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9 06:05:39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一】

只是有个印象,知道以前历史上讲中国近代史提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当时总想着怎么在历史人物头像上作画,却没一点治学的心境。直到看了电影,才对这个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有了些许的了解。

整个影片配乐画面尤其是描述林觉民和陈意映日常生活片段的时候,透出的更多是那种温婉的气质,很细腻,很舒服。演员的挑选也很到位,王柏杰年轻、帅气但没有那种太过的艳丽感,蒋梦婕戏中的表现温婉大方,很有大家闺秀的气场。

更佩服的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下,林觉民那种有着超出他年纪的忧国忧民,甘为国捐躯的豪情和那个时代下只有饱读诗书之士才能有的言语表达和想法。难怪在被捕后,两广总督张鸣歧亲审林觉民才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事过百年,提及此事,无不为这能影响下一个百年的爱情之书所表达的思想所仰。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二】

??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观后感

《勇士》倾向于为理想而奋斗的高尚信念主义和休戚与共的团结。下面是相关的范文,快来围观吧

电影《勇士》,那童年记忆中的课文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正是这部电影所要讲的故事。

勇士的故事是否能够讲得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众明白当时两大阵营的力量悬殊,从而理解红军是置之地而后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穿越彝区甩掉围追堵截的敌人后,北上与红四方面军汇合是志在必得的战略任务,强渡大渡河就成了敌我双方厮的重要一战,也是红军生存亡的关键战役。红军巧布奇兵,以两个团的兵力伪装红军主力压向大渡河,然后猛然直奔泸定桥。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涌现。一提起长征,我们都觉得非常熟悉,在小学课本、媒体报道、文艺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但是我们往往把长征从大战略、大格局上来讲述,很少有影视作品从细节入手,去表现长征中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表现长征中某些具体的阶段。而恰恰是这些红军中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对信念的坚守体现出的人性光辉,铸成了长征创造的人类奇迹。

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长征经历的许多事件中,选择哪一段、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人物来重塑电影《勇士》。在延安曾跟斯诺说过:“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这段话说明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飞夺泸定桥非常重要。在《勇士》中,我用6个字回溯这个过程:过河、跑路、过桥。勇士们过的河可不是“妹妹你坐船头”过的河,而是孙营长率领的17位勇士以生命为代价强渡的大渡河;勇士们跑的路可不是今天“跑男”们穿着旅游鞋跑的路,而是勇士们穿着草鞋在崇山峻岭里穿越人类极限的奔跑;勇士们过的桥不是今天的人们开着汽车奔向旅游景点走过的桥,而是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过的没有桥板的泸定桥……这6个字的故事筑起了勇士之魂,我想他会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跟随着勇士走进这场世界历史上的经典战役。

如果说长征精神以气壮山河的坚韧、不屈不挠的意志,改写了现代中国的历史,给那个时代的国家和民族以强烈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那么《勇士》中表现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则是长征途中,甚至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中,最重要的“淬火点”,或者说是“熔点”。

如果说长征精神所体现的是红军将士义无反顾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那么电影《勇士》表现的就是每一个红军战士为理想而战,为信念而奔跑。他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团结友爱、乐观向上、面对困难不怕牺牲。

如果长征精神也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一次挑战,那么电影《勇士》表现的也是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以大智大勇挑战生关头的非凡经历,锻造了红军战士的勇士之魂。

我们生活于和平年代,只能通过历史的\'叙述去感受和感悟红军将士们向而生的精神。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面对今天的观众,表现革命年代为了信仰而斗争的精神,是很难拿捏的,但我们必须把握好历史的真实,塑造好历史中的人物。我们今天重拍长征中的勇士,可以使我们的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一个党、一支军队和整个国家和民族是多么重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我们就一定能够像80年前赢得长征胜利的勇士们一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这应该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对今天的中国人最重要也最现实的意义。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三】

低成本制作,比广电总局还主旋律的电影频道出品,影片似乎拍成这样就属不易,于是评价“还行”,可惜这评价的无奈本不该在我们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体系内。

主创们拍得很认真,让我有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感慨;镜头也确有电影感,和一般的电视电影也有所区别,但就是无法打动我。虽然没有快进,但总是走神,努力调动自己的泪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极,想来看《辛亥革命》时林觉民这段,都落下泪来。

首先是结构问题。不知是剧本阶段就在开场如此繁复,抑或后期剪辑时想出些花活儿,倒并非能否看懂的问题,而是这刻意的结构没有提供任何积极观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问题。24岁就就义的林觉民与两年后抑郁而终的陈意映,这本应是悲情而浪漫的一个旧时代有热的青偶戏,可惜我看不到他们的“情”。中国彼时的满目疮痍是我们在学校历史书上学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现,林觉民到底看到的、体验到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当年先生一语就使这些青年们赴汤蹈火?这也缺一个“情”字。与其将如此之多的笔墨给予林觉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师,倒不如落几笔他们周遭的世情,一点小事件就能凸显当时的国将不国。旧时人端庄守礼,但那是人前的守则,我也期待小夫妻于人后的憨笑嗔骂、耳鬓厮磨,他们未分离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温和有礼,一个贤良淑德。于国少情,于家薄情。

我实在不想质疑主创的才情,只能质疑是否编剧与导演太过于恪守频道的审美,于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怀疑创作者对待题材的态度,太似被逼的命题,因为没有独有的情感与态度,于是结构再反复,也是流水账写就下来。

三是人物塑造问题。不可避免的群像,那些热青年却如同一个模子刻就出来一般,人与人似无性格差异、背景区别,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许的小恋人,这组人物本应是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最佳关照,却在片中彻底沦为废笔。

四是演员问题。不想就此太过评论,因为这其中也掺杂制片方的发行考虑与导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于生活,若无情感,不如背身决绝离去;于创作,若无情感,不如搁笔。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四】

时间永不停歇的流淌着,但数字的转盘又让它走到了今天,这个属于缅怀革命烈士先辈们的特殊日子:4月3日。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难道唯有下雨才能引起你的哀思吗。今年的清明不仅没有细雨纷纷,而且天空还很晴朗充满了期待。我想这也许是革命先辈们对我们的期待吧。期待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我们青岛卷烟厂各部门的优秀团员们,在下班之后都赶到厂区门口集合,坐上了开往崂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班车。在到达目的地后,我们集体佩戴菊花,列成两队,踏着石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前,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流程:出旗、致词、默哀3分钟、敬礼,到最后的献花。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和谐。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许多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随后我们又来到了纪念碑前。那个时候,我相信我们全体成员都有一种思念,而这共同的思念汇成一曲生命的赞歌,响彻我们的身畔。我们不仅建立一座纪念碑来几年烈士们,我们也在心间树立一座纪念碑纪念你们的灵魂。

作为一名优秀团员,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工作中要努力工作,争取为青岛卷烟厂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让青岛卷烟厂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明天,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好,像今天一样晴朗,充满活力。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五】

八一建军节期间,我班组织团员与待发展团员一同前往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瞻仰革命烈士,我们主要参观了三个展厅。

展厅中收藏着英烈们的遗物,有他们使用过得日常用品、看过的书、手写的发言稿等。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葛路烈士在跳海救人时留在岸边的皮鞋和传呼机,那双皮鞋已经旧得毫无生气了,皮鞋上满是皱褶,鞋垫是简单的麻布做成的,有少许脱线。虽然这双鞋在我们看来应该是被回收到垃圾处理厂的,但是烈士却一直不舍得扔掉,依旧穿着它,这正是烈士勤俭节约的品质的最好的体现。

除了有烈士们的遗物,墙上还挂有写有青岛抗日史的资料,我们站在青岛抗日根据地位置和范围概略图前仔细端详,眼前仿佛出现了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的人民抗日的场景。那时的人民是多么的伟大啊!他们用自己的鲜换来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让它重归祖国的怀抱,他们是可歌可泣的、英勇的人民!

从第二展厅前往第三展厅时,我们经过了一座雕塑,后来才知道它的名字是“山河魂烈士群雕”,群雕基座由红色花岗岩砌成,象征着先一烈的献染红了大地。群雕共有八个人物形象组成,中心人物以党的“一大”代表、青岛党的创建人一邓一恩铭为原型塑造,在他周围环绕着铁路工人、码头工人、纺织工人、青年学生、解放军战士、农民和童工的代表。群雕象征着青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历程,表现了先一烈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的主题。

这次的参观使我们每个人都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我们永不会忘记祖国被侵略的耻辱。革命先一烈们为革命事业,为青岛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着我们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不息!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一习一,争取更大的进步,将来为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做出贡献!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六】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下午全体师生去了‘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扫墓,今天上午晨会课时,班主任老师宣读了‘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的资料。1945年秋季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决定让出浙江、苏南、皖南等8块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19日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新四军苏浙军区指战员和苏浙皖边根据地的干部,奉命于9月下旬起撤退到长江以北。10月15日,参加北撤的苏浙军区第四纵队部分指战员和苏南根据地的部分干部、民工近1000人,从武进县荫沙乘中安号轮船渡江往泰兴,因轮船陈旧,舱底漏水,加上人员、物资超载,不幸在天星桥西南约2000米的江中沉没。因获救者不足100人,800余人不幸牺牲。

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寄托衰思,永资纪念,在800英烈牺牲40年后,省政府决定为烈士们修墓迁葬,立碑建馆,整个建馆工程由泰兴县承办。1986年7月烈士墓穴先期竣工,7月8日将原安葬在天星桥江边的烈士忠骨迁此安葬。1987年10月15日,800英烈牺牲42周年之际,纪念建筑物全部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环境优美,松柏长青,庄严肃穆。进入馆内首先看到的是1座宽达600多米的卧碑,正面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题写的“烈士英灵、永镇江海”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省政府为纪念800英烈牺牲40周年而题的碑文。碑文简述了烈士遇难经过和建墓立碑的意义。接着抬头可见1座高达18.8米的雄伟竖碑,碑名为“新四军苏浙军区北撤渡江难烈士碑”,亦系叶飞题写。碑身的基座呈现出下沉的船形,暗喻烈士们是乘船遇难的。从侧面看去,碑身犹如一朵跃起的浪花,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将会像长江水那样万古长流,世代相传。我看着不由得肃然起敬

经过竖碑便来到纪念陈列室。在这里,陈列了部分历史照片和烈士生平,分为苏浙军区,丰功伟绩;烈士英名,光照千秋;继承传统,发扬光大3部分。走出陈列室向北是800英烈长眠的墓地,面积98平方米,高2.5米。学校在那里举行了学生成长仪式。三年级代表在那儿宣读了站在十岁的路口。成长仪式结束了,各班级在公园内春游,3:40在公园门口集中。

祭扫活动结束,大家便打道回府了,愉快的一天便告一段落。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七】

岁月如梭,今年是2013年。在这风风雨雨的九十多年中,有多少位革命烈士活在人们的心中啊!

黄继光,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营讯员。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的阵亡。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邱少云1926年出生,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抗美援朝期间在执行一次潜伏任务时,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包围,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始终趴在火中,一动不动,直至光荣的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刘胡兰,山西人。1945年进中国共产当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国共产当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ZF主席阎锡山派军在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她拒绝投降,被一刀,当年她才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国共产当追认为正式党员。当年为此题词:“生的伟大,的光荣。”

金守儿1955年出生,浙江人。1976年3月入伍,为广西军区独立师独立团八连六十炮班战士。勤学苦练,成为投弹能手和出色炮手。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勇猛顽强。2月17日,随部攻打越南保肯公安屯,右额为敌弹片所伤,不顾包扎,继续战斗。下午腹部又被子弹打穿,班长严令医疗,送入战地医院。伤未痊愈,即回部力请参战,毁敌暗堡两座,3月3日在攻打高巴岭7号高地战斗中,与同班战友歼敌160余人,被敌弹片穿破头部,胸腿亦伤,不及抢救而。部队追认为“一等功臣”。

这些光荣革命烈士为新中国铺上了金黄的地毯。没有这些革命烈士,哪来的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哪来的今天的我们?

纪念中国革命英雄作文【八】

我们缅怀烈士,祭奠先贤,是因为烈士和先贤那里记载了国家的历史,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延续了家族的`传承。追思怀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动力源泉。那些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不顾身的烈士们,不止是历史教科书上的英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大家明白,如果没有烈士当年的浴奋战、流牺牲,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也许还遥遥无期,又去哪儿翩翩起舞呢?

今年清明节前夕,中国再次派出专机,从韩国接回数十具志愿军遗骸回国安葬。中国驻韩大使给每一副志愿军遗骸棺椁亲手覆盖一面国旗,然后肃立鞠躬。机场上,执行任务的依仗礼兵一声庄重严肃地起灵,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引领志愿军的英灵回归阔别已久的祖国。当专机进入中国领空时,空军两架战机伴随左右为其护航。一句欢迎回家令人动容,一句「英雄不朽」让人热。魂兮归来,祖国不曾遗忘,魂兮归来,人民始终铭记。

英雄未曾远去,就在你我身边。那年夏天在广州,无意间走进黄花岗烈士陵园,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穿行在沉默的碑石和塑像之中,与百年前的英雄「近距离接触」,似乎可以感受到不声不响的烈士精魂。虽然地处市中心,也并非清明节,但是陵园内部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息并未因市民、游人的散步游览而减弱一分。身处其中,无需刻意地轻声细语,也不必做作地蹑足潜踪,踏进陵园大门的那一刻,耳目自然为之清静。在这里,敬畏历史,尊重烈士,是对长眠于此的英雄最合适的举动。

想起2015年9月3日那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大阅兵,行进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武警国宾护卫队环绕下的抗战老兵专车。白发苍苍的老兵们身着当年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的灰布军装,胸前佩戴着金光闪闪的抗战胜利纪念勋章,抬手敬礼时,早已热泪盈眶。每一位老兵都是穿越烽火硝烟的活的英雄,他们与铭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无数战友,共同书写了不朽的历史,开启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

那么,清明节等纪念日,大家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以鲜花和鞠躬追思先贤,让烈士的灵魂安息,是不是比歌舞喧嚣更合适的选择呢?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