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到达并非终点的作文素材(起点亦是终点作文的素材)

到达并非终点的作文素材(起点亦是终点作文的素材)

更新时间:2024-06-12 01:59:49
到达并非终点的作文素材(起点亦是终点作文的素材)

到达并非终点的作文素材【一】

幼时的我,虽有些不懂事,但家乡的一切总让我感到记忆犹新,家乡的山,家乡的河,家乡的人永远沉淀在我的记忆里。

十岁那年,我在家乡陪奶奶住了一个多月,虽说我年纪尚小,但这却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乡间的生活,感受到乡间的淳朴、自然。那是在夏天的时候,也正是家乡最美的时候,山上的树林郁郁葱葱,在泥土的气息里浸泡着,一条平静的小河依偎在山脚,河边总有着几个朴实的老妇,捧着待洗的衣服,缓缓地弯下身子,用木盆舀一盆河水,将衣服一遍又一遍的浸泡着,也许这便是最惬意的乡间图画了。

中午时分,是太阳最热的时候,在家里也总能听到河边不断传来的嬉戏声,我也总会匆匆吃过午饭,跑到河边,一头扎进河里,任由清凉的流水,洗去一身的暑意,这就是我在家乡最好的消遣了。奶奶家的房子靠近河边,只要我下水玩耍,她总是搬出一张小板凳,坐在房子的前坪上,远远地看着我,虽说她文化不高,不懂得表达自己,也不擅于和我交流,但每次只要我从河边探出脑袋,看到她专注于我的眼神,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最近一次回到家乡,是去年春节,与我幼时相比,虽说家乡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奶奶见到我的欣喜和乡间的朴实却是从未发生改变,增加的,只是她脸上岁月的划痕。而我,人已长大,再不同十岁的那个小孩,由于种种原因,我已不愿在乡间久留,更不可能还和六年前那样下河嬉戏,每次回到家乡,只是停留几小时便匆匆离去,从回程的'车窗里看着奶奶送行的背影,留下挂念,又返回到喧闹的城市和紧张的生活。

家乡的山,家乡的河,家乡的人、家乡的童年,虽说比不上城里的热闹繁华,但那份朴实、那份真挚永远都将永远谱进我生命的回忆。我已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回家乡看看,但那里永远埋藏埋着我一份深深的挂念,我的心,早已到达那里。

家乡的一切,都有还好吗?

到达并非终点的作文素材【二】

早晨,这位勤快美丽的姑娘终于到来了,催醒了正在沉睡的天地万物,也催醒了梦中的人们,随后,她用美妙的画笔开始为人间各个角落描绘绚丽多姿的图画。

我起了个大早,因为我要和妈妈一起去逛菜市场。早晨为菜市场描绘出了一派繁华喧闹的景象。起早的卖主们早已摆好了小货摊,绿油油的青菜;新鲜的大鸡蛋;红彤彤的西红柿;还有水槽里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鱼儿真是琳琅满目,好不叫人喜欢。人们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有的打招呼,有的则这里瞧瞧,那里看看,选购着自己需要的东西。真是好不热闹!卖主的吆喝声,自行车的车铃声,人们的谈话声,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构成了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

我和妈妈一起穿梭在人来人往的热闹的市场,“哎,大姐,来看看我的青菜哟!今天早上摘的,新鲜着呢看我这瓜,我这瓜又大又好,买回去褒汤准好吃各种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和妈妈开心地选购着物品。

不一会儿,妈妈提着的菜蓝都“撑破了肚皮”,看来,今天中午我有口福啦!

到达并非终点的作文素材【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许,在许多人眼中,日落是不祥的,它代表着焕发的青春已逝去,是体衰力竭的写照,可在我眼中日出固然雄伟,可日落一点也不亚于日出的壮观。

日落多美呀!

无云的天,是圣洁的。当日落的余辉已渐渐随着太阳西落而隐匿时,回头放望无际的天空,那片神秘的天空上有一圈蓝灰色的暗弧和一个亮弧。在暗弧与亮弧的逐渐升起下,有迷人的紫光出现,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只有认真地观日落时,才会发现紫光的曼妙。

日落多美呀!

彩云绚烂的晴天,是可爱的,热情的!

而到日落,天空绝景更是妙不可言。五彩斑斓的火烧云将天空已染的壮伟至极。灿烂天空上那彩色的晚霞已是热情焕发之时,在此观日落,真是人生的美丽镜头。在此情此景下如痴如迷的观看日落,我的人不仅醉了,心里更是深深地陶醉之中。

太阳公公已向西方地平线下静静的落下,像是已经结束一天的课程,而这时的天,不像先前般轰轰烈烈,而宛如一位清怡的少女,使人流连忘返。

日落多美呀!

日落很美,很迷人。色彩是世界上所有的颜色开的颜料展会,变化多端的云彩更是热情豪放。使我们不仅观而叹之,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叹大自然的绮丽亮彩。

日落多美呀!

到达并非终点的作文素材【四】

起点,在现在大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名词,起点的高度,似乎决定着终点的远近,家长们总是说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他们看来,输掉了起点那一战就是输掉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战,诚然,起点是重要的,但同时又是不重要的。《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在我们刚出世的起点上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这个战场上没有谁输谁赢,有的只是同样的纯洁善。所以,起点不重要,至少在这里。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且幼稚,不仅是同学们捉弄的对象,而且连老师也十分反感他,曾经“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强烈要求他改修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每当他朗诵自己的作品时,那滑稽模样,总让同学们捧腹大笑,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致使课无法继续,有一次历史考试。艾金森考了35分,历史老师这样说:“他没有半点儿历史感,哦,不,是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他是个智障,十分要厌恶他,而且从不和他说话。敢问,这样一个艾金森他的起点高嘛?很低,又或者可以说没有。后来,走上社会的艾金森更是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的举止而找不到工作。但他从没有气馁,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终于有一天,英国《非九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中了艾金森,从此,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有一点腼腆而风靡全球……艾金森就这样成功了。纵然有着那样的起点。他的成功,在路上。所以,起点不重要,至少在他身上。

看看!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那些每天上下学走几十里的孩子,那些夜里几乎没灯写作业的孩子,那些放学后还要料理家务的孩子,那些……他们的起点都是那么的低,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飞的又是那么得高!看看!那些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那些成天待在网吧玩游戏的孩子,那些生活富裕却不知道珍惜的孩子,那些……他们的起点是那么的高,但是,他们飞到哪儿去了?天上?看不见,喔原来还在地上。他们的成功,在路上。他们的失败,在路上。所以,起点不重要,至少在他们身上。

起点,固然重要。但是,路上的我们,更重要!起点输了,我们不怕,怕的是输在终点,所以,请记住,起点,并非终点。努力吧!在路上!

到达并非终点的作文素材【五】

春寒料峭的日子,柳梢初绿,天空却还是冬日的`模样,仿佛一杯水泼向苍穹,晕散出极淡极远的蓝。

我抓住背包带,看着冲进苏州乐园的同学们,心底忽地生出一丝茫然,就像那天空一般,旷远得让人有些无措——我该去哪儿?轻笑着摇头,慢慢地向乐园深处走去,我不知会遇见什么,面对着未知的前方,心底莫名多了些期待。

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山前,仰头看见山顶处的缆车缓缓向乐园的一处滑去,缆绳在天空下成了五线谱,缆车则唱着无声的歌。“狮山十八景?”,我看向一旁的路牌,脚却不受控制地走向了石阶。

山路不算陡,走起来不是很吃力。阳光微凉,光影钻过树叶的缝隙,投在石阶上,化成淡淡的水印。树木太过葱茏,目光所及只有石阶,不知道何时才是终点。

一路踩着阳光向前,忽然看到了一个拐角。拐角处是平台,可以远远看见乐园外的高楼大厦。“到终点了吧。”我有些自得起来,转身却看见另一段石阶。原来,这平台只是供游人歇脚,并非山顶。还上山么?我有些犹豫了,山顶似乎突然提升了海拔,让我开始怀疑,我有没有足够的毅力走过去。我看向山脚,视线被树木遮挡着,一时竟让我重新回到了茫然:回首是未知,前进是未知。蓦地,一阵“扑楞扑楞”的声音划过。抬头,一群黑色的鸟儿飞过天空,那天空,蓝了许多。

不愿辜负了这乍来的蓝,我一步一步向山顶走去。路依然只有一条,向遥远的地方延伸。身后的游人脚步越来越重,我的呼吸也开始不顺起来,到最后,只能机械地向上走,一点一点地挪着。在我一步一步走向山顶时,我对山顶的执着便一点一点加深,似乎走不到山顶,就会留下遗憾。

我以为站在山顶上时,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然而当我真的站在山顶上时,我却看见了初来乐园时,那极淡极远的天空。仿佛它从来不曾蓝过几分,像被水稀释过一般。

我终于明白自己对山顶的执着,那是对走到终点的坚持。在这里,我将泥土撒下。一个人的生命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该有多短暂,惟有手捧之泥知我来过。或许当初的平台是终点,只是在另一段山路前,它亦成了起点。

生命的路在起点与终点之间辗转了时光,我在旅途上看过一道又一道风景,不及这一刻的参透给我带来的震撼。下山时乘了缆车,在极淡极远的天空下,走向下一个终点。

到达并非终点的作文素材【六】

??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

美国西部的一个村庄,有一个清贫的农家少年。每当闲暇的时间,他总要拿出外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他的生日礼物——一幅已被摩挲得卷起边的世界地图。他年轻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浏览着地图上所标准的城市,飘逸的思绪亦随之纵横驰骋,渴望抵达的翅膀,在幻想的风景中自由翱翔……

15岁那年,这位少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计划——《一生的志愿》:

“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梨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他们,就是看一看,就足以让人们望而生畏了。难怪许多人看过他的设定的目标都一笑置之。所有人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而已,随着光阴的流逝,很快就烟消云散。

然而,少年的新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荡漾得风帆劲起,他的脑海里一次次得浮现自己在尼罗河上的情景,梦中一次次地出现自己登上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的豪迈,甚至在放牧回来的路上,他也会沉浸在那与那些著名任务交流的遐想之中……他的全部心思都已经被自己的《一生的志愿》紧紧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变成西安市的漫漫征程。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壮丽的人生跋涉,也是一场异常艰难、简直无法想象的生命之旅。他一路豪情壮志、一路风霜雨,硬是把一个个似乎空想的愿望,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实现,他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什么力量,把那么多的坚信都踩在了脚下,把那么多的险境都变成了攀登的基石?他微笑着如此回答:“我总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气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

(“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约翰·戈达德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哲理——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最终领略的美妙风景,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求者。是心灵的渴望,开阔了索求的视野;是心灵的飞翔,催动了奋进的脚步;是心灵的富有,孕育了生命的奇迹……一句话,欲创造人生的辉煌,需要首先让心灵的辉煌起来。让我们记住一位并不著名的诗人的著名诗句——在目光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拥有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