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竹签人制作方法的作文)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竹签人制作方法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4 02:41:07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竹签人制作方法的作文)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一】

我们游学的最后一站到了成都,我去了那里的特色景点——宽窄巷子,宽窄巷子里左右两边全是店铺,在这么多的店铺中,我突然被一个小摊车上插着的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糖人给吸引住了,我兴冲冲地朝着吹糖人的小摊跑去。

我高兴地坐在糖人阿姨身边,对阿姨说:“我想吹一匹小马。”于是,阿姨从身旁的糖锅里,扯出一大坨热的麦芽糖,把它在风扇前稍微吹凉,然后搓圆,再捏出一根细长的管子,送到我的嘴里,让我含着吹气,我边吹,阿姨就边捏。

首先,阿姨让我用力地吹一口气,这时阿姨手中的那坨麦芽糖像气球一样鼓了起来,就变成了马的肚子;然后在阿姨的指挥下,我轻轻地吹,阿姨用大拇指和食指,往下一扯,马的大长腿就出来了;接着就是马的脖子、头和耳朵;最后,阿姨拿出小剪刀,把我吹的那根细长管子剪短,就变成了马的尾巴。最关键的一步,阿姨让我停止吹气,只见她用红色的糖浆给马点上了一双炅炅有神的眼睛,并用小剪刀在马头上给它剪出了马鬃。这样,一匹可爱的、生动的小马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阿姨拿一根竹签将小马顶在竹签顶端,我小心翼翼地拿着竹签,把我的小马举得高高的,生怕被拥挤的路人碰坏。在跟同学们汇合后,他们都觉得这匹小马特别漂亮,都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地问我:“在哪儿做的呀?”忍不住也都去吹了个自己喜欢的糖人,有的吹了小兔子,有的吹了小鹿,也有的跟我一样吹了一匹小马。

我本来很不忍心吃掉我的糖人,但是我又怕天气太热,拿在手里太久会化掉,所以,我就“残忍”地把这匹小马吞进了肚子里!

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吹糖人,而且是在成都的宽窄巷子吹的,这让我记忆深刻、永生难忘!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二】

在外婆家,有一张精美的竹席,光滑的竹席两头有各有一个大大的“喜”字,像一件珍藏品,每逢见到这张竹席,我都会想到村里远近闻名的”竹席人“——老蒋头。

老蒋头皮肤黝黑,瘦小的脸上一双明亮的小眼睛格外突出。高挺的鼻梁,宽大的嘴巴,看上去与干巴巴的脸不怎么相称,一双饱经风霜的手上满是老茧,是他编织席子的证明,也是他引以为豪的象征,更是他“竹席人”的徽章。

在平时,编织竹席可是项大活儿,只见他扛着把斧头,去竹林砍竹子,在村上,他砍的最快,不一会儿,他就手提几根竹子气定神闲地走回来,开始了他那独一无二的手艺——编竹席。

他先用蔑刀把竹子轻轻的砍成两半,再一次又一次的对半砍开,只见蔑刀在他手上闪来闪去,神奇极了,接着他仔细的又刮又掏,把每一处竹心都刮了个干净,然后不断的砍、削、刮,越砍越细,竹子在他手中听话的翻来折去。被他轻轻一划,便成了两半,最后成了细细的有韧性的竹篾,接着,就可以开始编了。

他轻松地把竹蔑翻来覆去,快速的编织着,从里往外,一圈又一圈的环绕着,像飞舞的彩蝶,一张席子的雏形很快就形成了。尤其编织最外层时,他屏息凝神,用手聚精会神地挑起,折,再挑起,再折……有时还会涂上颜色,编上图案,打结,这样,一张完美的竹席就完成了。

有一次,一户人家的竹席破了个洞,扔了又可惜,家里人都没有辙,正着急呢。老蒋头见了,接过竹席,看了又看,娴熟地抽出一根竹蔑,手执竹篾在席子上飞快的飞舞着,时而这儿剪剪,那儿编编,不一会儿,竹席就修好了。呵,竹席层次分明,完全就像新的一样,别人接过竹席,啧啧赞叹。

老蒋头他手艺高超,技艺娴熟,是当之无愧的“竹席人”。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三】

今天,我的院子里来了一位会吹糖人的老爷爷。

他白发苍苍,但却有一颗童真的心。他特别厉害,糖稀在他手里就像有魔法一样,一会儿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糖人。我还听说,糖人的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

老爷爷先把糖块放在小锅里融化为糖稀。小火一直烧着,糖块变成糖稀后一直保持着软软的状态。然后老爷爷用勺子取出一勺糖稀,放在手里团成团。接着把它捏成空杯子形状,慢慢的向上收紧,把杯口捏成细条。有个小孩子说:“老爷爷,我想要一只大公鸡。”老爷爷点点头答应了。

只见老爷爷把糖条放在嘴边,微微鼓起了腮帮子,竟是要向糖块里吹气!糖块的"肚子"慢慢鼓了起来,同时老爷爷的手也动了起来,他轻轻的一手托着糖块,一只手一捏,便捏出一个角,又在这角下面拉出了两个小角,有点弯弯的弧度,大概是公鸡尾巴。不一会,一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做好了。老爷爷折断了用嘴糖管,用竹签沾糖粘在公鸡肚子下面,完整的糖人就做好了。

看完老爷爷吹的糖人,我也跃跃欲试,就跟老爷爷商量:“爷爷,我能不能也做一个糖人呀?”爷爷笑呵呵的说:“行啊。”没想到,我用手刚一碰糖稀,手马上就被烧红了。老爷爷效率,过了一会,老爷爷把糖稀揉好之后,一边让我吹着,一边让我自己吹。在爷爷的帮助下,我吹出了一个“小蘑菇”。

我赶紧把“小蘑菇”拿回家让爸爸妈妈看,可是他们不相信是我做的。我就带着他们去找吹糖人的老爷爷,后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出一个“全家福”,有爸爸、妈妈和我。我们谢过老爷爷,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老爷爷还在为院子里的孩子们吹各种各样的糖人。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四】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站在悠久的石板上,感受着过往的世俗。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有多少人曾遗恨千古,又有多少人留名青史。经过时间的打磨也终将会被遗忘,只有手艺传承才能在这无数的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微光。

“高高烽火墙,玲珑小花园,深巷好似一线天,家枕着……”渊远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湖面,煞是好听。站在石面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路上的行人,既不能算太多又不能算太少。石板的古色,路旁的花草,透着清香。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上有松柏遮挡,下有溪水缠绕。一个不起眼的摊子前吸引着无数游人。

那是个卖糖画的人。他从烧锅里掏出一勺麦芽糖用那勺头紧紧的挨在画板上,让粗厚的线条从勺里慢慢落下,把一个优美的事物给细化出来。远处,一位妇人正训斥着贪嘴的孩子。我强忍着,抬头去观看一幅画的诞生。那画糖画的人可不像我一样分神,眼睛上更多的都是专注。他快速的用手切换着摇动的频率由粗换细,在我眼中手挥之快糖落之细,都使人惊叹。渐渐地,他的手法又变了,由摇变抖,再由抖变掂,再从掂到晃。他手中的勺子挥动的速度终于在那条老虎上慢慢停下。人们完全惊呆了。他乘人出神时,在糖画的尾部点了几下,让这只老虎看上去像刚刚睡醒的老虎,尾部还是翘的,有了一丝神韵。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不管曾经是如何的风光,也不论现在是如何的狼狈,在时光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只有手艺才能在这无尽的岁月长河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五】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每当看到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糖人儿,总会唤醒我那模糊不清的回忆,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欢乐和惊喜。

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和妈妈来到北京的南锣鼓巷,只见一家店门口围着一大堆人,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上前凑凑热闹。我拉着妈妈的手不自觉地向人群靠拢,一位老爷爷拿着一条黄黄的东西,往里面吐着气,再用两只手把那东西拉开,那东西顿时变成了一个圆鼓鼓的“小球儿”。我瞪圆了双眼,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着老爷爷。只见老爷爷把那圆鼓鼓的东西一弯,两只小耳朵、四条长腿立刻出现在我眼前,我看出来了,那是一头“牛”!老爷爷把牛粘在了竹签上,递给了身旁的一个小朋友。

看着可爱的“牛”,我投去了羡慕的目光。我拉了拉妈妈的衣角,恳求她也给我买一个糖人儿,没想到妈妈竟干脆地答应了。老爷爷问:“小朋友,你要自己吹糖人儿,还是我帮你吹?”啊?原来还能自己吹啊!我期待地望着老爷爷,连声说:“我要自己吹!我想吹只小老鼠!”老爷爷迅速地用木筷舀了一勺糖稀,用沾满滑石粉的右手把糖稀从木筷子上取下来,再用左手拿着木筷子,手腕一提,右手拿着铁勺,往糖稀上一打,糖稀断了,老爷爷熟练地操作着,一气呵成。开始吹糖人儿了,我接过那条像管子一样的糖稀,不断地往里面吐气,只见干瘪的糖稀开始慢慢圆起来了,我定睛一瞧,呀!这里面竟然是空心的!在老爷爷的帮助下,一只可爱的迷你“老鼠”出现在我面前了!老爷爷朝我做了个“停”的手势,我立刻心领神会。望着成形的糖人儿,我的心理美滋滋的,真舍不得把它吃了!

北京之行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糖人儿的甜味还留在我的心里。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六】

口水直下三千尺,我也要吃糖人,糖人好吃,制作工艺也叫人赞不绝口。

北京就有很多卖糖人的,这些手艺人在路边摆一个小摊:一口小锅,里面是糖水,黄黄的,但又有些金灿灿的,透明,无香。你会觉得虽然不香,但是好吃,不香绝对不是美中不足。

这些手艺人最厉害的是吹糖人,他们会从锅里弄起一小点糖,一小头拉长,拉得很长,几乎要拉成丝了,这时热糖冷却了,变得脆脆,就把糖丝放在锅沿上,大拇指与三指配合,轻轻地一弹,丝断了,丝中间还有了一个小洞往里吹气,也不知道这小洞是从何而来的,一拉,为什么会有小洞,我一直很不解,手艺人真是绝。接下来,谁买糖人手艺人就把吹口给谁吹,自己把另一头拿在手上,让拿吹口的人吹气。手艺人可以做出十二生肖里的动物样子等,就拿牛来说吧,手艺人专心致志地做着,十分从容,一点也不紧张,牛头,有了,牛角,被手艺人用手提了出来,尖尖的,好像往前撞上去就能伤人。牛大大的身体也出来了,大大的肚子,又提出了一条摇晃的小尾巴,好像正在驱赶蚊子苍蝇,最后四只脚出现了。牛身体里全是吹进去的空气,但还是活灵活现,牛的特点一样不缺,还能感受到牛的那股倔强劲儿,牛跟真的一般,手艺人真是绝。

最后,再用一根竹签子串在牛上,我吃过一次,甜甜的,说味道很平常吧,确实也是,但是我觉得还是挺好吃的,样子也挺好看。制作工艺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手艺人很绝,那是通过他们的不断练习才得到的,如果你也想当一个手艺人,那你就坚持练习吧,当然,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就可以像手艺人一样绝了。

传统手艺糖人的做法作文【七】

我不爱出来走动,今日却难得有致到外面逛逛。夜里下过雨,早晨仍是阴云缭绕。这才半晌,太阳开始显示出它的威力,路上的行人逐渐少了。

“当!”我转身望去,几米选有一老大爷,似乎是他的'不锈钢盆脱手了。走进去,老人头发一半近白坐在一个石板上,身着灰色马褂,裤子也是灰色的,不过颜色更深点。左臂上戴着蓝色塑料套袖,右臂上却是白色的,深黄色的皮鞋稍微带了些泥土,总体却是干净的。

他的左右手各戴一只白色的手套,右手拿了一个铁柄的刷子,或许是磨刀石;左手呢,是一个红棕色的内圆外尖的正多边形,上面充满了铁锈。不一会儿,老人的左手套便变得棕红了。只见他左手拿起那东西,右手拿着刷子,稍沾些水,便开始“唰唰”起来,时而前后,时而左右,时而又斜着刷,但铁锈却未少多少。他又放在盛有水的盆,仅刷几下,便又拿出来,仍像刚才一样,“唰唰”。

我站在他前方2米处,看着他重复看上去都一样的动作将近5分钟,却始终没有发现铁锈除去太多,我似乎感觉这情景在哪儿见过,却始终记不起来。向前走了一米多点,问他:“大爷,您这还要多长时间才好?”他仰起头:“不急!”果然,不两分钟,盆里的水便浑了,他手上的东西也银光闪耀了。

忽而忆起家乡的那位磨刀老人。他总是带一块磨刀石,蹬一辆自行车。身披蓝马褂,下缀黑色长裤。一边蹬,一边喊:“磨剪子咧,锵菜刀!”这时,各家各户都拿出剪子,菜刀,这十几把刀,够他忙活,一下午他才能全部整好。那时总不明白他一边磨一边加水,现在觉得似乎那样可以磨得更光滑。我曾问他:“大爷,为何您磨的刀可以用上个把月,仍然不钝呢?”她笑了,慢慢说:“磨刀不需要多么高技术,关键看性子急不急,这需要慢慢来,所以我才能磨好。”那时,只是拍拍脑瓜,想不透,是呀,一个八岁的小孩怎么会懂呢?

可现在这小孩已十六,终于明白了,磨刀如此,为人处事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