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作文纸两张怎么合成一页呢)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作文纸两张怎么合成一页呢)

更新时间:2024-06-03 23:07:28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作文纸两张怎么合成一页呢)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一】

一、标题

二、下面写书名、作者、全书字数、出版社等资料以及阅读日期。

三、介绍一下整本书,比如是传主的人生,或者作者写这本书的特色。可参看目录、序言或简介等资料。

四、重点写看过的内容,做些摘录,一些摘录就是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摘录的后面,最好对摘录内容进行点评、比较、分析等。

五、阅读感受。可以是读完这几篇文章后的感想,亦可为近来的读书感想。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二】

本然,即事物的本来样子、内在规律。语文教学作为一项原本就比较复杂的活动,要穷究其“本然”,当然不是很容易,加之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深化,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能够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这也很正常。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到底做过多少穷究“本然”的工作?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在关注和思考着语文教学的“本然”?考察一下,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我们有那么多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有那么多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组织和阵地,更有各种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成果不断问世,但这些研究要么只关注教材、教法等操作层面的很具体的话题,要么只热衷于一些与教学实践离得很远的让人一时很难琢磨的非常抽象的命题,而对于“语文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则无暇或不屑涉及,讨论很少。包括《语文教学大纲》这样的专门用来对语文教学进行解释和规定的最权威的文件,虽经一次次修订,但直到新课改的《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前,还很少能从上面直接找到对于语文教学“本然”的说明文字。

至于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这些语文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只要深入他们中间都会知道,那教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以及学生永远也考不完的试等各种事务早已使他们穷于应付、疲惫不堪,除极少数人外,大都满足于靠师承下来的知觉感知过日子,很少有人还对包括语文教学的“本然”在内的较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发生兴趣。不少语文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语文,但到退休那一天,若问他“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要干什么”,他都回答不出来。这倒不是因为这些问题被理论家搅得过于复杂而让人不好回答,而是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就连那本教学大纲,也往往并不被老师们看重。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虽然报刊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个别表述争论不休,但不少课改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还没见过这本“课标”。有些学校虽给老师们发了,但也被束之高阁。“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未穷“本然”,甚至不问“本然”,那么怎么能指望它科学、高效而“左右逢源”呢?

所以,改革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当务之急是要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寻求和思考语文教学的“本然”。

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什么?正如事物的发展都使它逐渐远离其原点因而要追寻其最初的、本来的样子就越来越困难一样,数千年的语文教育实践,近百年的语文独立设科,使得要穷究语文教学的“本然”确实不是多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所以在语文教学理论界才有那么多争论,比如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但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路,也许会找到一种相对便捷的途径。探寻事物的本质,寻找事物的本原,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分析论证,一种是追根溯源。前者因为采用的是就事论事、理论推导的办法,似乎更“科学”,所以一向备受欢迎。但这种看似严密的方法却往往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论证过程的不同,因而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结果是不仅原来讨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发出各种无谓的争论。后者则正好相反,虽质朴一些,但却要简单可靠一些,正如寻找一条河流的源头,只要沿着这条河逆流而行便是;如果能站高、站远一点,采取遥感、遥测的方法,则更方便。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然”,无疑应该采用后一种方法。只要能够弄清楚当初人们设立语文课程的意图或者人们让孩子学习语文的动机便可。这个动机和意图,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

这样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是一个不需怎么探寻便可获得大致结论的问题。那些诸如“语文姓什么”之类的问题专家们可以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但对于学校里面最初为什么要设立语文课程,或者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习语文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在认识上没有多大分歧,因为连农村不识字的妇女都很清楚她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学语文)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要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说话从而通情明理成为有文化的人吗?可以说,这个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还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一句话,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遗憾的是,这么浅显的道理,长期以来却被我们日渐丰富的教学理论给淹没了,也被广大的语文教师给淡忘了。我们会说语文课要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不会说要教学生读书识字、说话作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叫学生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都不知道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讲给学生,可以将一篇通俗浅显的课文分析得让谁都不明白,就是不让学生去读书、去写字、去作文、去说话(这些事通常都是被安排在课外)。最终,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然”,失去了自我。

返璞归真。语文教学必须找到“本然”,回归原点,按照语文教学应有的样子教学生学习语文。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多年的讨论、实践和探索,借助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语文教育终于迎来了这一天。《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已经有了明确告诉人们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的文字。现摘两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语言明快,意思清楚,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然”。用这些话去衡量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我们离开语文教学的“本然”有多远了!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必然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然要以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而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也只能是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才能养成,单靠教给学生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单靠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单靠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书面练习题,是决不会获得这些语文能力的。但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却恰恰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的老师,太看重“知识”、太喜欢或习惯于“讲课”了。笔者近两年曾几次在中学语文教师和刚参加完教育实习的高师中文专业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你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时,有很多人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一定要将教材上的“语文知识”给学生“讲扎实”;问及“你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好,还是讲得少好”,回收的问卷中60%以上的选择是“讲得多好”,在紧接着的关于一节课教师讲授用多少时间的选项中,80%的被调查者在“25~35分钟”后画了勾。到中学听课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教材上一个定义外加两个例句的几行文字,老师一讲解动辄就是半节课、一节课的时间。至于讲课文,那更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了。只要是课文,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也不管是还是散文,教师都是非讲不可的。即便是并不需要教师做多少事情的“自读课文”以及一个单元结束留给学生“随便读读”的一篇诗文,教师们也是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一如既往地力求“讲深、讲透”。很多课文,教材编者明确要求“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感受和理解”,但这种“反复朗读”和“感受”只能是在课外,课堂上依然是教师的分析讲解。结果,这种教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早已成为语文课文教学的基本事实。如此全然不顾“语文教育的特点”,背离语文教学的“本然”,难怪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耗低效!

所以,寻求语文教学的“本然”,当前最需要做的,还是要引领语文教师真正进入新课程,认真学习和努力执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牢记和领悟“课标”中的这类关键性的话语并且“化为践履”,付诸实施,不再热衷于给学生讲授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不再留恋于做课文的分析员、讲解员和翻译员,不再将自己横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干“第三者插足”的事情,而是立足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读书识字、说话作文”的语文实践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放手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学生与文本和教科书编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那么,语文教学就可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取得应有的效果。

吕叔湘先生1963年4月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里所说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叶老所说的“本然”。要使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实际执行者的广大语文教师,不管在面对什么具体问题的时候,也都不忘“根本问题”,不断思考和追寻着语文教学的“本然”,牢牢把握住那“万变不离其宗的教学生读书识字,教学生阅读作文”②,那么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行事,从而走出困境,走向科学和高效。

注释:

①陈日亮《得法养习,历练通文》,《课程·教材·教法》1996.1。

②史绍典《语文永远是语文》,《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三】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评注式读书笔记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它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结语:上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读书笔记形式有几种,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四】

今年的第十本书—《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本书的作者是提摩西·加尔韦,他是美国运动心理学的第一人,教练技术的先驱。他的这本书入选全球50部心灵励志经典。

此书与《心流》大同小异,都是讲身心统一的。为什么要身心合一呢?因为合一便不再扭曲,达到“想”与“做”的高度统一。良好的心态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无意识,能更好地实现身心合一,而只有合一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超乎自己的想象。

发现两个“自我”。人生的每一次比赛都有两场,一场是外在的,一场是内在的。我们常常都在追求外在的胜利,而忽视内在的重要性,其实,一场比赛,只有胜了内在才能更好地赢得外在。不进行批判,是打赢内在比赛的关键。理顺自我1和2需要做到,轻松的描绘希望的结果,学会信任自我2的能力,学会不带“批判意识”的观察。最重要的是放松的专注。

不要被个人成就感所迷惑。很多人在取得进步后,会很兴奋。但是,到第二天,他们往往又恢复到以前拼命努力的样子。这是因为,拼命努力中自己是控制者,成就感十足;而顺其自然的方式,获得的成就无法归功于己。所以要理智看待效率,正确取舍。切记,不要被个人成就感所迷惑。良好的心态,是获得一个满足幸福生活的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便衣食无忧,家产万贯也是不幸福的,不开心的。

作者说,放弃忧虑,但不要放弃努力,反而会产生新的力量,全身心朝着生命奔跑。换句话说,无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什么,经历了什么,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顺其自然的放松专注,那么困难可能会成为人生中难得的一笔财富。

拥有良好的心态,身心合一,是收获非凡人生的前提!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五】

行,蕴含着一个人将理论付诸实践活动的道理和动作。

有的人重言,有的人重行,其各有侧重。但依我之见,言行合一,即以个人为载体,形成言与行平衡协调的统一体,岂不更妙?

讷于言,并非只求敏于行。

程朱理学在继承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后,也说出了“大言不惭,则无以为志”的话,但他们反感厌恶的既是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也并不称道半天打不出个什么所以然的闷葫芦。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我们倡导实践精神,呼吁“撸起袖子加油干”,可你若是一味埋头苦干,却易遭遇冷落和不解。东北的那位每天凌晨五点准备爱心早餐的大妈,不就因为过度做事又不吭一声,因着一个小疏忽被泼了一碗热粥?

善言,并非是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愈好。

正如朱熹先生所避之不及的那“大言不惭”,对于孔老先生而言,“大言不惭”是不符合礼仪的基本要求,连仁的门槛边儿都摸不到的。那些把言论的花开成巨无敌霸王花的人,行的果子因缺乏营养,长得小而又小。他们大口一张,讲得很是尽心尽兴,直把地上的粪土夸作九天明月,既违背了客观规律,也不符合礼的规制和道德规范。纸上谈兵非难事,绝知此事要躬行。某些官员为了升官,升职,为政绩添色,硬是大费口舌,给当地引进了诸项某某工程。履历也好看了,工程也开造了,官也升了,大话也说了,资金链也断了,工程也停了,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言行合一的高境界。

开国总理周恩来先生,他是言的典范,从不讲废话或大话,他的言用在了刀刃上。同时,他勤勤恳恳日夜处理政事,彰显了行的高标。又如“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他是FAST的领军人物,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造就世界口径最大望远镜,他做到了他曾说的,向宇宙外看得没做到言行合一?

言与行并不是相互对立不可共存的,两者存在一定的斗争性,而正是斗争性,才使得这对矛盾统一体可以继续。

言行合一,并非两者都擅长或者有侧重。它是我们在礼义法的基础上,对言与行平衡协调的统一状态的日臻完善和不懈追求。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六】

(1)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2)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3)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4)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5)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二合一的作文本有几页纸【七】

读书笔记根据记录方式不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写出来”的笔记和“贴出来”的笔记。

先说说“写出来”的笔记,根据做笔记的内容深浅和难易程度,以及做笔记的人的习惯分为三种记录方式:

1、一句话笔记如果你觉得记笔记是一件繁琐的事情,或觉得自己无法坚持下去,那么可以尝试一下一句话笔记法。

比如,读完一本书,你可以在笔记本上这样写:“2016年7月1日,我读完了《XXX》。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

不要觉得这样太过于简单,甚至肤浅,就算是只记一句话,也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因为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才是写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曾在随笔中写道:“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祥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2、摘抄式笔记摘抄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和理解。重点是,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

至于其他的内容,不管是客观来讲很重要的段落,还是作者想强调的部分,只要没有共鸣,都不用摘抄,毕竟那种内容只要看目录和前言就懂了。另一方面,选择摘抄段落时,不是找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文章,而是觉得“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

如果摘抄的.文章内容太多太长,写下来太麻烦,而又找不出合适的关键句的时候,可以把小标题抄下来。小标题是作者或编者倾注了相当多的心提炼出的语句,可以将其当做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摘抄下来。

3、“葱鲔(wei第三声)火锅式”笔记。

先说下葱鲔火锅,即葱段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葱段属于配菜而非调料。之所以称为“葱鲔火锅式”笔记,是因其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

普通笔记的三要素为: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而“葱鲔火锅式”笔记,则是除了此三要素外,还要再加上两个内容: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和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比如,在笔记本上你可以用“圆圈”来表示摘抄部分,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可以标上“五角星”,以此来作为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而“葱鲔火锅式”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在读书时“搭上思想的便车”,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感想,而这种感想正是原创思考的源泉。

喜欢写作的小伙伴,可以尝试此种方法,起码写书评变得简单易行。

再说说“贴出来”的笔记,根据收集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剪报式读书笔记和复印粘贴式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