15559”行动计划(即:到2016年,xx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并明确了产业支撑;结合村庄规划,建设5个村民和党员活动室,目前已建成两个;架设5条人畜饮水管道;修建硬化5条村庄道路;结合绿化荒山行动,以种植澳洲坚果为主,绿化荒山9000亩。我把它叫做“1万5室、5管5 路,9千亩山”,很具体很管用,对农村发展,具有提升和跨越的作用。

感受基层民主作文【四】

春节回老家前,父亲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地一定让我把照相机带上。我很纳闷父亲的这一要求,因为他平时不爱照相,但惧于父亲的一贯严厉和沉默寡言,我又不敢问他,只能照办。

腊月二十八上午,我回到位于鲁西南的家中,父亲立刻给我升起了一个火盆取暖,母亲高兴地在厨房里忙上忙下准备午饭。过了一会儿,父亲说:“让你娘先做着饭,你跟我出去转转,带上照相机。”

“中。我给你照几张。”我一边拿相机一边说。

“不是给我照,你照照咱庄吧”。父亲点燃了手里的香烟低头猛吸一口,说:“乡里盖了‘新农村’(指建楼房,过了年咱庄搬完就要拆了,你多照几张,我好留个‘念想’。”

原来,城镇化的东风吹到了我的家乡,地方政府将我们附近的6个自然村5000多人合并成一个社区,集中一处盖起了8户一排的二层小楼。农民搬入新楼后,这些村的老宅基地全部平掉统一复垦,听说可以节约出2000多亩的土地。

按说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好不容易赶上了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政府将我们的瓦房变成楼房,他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住楼”要以拆掉整个村庄为代价时,父亲心里却多了一种莫名的伤感和失落,甚至是不舍。

在爷爷生前留下的老院前,在村里早已坍塌的戏台前,在“文革”年间刷在墙上的标语前……父亲让我为他留下一张张影像,我知道在那里一定有他最难忘的回忆。村子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乎都与生活在那里的父亲息息相通,而今这些东西即将不在了,情感就像被狠狠地闪了一下,没着没落的。

在街心空场上,我们遇见了几位晒太阳的老人,嘘寒问暖后,话题自然转到了“新农村”。八十多岁的二爷爷握着我的手忽然掉起了眼泪,哭着说:“小啊,你说建新农村咱庄要是扒(拆的意思了,那不是连祖坟也得刨,等二爷爷老了(去世的意思,还有地方埋吗?以后咱庄上的后代还知道他们是哪里的人吗?”

面对老泪纵横的二爷爷,我只能劝他“大过年的不想这些”、“您老能活到一百岁”,但忧伤的气氛却弥漫开来,不经意间袭上了每个人的心头。坐在一旁的堂大爷说:“咱也不是不想住那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新楼房,可就怕住不起啊!”他嘴角咧了咧,似是一丝苦笑,“听说住楼房得交不少物业费、煤气费,连喝口凉水都得花钱(指自来水费,咱又没工作,地里那点收入也就够填饱肚皮的。再说咱那锄镰锨镢、犁铧耢耙往哪里放?干草秸柴火棒往哪里堆?楼上能养猪狗牛羊吗?……咱庄稼人就是土命,就像庄稼棵儿,根得扎在土里,吊在楼上,和土隔开了,还能过好吗?”

“是啊。要是搬到那边去,以后下地也不方便了,光走路就多了六七里。(地不在家门口,地里长个草、庄稼生个虫也不能立时知道。”老庄稼把式兆泉大爷也忧心忡忡地说。

回来的路上,村里一个个的大红“拆”字又尖利地扎进眼窝,疼得我受不了。我扭过头,不看它们,我厌恶它们,是它们宣判了这个村庄的刑,是它们夺走了人们年节的欢乐。可这些“拆”字却老在我眼前晃悠,飘飘忽忽,铺天盖地。快到家门口时,父亲望着厨房里升起的炊烟,若有所思地说:“要是烟囱不冒烟了,那还是农村吗?”

中国人常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拆掉一个村子,就是拆掉一处乡思,就是拆掉一群人心中的根。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是大势所趋,谁想阻挡都是徒劳甚至愚蠢的,这个道理我懂。可从小养育我们的农村家园即将消失时,父亲那抑于心底的乡愁又叫我无比痛惜。我无力挽回什么,更谈不上拯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手里的相机尽量为父亲也是为我多留下一些影像的“念想”。但是相机里一幅幅行将湮灭的故乡场景似乎一直在纠缠着我,过年的兴味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