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有哲学性的作文(有哲理性的作文700字)

有哲学性的作文(有哲理性的作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9 15:08:33
有哲学性的作文(有哲理性的作文700字)

有哲学性的作文【一】

看到《艺术哲学》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这一定是本偏理论化的哲学书,读过以后,感觉它更像是一本介绍意大利,尼德兰,希腊历史,种族,风俗习惯与艺术的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枯燥乏味,反而更加吸引了我去了解这些城市的过去,去感受它们的文化,去品味它们的艺术生活。

《艺术哲学》是法国的伊波利特·丹纳所著,我看的是张伟所译的,据译者介绍,丹纳是深具传奇性的天才人物,就连他也被丹纳广博的学识、独特的思路、缜密的分析以及精辟的见解所折服,我就更不用说了。这本书一共有三篇,分别是意大利的艺术哲学、尼德兰的艺术哲学和希腊的艺术哲学。大致都是围绕时代,种族和风俗来写,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样一条规律“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任何时期的艺术品都是按照这一规律产生的”,然后用意大利的绘画史来证明和应用这条规律。作品与环境必然完全相等,不论什么时代,艺术品都是按照这条规律产生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这条规律同样适用。艺术确实源于生活,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甚至是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必须投身于它们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就拿意大利和尼德兰来说,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意大利的目光转向了健康、有力、活泼的人体,所以意大利绘画多表现理想的美丽的人体;而尼德兰多表现现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体。

在意大利,色调是固定的,在佛兰德斯,景物的色调总是随着日光和周围水汽的变化而变。说到这,我又想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环境下,使得文化具有了差异性,也正因为不同的环境,才有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艺术。“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在丹纳的条件里,‘种族’是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种族的不同,日耳曼族与拉丁族不仅在艺术上的本性对立在风格与趣味上也形成了类似的对比。“后者与前者相比,虽没有那种塑像般的美妙形体,情趣粗俗一些,性情比较迟钝,但精神的安稳,气质的冷静,使他们能更坚实地把握住理智”。《艺术哲学》从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地理位置,人种,风俗习惯,历史,政治等因素谈起,到其艺术形式的产生于发展,向我们论证了开篇所提出的规律——不同的环境决定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艺术来自生活,是生活给了它发展的空间。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单单要有强烈的自发的,独特的情感,更需要的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对风土民情的细微差别有着高度敏感的心。

在欧洲的诸多文明古国中,意大利算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在加上本人对这个城市的偏爱,我更喜欢谈谈我眼中的意大利。关于意大利画派的特征,其中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意大利画派轻视和忽视风景,却把人物作为主题。书中也提到过“艺术从质朴走向完满所前进的一大步,便是创造了完美的形体,这是理想的慧眼而非寻常肉眼所能发现的形体”。之所以特别提到这点,是因为想到了顾凯之提到过“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物画也是中国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占据着重要地位,至于山水画,直到隋唐才独立出来。两者相比,有共性,也有异性,相同的是都重视人物,不同的是对人物的偏重点却大有不同,前者表达理想的人体,后者以形写神,更注重人物的传神。关于他们之间的不同又恰巧说明了之前所提到的规律“艺术作品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

可想而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怎会与接受了文艺复习洗礼的意大利创造出同等风格的艺术作品呢?对于轻视风景,重人物的思想我也是能接受的,谁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呢?书里也解释了意大利艺术表现人体的原因,我认为那些例子太过于黑暗,免不了背叛,仇恨和害,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来说,尽管未曾身临其境,却仍不想多提。现在的\'时代背景也有着与之相对应的产物,要想同样的艺术在世界的舞台上再度出现,除非岁月的车轮退回到有那样一种环境的年代。

此书着实令我受益颇深,只可惜我才疏学浅,无法用自己的拙笔体现丹纳艺术的灵魂深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定刻苦钻研,交上更令人满意的答案。

有哲学性的作文【二】

一般而论,我们在实物中感到兴趣而要求艺术家摘录和表现的,无非是实物内部外部的逻辑,换句话说,是事物的结构,组织与配合。艺术家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一定是像同一方向改变,而且是有意改变的,目的在于使对象的某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艺术家对那个对象所抱的主要观念,显得特别清楚。这特征便是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说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

艺术家必须是生性孤独、好沉思、爱正义的人,是个慷慨豪放、容易激动的人,流落在萎靡与腐化的群众之间,周围尽是欺诈与压迫,专制与不义,自由与乡土都受到摧残,连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觉得活着不过是苟延残喘,既不甘屈服,只有整个儿逃避在艺术中间。

文明过度的特点是观念越来越强,形象越来越弱。日常的精神活动从此变为纯粹的推理。所谓精神状态是指一个人的观念的种类、数量、性质。但人身上还有比观念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结构,也就是他的性格,换句话说是他天生的本能,基本的嗜好,感觉的幅度,精力的强弱,总之是他内部动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章,丹纳谈到了很多当时意大利仇、下毒、暗的资料,这对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背景很有帮助。(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理论家中最深刻的一个是马基雅维里,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还是正派的爱国的人,有很高的天才,写了一部书叫做《论霸主》,说明奸诈和凶恶是正当的,至少是许可的。说得更正确些,他既没有许可,也没有辩护,他无所谓义愤,把良心问题搁在一边:他只用学者和洞达人情世故的专家身份来分析,解释;他提供材料,加上按语;古代生活的所有这些特点,都出于一个原因:就是非常平衡而简单的心灵。没有一组才能与倾向是损害了另一些才能与倾向而发展的,心灵没有居于主要地位,不曾因为发挥了任何特殊的作用而变质。少受过度文明的奴役,因此他更接近于本色的人。

所有这些对立地情形,归结起来只是一种全新地不假思索地文化和一种煞费经营而混乱的文化的对立。希腊人方法少,工具少,制造工业的器械少,社会的机构少,学来的字眼少,输入的观念少。遗产和行李比较单薄,更易掌握;发育是一条直线的,一个系统的,精神上没有乱,没有不调和的成份,因此机能的活动更自由,人生观更健全,心灵与理智受到的折磨、疲劳,改头换面的变化,都比较少:这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特点,也就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中间。

有哲学性的作文【三】

这话着实不错,人生在世,哪能个个活得辉煌?不如活得平凡些,活出随性来。

要想活得平凡,活出随性,就要能抗拒名利的诱惑。当楚王诚挚地邀请,当百臣投来艳羡的目光,面对高官厚禄,位极人臣的诱惑,他坚定地拒绝了!有人嘲笑他不懂审时度势,让荣华富贵轻易地从手中溜走,却不知富贵于他不过云烟耳,还不如野外的一束鲜花来得娇美,不如田中的空气来得清新,他是想活得平凡,活得随性。他说:“吾愿曳尾于涂中。”在他眼中,自然的一切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最终,在众人的惊愕中,他化身成为一只空灵的蝴蝶,飞离了俗世的樊笼,飞向了他所向往的平凡、随性的生活。

庄子,因其拒绝了诱惑,得以超凡脱俗,活得自由随性、平凡洒脱。

要想活得平凡,活出随性,就要能耐得住寂寞。当人们沉浸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时,他却逃离了这一切,回到寂静冷清的小屋子中。他是寂寞的,与世隔绝,生活清苦,但他却不曾后悔,更不曾向往喧闹嘈杂的.都市生活。他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他写远山,他写飞鸟,他写所能看到的一切。最后,他写瓦尔登湖,写湖水的清澈,写湖周围的景色,他用心把自然写活了。

梭罗,因其甘忍寂寞,创作了旷世奇作,让无数尘世中空虚彷徨的心灵找到寄托之所。

要想活得平凡,活出随性,还要能忘记过去的辉煌。季羡林是当代文学大师,但是却不以曾经的辉煌成就自傲,终身笔耕不辍。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但他却说:“高兴五分钟就够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居里夫人两次获诺贝尔奖,但是却把奖杯给孩子当玩具。

他们都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他们能忘记过去的辉煌,随意才能屡创新高,登上事业的顶峰。

相反,曾经提出牛顿三大定律的牛顿,因为骄傲自满,晚年没有什么重要的研究成果;曾经有过两千发明创造的爱迪生,也被曾经的辉煌蒙蔽了双眼,晚年没有什么重大的发明。

当今社会,人心日益浮躁,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辉煌,梦想辉煌地活着,却不知,辉煌岂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放下执着,活得平凡些,活得随性些。

滚滚红尘,姹紫嫣红;茫茫人世,灯红酒绿,而我,一箪食,一瓢饮足矣。平凡,随性。

有哲学性的作文【四】

然而必须指出,如果不加思考地一概而论,把家风说成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说成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则有失偏颇,不可不加以厘清。

实际上,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所以,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又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对家中子弟具有熏陶影响、沾溉浸润的意义。

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自我和特色,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用现今的话说,并不都具有正能量。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酗酒、忿戾凶横。一所学校、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班风有好坏之分、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也并不都是传家宝,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的一些美好的品质。

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极端地说,“没有家风亦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人们感叹“家风”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家风又不同于家规。家规是家庭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的又一重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规、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具体而明确的条文,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学习的有形文本。而家风有别于这样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同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并且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

有哲学性的作文【五】

整部电影居然有点儿尺度

小李子打鸡演的很卖命,不只有他,其他演员也很卖命

几段演讲忽悠的场面,有种李阳疯狂英语的即视感,大概他们干得都是一个勾当,有时候我想。可是半点儿感动都没有,心下觉得无聊透顶

故事情节推进神展开,处处都是色情、毒品、欺骗,我自认为是个讲究实干的理科生,这种价值观不敢苟同

真为小李子今年的影帝担忧,不得不承认他表演的非常棒,很难得,如果在电影院看,结束后我一定会鼓掌,为了他的演技,只是我担心奥斯卡是不是喜欢这么一部片子,马丁爷爷的片子最近总是和奥斯卡交臂而过

观影口味各有所好,说实话不怎么喜欢这部片子

有哲学性的作文【六】

散学典礼时,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发了一本书,我就选了一本名叫《画说哲学》的书,我心想:这个可是寒假啊!寒假里过年,我才没时间看书呢,再说这本书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妈妈知道了我要写这个书的四篇之后,就让我好好的看这本书,我又想:有四篇读后感,我随便看看写写应付过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间开始看了起来。

:“哇!这本书好难懂啊!都是说一些很奥秘的语言来说哲学”我自言自语的说道,这时妈妈走了进来说:“哲学 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细的看哦!”听了妈妈的这一番话,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达的是什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地。但是我觉得人们非常的高贵,可是人们的高贵不在于本身的肉体,而在于灵魂。

从前有一个书生,他非常的聪明,被许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连三的请他做官。可是他一次次都拒接了,他还是打算继续念书,成为一个聪明人。有一天他经过了一个小巷,那里面又两个人,商人看他们鬼鬼祟祟的.,就打算进去看看,结果那两个人要打劫这位书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钱都抢了出来,于是这个书生就说:“我处了才华、高贵,什么都没有了。”

这句话让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弃许多的财产,而去选择才华和高贵,这值得我们去学习,金钱测量不了才华,才华测量的了金钱。拥有才华和高贵的灵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间在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现在,这本书我已经差不多看完了,哲学的知识我也懂了不少!写的读后感一定写的很好。只有必要难度很奥秘、吸引力的书,才能让我爱上那本书。爱上哲学,爱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