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科举历史作文(科举制的演变历史小作文)

科举历史作文(科举制的演变历史小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9 05:57:01
科举历史作文(科举制的演变历史小作文)

科举历史作文【一】

在我工作的银座商城旁边,有座不起眼的小院子。每天,我都会从它门口路过。这院子虽小,在近代史上却有些份量,它的名字曾叫“育德中学”,现在叫“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这里走出过不少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留法勤工俭学的发起人,是名门之后,叫李石曾。他的老子,是晚清大佬李鸿藻。

可能会有人误会李鸿藻和晚清另一位大佬,曾在保定府坐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有什么缘关系。两人的名字就一字之差嘛。不过,两人虽同朝为大官,名字仅一字之差,却没有任何缘关系。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两人不仅没缘关系,反而是政治上的敌对关系。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大佬,洋务运动的主导者。李鸿藻呢,有个外号叫“青牛头”,这名号一是形容他性子犟,二是因为他是“清流派”的大佬,取“清流头”之谐音。两派之间,理念不同,攻讦不休。“清流派”后来被笼统地称为顽固派,洋务运动有句口号“实业兴邦,空谈误国”,后半句就是针对他们而发。

老实说,李鸿藻们在那个年代还紧守程朱理学那套思想,确实是抱残守缺,是以他后来的名头远不及李鸿章响亮。不过,历史上每个变革的年代,总难免会有守旧的人,而且他的个人操守很好,不然也得不了“青牛头”的名号。《清史稿》称他素有清望,当时的名声实不下于李鸿章。

李鸿藻后,谥号“文正”,是历代文官的最高追求。不要以为这只是虚名,这实是从前的文官体系中最高级的名位。

“文正”,起先是为“文贞”。唐代名臣魏征、陆象先、宋璟的谥号都是“文贞”。 北宋承唐代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宋代谥号为“文正”的文官中,最著名的当属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宋仁宗的授业老师夏辣后,礼部拟溢为“文献”。出于对老师的感念,宋仁宗随手改为“文正”,却遭到大臣的抵制。司马光表示“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大臣们也认为夏竦的品行不足以配“文正”之谥。最后,“文献”也没得到,夏竦被谥为“文庄”。

据说,明代重臣李东阳弥留之际,大学士杨一清去看望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后给他的谥号为“文正”。垂的李东阳竟激动地起身叩头谢恩。可见谥号“文正”之难得。

有清一代二百多年,谥号为“文正”的,仅八人。李鸿藻之前一位,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藻能得谥为“文正”,可见他当时的声望之清、之重。

科举历史作文【二】

一个小男孩坐在路中央,嚎啕大哭,周围一片废墟、房屋的碎片……高架桥摇摇欲坠,月台已经被炸成平地。这个男孩大约两岁半,双腿盘坐在地上,紧握双手,衣衫褴褛的坐在地上,不管地上脏不脏,还奶声奶气地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呀?”

过去的火车站一片繁华的景象,人山人海,有小贩吆喝的声音:“快来买啰,只要五毛五!”但现在的火车站却一片狼藉。

小男孩不知怎么了,到处爬,是饿了?还是想找爸妈?突然旁边有一只手在动,小男孩用柔嫩的小手,搬起了一块石头,看见他的.妈妈,他兴奋的叫着,妈妈微弱地说:“宝贝,快救命,找爸爸。”小男孩顿时静力充沛,一下子把妈妈边上的爸爸找了出来,他们一家人挣扎着爬起来准备回家,悬在半空中的钢架掉下来,将他们砸了...

我看了这副图想说:日本人可恶了,我想把他们通通光。

科举历史作文【三】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和平的,可谁又想到几十年前的抗日战争呢?我们正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让日本看上了我们国家,看上了一个能源富足的但科技落后的一块“大肥肉”。让日本的侵略计划才得以实现。日本先是击败水上舰队——北洋水师,并要求清政府赔偿巨额军费。要是现在,我们一定要遏制,一定要反抗,一定要打击!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没有反抗,只是懦弱的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签署了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为侵略战争埋下了伏笔。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后,日本军在中国发下了滔天罪行,如:“731活体实验”“三光政策”“南京大屠”等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

令许多人震惊的是,在南京大屠中,有许多未投降的国军也被日本人用机枪活活打。整整30万人啊!几十万鲜活的生命啊!就在日本人的弹指一挥间消失了,一起与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们消失了,几十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瞬间倒下了

我们中国抗日了八年,也被侵略了八年,这八年我们国家受尽了耻辱。这也说明科技落后就要挨打挨揍的道理。我们的先辈用一腔斗志昂扬的热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去堵日本人的枪口,赤手空拳地跟日本人去斗,是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这美好的生活。如今,我们的科技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几十年前的耻辱是忘不掉的,唯独让我们的科技发展的更强大,武器更先进,才能洗刷耻辱保卫我们的国家,以此报效我们的祖国,让我们每个人都对国家鞠躬尽瘁、而后已。

科举历史作文【四】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小说,但是本书对现代读者几乎没有阅读障碍,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又好像旅行,作者竟有如此妙笔,那个时代竟然如此精彩。

作者简介

吴敬梓

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文学家。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暮年,客居扬州,落拓纵酒,逝于客所。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小说《儒林外史》。

小说节选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这周学道(周进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帮助评阅考生文章的人,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禹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一声吩咐过了,两旁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

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谒见那日,着实赞扬了一回。点到二十名,魏好古上去,又勉励了几句“用心举业,休学杂览”的话,鼓吹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