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管晏列传150字作文(管晏列传心得体会200字)

管晏列传150字作文(管晏列传心得体会200字)

更新时间:2024-06-12 19:09:56
管晏列传150字作文(管晏列传心得体会200字)

管晏列传150字作文【一】

这一篇写了五位刺客,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刑轲。

曹沫,鲁人,以勇力事鲁庄公。鲁庄公派他带兵与齐国战,屡战屡败,连失几城。曹沫觉得很惭愧,但庄公仍很信任他,“犹复以为将”。齐恒公与鲁庄公于柯邑会盟,曹沫趁隙执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的左右投鼠忌器,无法近前,问曹沫,你想干嘛,曹沫说:“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已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这时候其实他说什么齐桓公都会答应吧,只要不齐桓公,于是齐桓公答应“尽归齐之侵地”,曹沫也干脆,齐桓公一答应,他立马扔掉匕首,回到鲁国群臣的位列中,谈笑自若。齐桓公心里当然愤怒,回去就想背约,管仲劝他,“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这样,“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復予鲁”。

曹沫很有勇气,心理素质好,机智。他是本篇介绍的几个刺客中唯一从刺现场平安脱险的幸运儿。

专诸,吴国人。伍子胥了解专诸的能力。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后就向吴王僚游说伐楚之利,被公子光否定了,说伍子胥提出伐楚是为报私仇,不是为吴国作想。伍子胥因此推断公子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这个内事是提公子光有吴王僚以自立的图谋。于是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公子光想吴王僚自立是有原因的,因为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的四弟季子札贤,诸樊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子札坚辞不受,于是诸樊不立太子,将王位传给其二弟,二弟了传三弟,三弟了准备传四弟季子札时,季子札跑了,于是吴国人立三弟的儿子为吴王,即吴王僚,这下子诸樊的长子公子光就不乐意了,认为王位应该是他的。他很有耐心,等到吴王僚派其弟领兵攻楚,同时派季子出使晋国以观诸侯反应,而楚国虽正值国丧,但并不示弱,派兵从背后断了吴军退路;这时候公子光认为机会终于来了,就与专诸商量,是出手的时候了。公子光发请帖请吴王僚吃饭,吴王僚也是有防备的,带了一大批护卫来赴宴,大家喝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公子光称脚痛进入内室,专诸将鱼端给吴王僚吃,近前后抽出藏于鱼肚子内的匕首刺吴王僚,“王僚立。”专诸也被迅速扑来的吴王僚的随从。吴王的人见僚已,一时惶乱。公子光这时带入事先埋伏的人一拥而上,把吴王僚的人全部除掉。然后公子光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专诸的特点应该是刺技术好吧,快、准、狠,一发即中。他刺成功后被对方于现场,得其所。

豫让,晋国人。他开初是范氏及中行氏的手下,不受重用,就改投到智伯门下。智伯“甚尊宠之”。后来智伯于与赵襄子的`战斗中,赵襄子对智伯怨恨极深,不但与魏韩合谋灭了智伯,三分其地,还“漆其头以为饮器”,这个,有点变态了。豫让逃到山中,立志为智伯报仇。他报仇的手段一直走的悲情路线,先是扮囚犯到赵襄子宫中去刷厕所,想趁赵襄子上厕所时刺他,被发现并抓住了,赵襄子念其忠义,放了他。然后他就扮乞丐,“漆身为厉,呑碳为哑”,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了,他一个老朋友在街上认出他来,都感动哭了,说以你之才,假装投到赵襄子门下,他一定会收留并重用你的,这样你不是更有机会接近他并掉他吗。豫让比较脑筋,认为我心怀二心投到赵襄子门下并他,一是对智伯不忠,二是对赵襄子不义,不能做这种事。他躲在赵襄子的马车必经的一座桥下,结果马惊,赵襄子立即意识到是豫让在附近,于是豫让又被抓住了,赵襄子忍不住指责他,说你也曾经是范氏中行氏的手下,智伯灭范氏中行氏你无所作为,而今我灭智伯你却执意要我为智伯报仇,这是为什么。豫让的回答比较经典,说范氏中行氏以常人待我,我就以常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赵襄子默然,说我已放过你一次,你这样不依不饶,我无法再饶你,豫让也有他的逻辑,他说“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你要就吧,临前希望能刺穿你的外衣来成全我为智伯报仇的意愿,赵襄子感其义气,就脱下外衣让手下拿着,豫让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然后伏剑自。

豫让作为一个刺客其实并不专业,他像是一个彻底入戏的演员,专门向世人演示什么是忠义,只专注于表演过程而不计结果,是个失败的刺客。其实他蛮聪明的,很会说话,是个挺有才的文人,只是脑筋,中毒太深,枉送了性命。想像他连续三次跃起去刺击赵襄子的衣服,然后伏剑自的画面,感觉他像一个用生命在演出的小丑,有点悲怆的喜感。唉,这让我想起一句被篡改的歌词:“原谅我一生放纵不羁笑点低”。

聂政,轵深井里人,轵在哪里?不大清楚。了人后躲避仇家,与母亲姐姐一起搬到齐国居住,以屠宰为生。濮阳严仲子本来是韩哀侯的臣子,与韩相累侠结了怨,就跑回老家,一心想除掉累侠,到处访求勇士。听说聂政勇,多次去齐拜访聂政,又备了酒席到聂政门前,并送上百金给聂政母亲祝寿。聂政“惊其厚”,“固辞”。严仲子避开他人,向聂政讲了来意。聂政说我是因为有母亲要赡养才避仇在此,“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最终没接受严仲子的厚礼,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后来,聂政的母亲了,“既已葬,除服”。这时候,聂政就去找严仲子了,说:“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亲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就把详情说了,并说了困难之处:对方为韩相,且是韩君季父,在韩国宗族众多,护卫严密,我谋划了很久,终不能成。并说“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拒绝了严仲子给他增派人马的提议,说濮阳与韩国相距不远,韩相耳目众多,我们人多了就难免生是非,有是非就容易泄漏机密,若事情传到累侠耳里,“语泄是韩举国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聂政独自去到韩国,仗剑闯入累侠府中,当时累侠正坐在府中,左右护卫甚多,聂政直接冲上台阶刺了累侠,左右大乱,聂政大声呼喝,砍几十人后,“自皮面决眼,自屠其肠,遂以。”

聂政是个孝义双全,冷果断的手。他的每个决定其实都有其道理,你知道他为什么临前要自已割面挖眼毁容吗,那是因为他还有个姐姐在,他不想让韩国人查到他的身份去他姐姐报仇,可见他心思细腻,侠骨柔肠,乃重信诺有担当的真汉子也。说到他姐姐,也不是个耙角,她在齐国听说韩相被人刺,韩国将凶手暴尸街头,悬赏征询凶手身份时,意识到可能是弟弟聂政,就去韩国认尸,伏尸痛哭,最后哭在聂政的尸体旁。

荆轲,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刺客,可能要写的会比较多,不如下一篇再写。

关于已写的这几个刺客,一个是在齐鲁会盟时劫持齐桓公胁迫其归还失地的曹沫;一个是帮公子光刺吴王僚后被僚的手下刺的专诸;一个是立志为智伯报仇结果只刺穿了仇人衣服后自的豫让;还有一个是受严仲子之托刺韩相累侠后毁容自的聂政。四个刺客各有所长,曹沫有勇,专诸有能,豫让有忠,聂政孝义。说到这里,想到中国古代道德观最强调的四个字:忠、孝、节、义,鉴于当今社会节操如水银泄地覆水难收的现状,那“节”字就暂时不提也罢。“忠”是忠君,报君主知遇之恩;“孝”是孝亲,报父母养育之恩;“义”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报朋友善待之情。其实我觉得到现代对这几个字已经不能只从字面上机械解释了,应该理解精神实质,就像豫让说的,彼以常人待我,我以常人报之,彼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实际上就是对方怎样待我,我就以相同规格回报,这才是合理的逻辑,不能忠愚孝蛮干。

管晏列传150字作文【二】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师从鬼谷子,在学成出山之后,鬼谷子传与他一本《阴符经》。那时年轻的苏秦,年少气盛,急着闯荡江湖,建功立业。可是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样简单,像秦王和楚王这在当时算是明君的人物怎可能凭他一言两语的忽悠就可以谋得一官半职,在用尽盘缠后只得走路回家。

回到家中父母不把他当儿子,妻子不把他当丈夫,嫂子不把他当家人,面对一家人的无视冷漠,他决心在潜心学习一年,出人头地,于是寒窗苦读《阴阳符》终于参悟出合纵连横的思想。合纵连横是两种不同的战略方针,所谓合纵就是一群小国联合和大国抗衡,就好像六国联合对抗秦国,这是苏秦推崇的;而连横则是小的联合大的,以免受其他大的欺负,还可以联合着大的欺负其他小的,这是张仪的策略。

苏秦依次拜访六国进行游说,使得六国结盟,换取了十五年的和平,而最后也随着秦国的策略和解散,苏秦最后在齐国也遭人嫉妒,刺身亡。

苏秦能佩六国相印说明他在军事谋略上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能看清楚当前的大局,准确的把握各国的优劣势;在游说时,他假装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考虑,再对四处环境的客观分析,只说对别人的好处,加上一些激将法使得各国听信于他,实际上他的游说有一定的蒙蔽性。而他的吃苦耐劳不怕失败同样也是只得学习的,在一开始四处碰壁,不被人们接受,被家人无视,他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努力,最终出人头地。

但苏秦后期的故事也值得后人警惕,俗话说:“温饱思淫欲。”在权力巅峰的苏秦开始自我膨胀,做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和燕王的母亲私通,后为自保离开燕国前去齐国当间谍,他鼓励齐王大力建造宫殿以削弱齐国国力,由于位高权重,受到他人嫉妒,被刺,在临前,让齐王在闹市将他五马分尸,奖赏刺的人,便可以缉拿真凶,果然凶手出来邀功,被齐王捉住,了。

苏秦在年轻时吃过苦、努力过,在荣华富贵时也能居安思危、逆境重生,就算是,也要设个计,缉拿真凶,这就是纵横家的风范吧。

管晏列传150字作文【三】

潘太宗有多年的执“政”,为使(2)班太平安康,也为了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她完善了各种制度,主要有:沿用前人的“三班六委”制,由班长、副班长、纪律委员三班分管班中各项事务,并由“学”、“劳”、“宣”、“生”(生活)“文”(文娱)、“电”(电教)六大委员来辅政。此外,还同时设立了各项科举制度。

潘在位时,班政大权被“三班六委”所独揽,由于“三班六委”为官清廉,深得民心,加之他们重用人才、治班有方,“天下”颇为太平。

公元2002年,戴氏继位,自封戴高宗,改年号为壬午,定都“二楼”(办公室)。

高宗重视对人才的\'开发,每日都要对“朝”中大小官员进行考核,并及时颁布了“求才令”,广泛挖掘各类人才。数日间,一批批各类人才便脱颖而出,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再加上高宗善于纳谏,举贤不避仇,知人善任。一时间“朝”中人才济济,“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然,好景不长,一些官员收买人心,结党营私,扰乱“朝廷”,班中一分为三。三派人马日日钩心斗角,搞得鸡犬不宁,史称“壬午之乱”。

“壬午之乱”后不久,高宗意识到危机四伏,不治则后患无穷,为了富国强邦,缓和派系矛盾,维护中央集权,公元2002年10月,主持变法,内容如下:

一、改官。高宗按照民主投票与能力的强弱,破格用人,重新选举了“三班六委”,继续重用郑某为宰相,还设立监察委员一职,派其每日监察各大委员的言行举止及对各项事务的分类,及时报告宰相,进行考核。

二、私访。高宗独自一人微服私访,亲临各组,考察民情,使得官员们整日人心惶惶,私下不敢有任何结党营私之举。

三、科举。高宗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每两周进行,并公布排名,评出“状元”、“榜眼”、“探花”,并对其重用,顿使天下对“学”的重视程度日见提高。

四、告状。高宗开明圣听又纪律严明,在班中设立了一个告状院,每日一有情况,便可向院长上奏,不管宰相还是平民,只要有错便严惩不贷。由于高宗清明的制度,这一措施使得高官贵族、平民百姓皆不敢轻举妄动。

不久,便平息了“壬午之乱”,班中风气明显好转,学习气氛更浓,使“天下”达到空前昌盛,史称“陈康之治”(陈康乃班主任之名也)。

点评:

这是一篇形式十分新颖的奇文。作者仿《史记》写法,对两位班主任不同的治班风格和成绩进行了评述。文笔生动、幽默,以异常夸张的写法,展现了两位班主任的风采。使文章出奇制胜,先声夺人,在模仿中有了创新。

管晏列传150字作文【四】

这一篇除了写廉颇、蔺相如外,还写了赵奢、赵括父子及李牧。

廉颇成名最早,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时就因大破齐国而被授为上卿。蔺相如次之,因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成名,被赵王拜为上大夫。完璧归赵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熟悉,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这里不再赘述。基本上就是秦国给赵国制造麻烦,以找借口攻赵。蔺相如舍身帮处于弱势的赵国挽回了面子,也使秦国暂时不好意思打赵国。

不过,一个国家会不会挨打不是光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勇气就能决定的,最终还得靠实力说话。这件事后不久,秦国举兵伐赵,攻下石城,第二年又攻赵,二万人。然后秦王派使者传话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谈谈两国友好建交的事。赵王畏惧,不想去,廉颇、蔺相如都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只好去了,蔺相如随行,廉颇送他们,并说:你们这一去,估计路上行程加上面见秦王商谈礼毕再回来,应该不超过三十日,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话说得很是老成持国,不过不知道会不会对赵王有所得罪。

这一行,蔺相如再次表现出外交智慧与勇气,在酒席上与秦王针锋相对,秦王借洒意要赵王弹瑟助兴,蔺相如则请求秦王击缻“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蔺相如近前跪请,秦王仍不同意,相如拨剑以自刎相逼,秦王左右欲相如,被相如怒目瞪回去了(这个,大概是因为相如离秦王较近,投鼠忌器吧),秦王不得已敲了一下缻。为什么双方要为这件事这么较真呢?因为双方都有史官在场,对赵王为秦王弹瑟助兴,秦王为酒宴击缻作乐都是要一一记录在案的,事关国家体面,不能马虎。后来秦之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答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这个有点过分了,想要秦都给赵王的生日礼物。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直到酒席结束,秦王都不能在气势上胜过赵国君臣。其实最后这句最关键:“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一顿鸿门宴后赵王与蔺相如等一起回到赵国,“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后面一句“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气了,认为自己为大将,有攻城之功,蔺相如不过靠口舌之争立功,再加上蔺相如出身卑贱,廉颇耻于居其之下。蔺相如知道此事后,对廉颇种种回避,以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舍人不理解,认为蔺相如懦弱,纷纷请辞,蔺相如解释道:我在强大的秦王面前尚且不曾畏惧,难道会惧怕廉颇吗?躲他只是因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岂不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幡然悔悟,于是去蔺相如家负荆请罪,然后就出现了将相和的一幕。然后廉颇兵伐齐、攻魏,得胜还朝,蔺相如也带兵攻齐,“至平邑而罢”。

嗯,这段将相和有点戏剧化了,蔺相如那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是否有点过于目中无人了?感觉廉颇与蔺相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想把赵国的家当了一样,赵王知道此事会想到什么?赵平原君又怎么想?……好吧,也许是我想多了。

管晏列传150字作文【五】

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争霸,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众多国家割据天下,其中比较强大的国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各个诸侯之间互相牵制,争夺霸主地位,在战乱的背景下,涌现出了这样一批人,所谓的“说客”,他们以四处游说为生,劝说各诸侯采取自己的主张和策略,以此来保住自己国家不被吞并,并设法兼并其他国家获取利益。说客自身也获得君主重用,享受荣华富贵。苏秦及其弟弟苏厉、苏代就是说客中的代表人物。

说到权变,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阴谋诡计,其实并不然,在我的理解中,权变应该指的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苏秦的权变之术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为了分析苏秦,必须得从当时的局势及各国君主的心理开始分析。首先,秦国作为最强大的国家,处在最西边,紧挨秦国的是韩赵魏楚几个国家,燕国和齐国处在东面。韩国和魏国是相对较为弱小的国家,西面受到秦国的威胁,时时面临被秦国侵略的危险,楚国作为秦国最大的忧患,是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赵国容易受到秦国与齐国两大强国的双面夹击,而距离秦国最为遥远的燕国,受到秦国的威胁最小,唯一担心的是赵国会对它产生不利。可以说各个国家都有其野心与忧患,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出于利益的联合与对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外交政策的正确与否甚至会决定国家的存亡。而苏秦正是将这一切局势看在眼里,从各国的需求角度出发,来对诸侯进行劝说,达到合纵共同对抗强秦的目的。他首先阐明各个国家所占的优势,再从周围受其他国家牵制的角度,阐述合纵共同对抗秦国的益处,使得各国君主欣然同意合纵,并对苏秦大加赞赏,赐予他高官厚禄。可以说,苏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让各国的君主感觉到苏秦设身处地为本国利益着想,因而能欣然采纳他的建议。

同时,经过仔细的思考,我体味出苏秦不仅有杰出的观察能力与口才,并且极富远见。韩国和魏国作为离秦国最近的两个国家,受到秦国的压迫,作为一般人或许会选择与强秦联合,以此来避免秦国的`侵略,但仔细一想,这确实只是权宜之计,就像苏秦所说的那样,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国家也是如此,韩魏为了讨好秦国,必然会采取对秦国割地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和魏国的土地急剧减少,实力大幅度削弱。而秦国兼并的土地增加,实力又提升至新一个层次。韩魏被秦国吞并只是时间的问题。后来腐败的清政府也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不断地给列强割地以求苟延残存,然而列强的胃口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吞并全部中国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同样的,解决韩国魏国问题的根本方法,则是通过与别的国家联合而牵制强秦,从而保住自身。这也是苏秦思考中超过常人的智慧。通过深远的思考与详细的剖析,找出维护不同国家利益的策略,这是苏秦使得众多诸侯对自己的言论信服的原因。

苏秦劝说六国合纵的过程,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智慧与深度。可以说,如果上天没有创造苏秦,史卷将彻底被改写。苏秦当年的叱咤风云与雄才大略,将会永远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