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作文300字(读一本书有感作文300字左右)

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作文300字(读一本书有感作文3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4-06-09 04:31:55
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作文300字(读一本书有感作文300字左右)

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作文300字【一】

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应该不过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谈到、听到的几乎都是如何挣钱、如何处理感情、如何升职成功,但似乎少有人关心,我们对待诸如此类的事情的方式是否正确。相比较我们接收到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谈论探讨这些方法论就显得枯燥乏味。而实际上,潜藏在每个人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器如何组织、如何分解信息,以何种逻辑顺序处理工作,依据的却是各种底层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很少谈及它们,而它们却无比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写成于1940年,作者莫提莫.艾德勒在销售30年后又修改了一次。他和另一位作者是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很多书单里都推荐过这本书,但是我却一直没有读过。没有读,是因为自己脑子里总是在告诉自己:都看了一辈子书了,还需要别人告诉你怎么读书末?但越是这样,越想一探究竟,于是在想要开始写一年读书笔记的开始,终于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这本书基本分为四篇内容,分别讲述了作者想要介绍的四种阅读方式: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是读者能看懂书中的字句,并且不会被语法和文章结构阻碍住,能够掌握主要句子和章节的意义。检视阅读一是指通过阅读目录、索引、作者介绍、摘要、后记以及少数内容,对书籍的内容做以了解;检视阅读是指一路阅读下来,不去关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对书的架构和大概内容进行了解。分析阅读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作者花了大幅篇幅详细的进行了说明。分析阅读是指读者对一本书类别目标比较明确的选择、能够总结书的内容、能够重现书的框架纲要、找出作者要问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作者的关键字、关键句(主旨和对问题的基本论述(读者总结出来的作者的架构和对问题的基本解答。最后,对这本书进行自己的评论。主题阅读是指为了一个题目进行的跨越多作者和多门类的阅读。

显然,第一部分的阅读凡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能达到;第二种阅读方法实际上就是略读,这种方法大家经常用;第三种方法就是我们在学校时老师提的最多的要求,就是精读;第四种方法是大学里写毕业论文时必须要采用的,博采众长以完成一个课题。艾德勒在书中谈到,其实这四种阅读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的,比如第分析阅读是包含第一种和第二种阅读方法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进行全部内容的精读和分析;而主题阅读则包含了以上三种阅读形式。

对于不同种类的书籍,作者列出了如何阅读实用型书籍、想象文学、历史、抒情诗、哲学、社会科学、科学与数学书等不同类型读物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字典、百科全书、工具书等等,可谓体贴入微,用心良苦。

比如艾德勒说,实用型书籍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书,它们只传递知识;另一类是实用性的,是有关行动的问题。作者认为任何实用性的书本身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如何赚钱,是需要你自己去行动来解决的,它没办法解决你没钱的实际问题。因此如果读者认同书中这些规则,是要加上一点自己的想法、头脑清楚的应用这些规则,才能起到实际作用。一本书是否是真正的实用性书籍,最直接的证明就是读者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并付诸行动。如果只是表面上接受,而没用去行动,那么这本书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书籍。(他的观点,其实就是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以规则为主的实用型的书,读这本书就需要读者找寻到这些规则;评判内容是否真实后,才能在以后的阅读中加以应用,才能显现出这本书的实用性,才能证明读者阅读此书的价值。

再比如如何阅读想象文学。艾德勒说“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作者一种享受。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但是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不要用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作者认为阅读小说的读者只要去体会小说中发生的故事,享受带来的愉悦即可,不必像读实用型书籍一样对故事创造本身质疑。——作者列举了《奥赛罗》和欧亨利的书,我想艾德勒在写书的时候市面上可能滥书还比较少——“你越能明白指出诗或小说带给你的喜悦的原因,你就越了解这本书的.优点是什么。你会慢慢建立起批评的标准,你也会发现许多跟你有同样品味的人与你一起分享你的论点。你还可能会发现一件我们相信如此的事:懂得阅读方法的人,文学品味都很高。”

我以前看过芭芭拉明托写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写的是如何说、写出清晰明白的逻辑论述,而《如何阅读一本书》则是说如何分析作者的文章框架和写书意图。两位作者仿佛是棋逢对手的武林高手,从正反两面互相拆解对方的招数。

我们自以为很了解自己所做的事,但实际上离了解还差得很远,因为我们没有遇到真正了解的人。艾德勒这本方法论的书籍,点出了阅读的重点和态度,提出了指导人们有效读书的规则。正因为如此,这本书经历70年仍被人常常提起。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正在读大量书籍的人,比如中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甚至是有孩子的父母——他们应该从小给孩子养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读书习惯。反观自己,虽然我也读过不少书,但是真正达到分析阅读程度的书籍,恐怕只有备考教科书了... ...对于获取知识,我的读书方法还不够深入细致。要达到“读过的书可以扔掉了”的程度,让知识真正成为我自己的认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作文300字【二】

整本书四个篇章,其中三章写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另一章专门写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顺便提一句,上文中小编说的读目录,然后在心中形成自己的目录,可以不是书的目录,能理解能吸收最重要。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级别逐次提高,难度逐次升级,从方法和程序上,后者包括前者。

简单说,基础阅读就是扫清障碍,做好阅读的准备,主要是语言上的。比如你英语不咋地,如果想要读全英版《资本论》,就要先把语言关过了。

检视阅读,分两种,一种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一种是粗浅的阅读。略读适用于你到了书店浏览书,花上10-15分钟时间,利用前面第一条写的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完成了前几步,掌握了书的骨架,然后在正文中,从某章你感兴趣的看1-2页,或是随便挑上几段读一下,这就够了。这样,你会形成一个基本认识,明白这本书在说什么,是怎么说的,这本书的水平如何,是否值得买。粗浅的阅读,主要是针对大部头或者比较深奥难读的书,仔细啃很慢而且会逐渐丧失兴趣,所以第一遍应该粗浅的阅读,最紧要的,就是要忽略掉一切细节,比如这一段晦涩难懂,就可以跳过,跨节、跨章都无所谓,不要在乎一个概念、几页文字,读下去!读完!这是最重要的!哪怕只获取30%-50%,也是值得的。等你过段时间具备了更高的能力,就可以更深一步了。

分析阅读,这种阅读,一是要能提炼出书的大纲。二是能读书联系自身,思考出这本书跟自己的关系,也就是我能从这本书中获取到什么,知识还是启发还是什么?三是能写出书评,对这本书作出你的评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读书一定要联系自身,要读书为自己所用,若非如此,读再多的书也无益。这一点也是我从读这本书学到的最有用的一条!读书、读报、读人、读事,概括说就是但凡输入,都要联想一下自身,时刻想着问自己,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读书笔记,就可以这么做,哪句话自己特别有感触,就可以顺势把感触启发记录在侧。评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尊重作者,尊重不是指不能批评,而是要客观,一定要怀着空的心态跟着作者的逻辑去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思,然后再客观地予以评价。读书切记带着偏见或带着观点读,甚至是带着挑毛病的心理。不要为反对而反对,成了情绪化的好辩者。要知道读书难道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认知,而是要打压作者一番显得自己更牛么?

主题阅读,这是阅读的最高阶,也是最难的,包括了前面三个步骤。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阅读,可能需要读好几本书,读不同作者的书,读同一作者不同的书,就是为了弄清一个问题,理清一个脉络,这样写出来的书评旁征博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是比较牛的。

至于书中写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小编采用了检视阅读的方式,没有太多启发,这里就不罗列了。

再补充一点小编的心得。第一,不是读书就一定好,书一定要筛选,读书读经典读好书,歪门邪道快餐垃圾不如不读。比如,影响自己的50本书,你读出来了吗?第二,不是逐字逐句从头到尾才叫读书,读书可以有各种层次,不同的书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读法,同一本书不同的遍数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读法,即使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也不是同一速度逐字逐句读下来,不太重要的细节可以略读快读,重要的概念理论、说明重要问题的地方要细细阅读,还要反复对比品读等,要以效率质量为目的,搞灵活。第三,要养成边读边给自己提问题的习惯,如,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阐述的,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等等。

总之,通过这些记录,希望大家可以对如何读一本书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始自己以后的阅读。

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作文300字【三】

言归正传。《如何阅读一本书》不用俺说,这本书的名气已经如雷贯耳,它太久远(初版1940年)又太经典,记得有一次在北大图书馆,看到他们的年度阅读排行榜,这本书稳稳位居第一。

怀着膜拜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怎么说呢,可能是自己已经多多少少学到悟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所以,并没有太过惊艳,不过这本书验证了我一些读书方法和观点的合理性,还是很开心的。简单捋几条印象深刻也比较重要的点。

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作文300字【四】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报纸上香港大学推荐的书单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闲来无事,就在网上下载了其中几本书的电子版来读,其中之一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初读此书,感觉讲得非常好,至于好在哪里,也说不大清楚,只是书里面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以往从来都是被忽视的阅读指导原则,让我如获至宝,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去这样做,如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书名,前言,目录,后记,粗略的从整体把握本书的构架,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阅读。

第二次拿到本书,是在双11网上购书的快递里。因为好书是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的,所以有不少书都是我之前在网上阅读或借阅之后,再次买来读的。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对于本书的阅读又提上了日程,并且此次阅读我也做了笔记,但这一笔记不成体系,比较零碎,只是涉及到相关感兴趣的语句记录了下来。所以阅读了几章后觉得还是没有掌握本书,读后收获的还是第一次阅读的体验,再加上比较忙没读完,此书便被再次搁置。(而通过这些年阅读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两个问题:1、很多书读第一遍的时候,印象是最深的,以后每次再读,当时会感觉形成了对本书的更细致的认识,可没过多久,便又忘得一干二净,体验仍旧是最初的,让人很困扰。2、对于一本需要认真阅读思考的书,一个是用时非常长,再一个就是一定要有规律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如每天一章,否则一旦搁置,便前功尽弃,再拿起时,对前面的理解也忘的差不多了,很难再形成前后知识的整体的把握,所以就得重新从头来过。

第三次拿到新书阅读,便是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指定下发的阅读书目。这样一来既有外在的压力,又有了自己想要重新阅读的内在动力。于是认真阅读每一个部分,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做好理解与批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注意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整个段落的主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并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概括。进而形成对整个章节知识点的把握,在分析阅读完本章后,列出本章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让我觉得本书成为了我自己,我获得了比初读本书时更多且更加透彻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因分析思考获得了一些具体技巧,如在读一本水平高于自己的书时,不要边查字典边阅读,这样不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抓住主旨的检验办法是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分析历史试题尤为重要;逗留与倒退的不良习惯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速度等等。

正如翻译者所言读完这本书的两种强烈的感觉,先是羞耻,开始怀疑自己第一遍读时是否确定把书读完,如果读完的话,为什么后边的那么多细节没一点印象呢,虽然早早就读过本书,但并未让本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其次是何其有幸,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在讲历史习题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力非常差,常常抓不住主旨,选择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是因为中学生阅读水平到达基础阅读阶段后便停滞不前,理解力跟不上,而这一能力并不是背会历史就能提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没有相关课程来进行基础阅读之上的阅读层次的训练,而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提升孩子成绩的希望。感谢本书的存在,让我的阅读更加有效。

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作文300字【五】

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常识,您觉得应该怎么开始阅读一本书呢?您可能要笑了,那当然是直接拿出来书翻开第一页正文就开读喽。如果您真的这样认为,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别想抬杠,就问你是不是读完一本书,常常有列不出提纲,画不出重点,拎不出主线的毛病?别不承认,有就对了,这一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呢?首先把华丽的封皮撕掉扔垃圾桶(本人做法,谨慎仿效),看看封皮和封底,有的会有字,比如这本书,就有一段短小精悍概括整本书内容和价值的特别经典的一段话,非常重要。

(这段话附在这里: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开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后面不写了,有机会你们自己看吧。

其次是,读作者简介、序言、以及后面的附录等,这些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序言,里面一般会交代作者写作的目的、书的框架,以及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作者对读这本书的建议等。

再次便是目录,目录一定要认真用心读,而且我认为要读上几遍,从章节标题到章内每节的标题,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直到合上书自己能说出来这本书的大致逻辑和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一本好书,作者的逻辑都是比较清晰,目录设定就很顺。反过来,如果目录不咋地比较混乱,这本书的质量也可见一斑,目录是衡量一本书优劣的很重要的标准。

接下来便是正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