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中考传统文化类作文题目)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中考传统文化类作文题目)

更新时间:2024-05-17 22:37:52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中考传统文化类作文题目)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三国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啊!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二】

一提起我的家乡——许昌,心里就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许昌地处中原要地,是三国文化古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说起名胜古迹,许昌有好几处,比如:高耸入云的文峰塔、古色古香的春秋楼、雄伟壮观的灞陵桥、和豪华气派的丞相府。每到节假日时,就会吸引来中外游客,人们在这里心情愉快。

对了,我忘了告诉大家,我的家乡还有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连城。如果你来到许昌,随处都能看到莲花的身影。春天来了,莲花的嫩芽在温暖的春风的召唤下从水里钻出来,慢慢地舒展,好像在伸懒腰似的。夏姑娘来了,碧绿的荷叶长得大大的,圆圆的,挨挨挤挤的。有的浮在水面上,像一个个大圆盘,有的露出水面,像一把把“伞”,小鱼儿在“伞”下自由自在地游。早晨,晶莹的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像小朋友在玩游戏。最引人注意的是夹在荷叶中间的荷花了,它们有的是粉嘟嘟的花骨朵,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只开了两片;还有的全部开了,露出了莲蓬,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随风翩翩起舞,漂亮极了,连蜻蜓和蝴蝶也跑来给它伴舞呢!如果站在河边,就会感到在画里一样。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许昌,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想来许昌看看?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典型的“时势造英雄”的时代,金戈铁马、风云际会、动荡岁月将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英雄人物从各个社会基层角落汇集到历史舞台中心,他们或以文治武功割据为王,或以智术谋略运筹帷幄,或以忠肝义胆为主献身……其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都以“英雄”的风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组组鲜明而生动的印象,并给后人诸多的感慨和启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 形象来塑造的。然而,现代的相当一部分读者、研究者对刘备形象却评价不高,甚至颇有非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刘备形象是“苍白无力”的。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罗贯中塑造刘备形象的得失,是一个很有艺术价值的问题。

刘备,刘备在众人心中有着良好的形象,皇叔正其名,仁义突出其爱民。他所管理之处人民皆俯首恭迎,甚至在他落魄之时竟有义士妻取肉给刘备食用。可以说,刘备是位魅力型领导英雄,他没有孔明有才,没有关羽那样善战,但是,并不代表不能成为他们的领导。刘备可以说是通晓成功之道,只要我知人识人,为我所用就可以了。就连赵云救回阿斗,刘备也假装去摔阿斗,以笼络人心。 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史书对这两方面都记载颇多。就“仁德爱民”而言,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而争取到了人心。就“尊贤礼士”而言,刘备的表现尤为突出。建安十二,时为左将军领豫州牧、年已四十七岁、被视为天下大英雄的他,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二十七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留下千古美谈。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率大军伐吴,又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以防魏。刘备在夷陵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

乡闾间一个小小的地主豪强而已,或者是有些声色犬马之喜好,稍微讲讲义气,并有着一个众多人都会有的梦想和一副不俗的外表罢了!只因背负了曹操对他的“天下英雄”这样一个品评,勉强地经营着辛苦的一生,急急如丧家之犬般流浪了大半辈子,却无所事事。从公孙瓒、陶谦、吕布到曹操、袁绍、刘表,刘备一路投靠一路背叛,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最终是靠着“借”了荆州立足,然后紧接着以同宗的名义骗了老实人刘璋的成都。在汉中打赢一个“非典型性”的不完全胜仗之后,他便急急忙忙地称王称帝,又立刻无声无息并十分耻辱地把荆州给人送回去了,还搭上了自己手下第一号大将的性命。——这是一个什么样气局的“英雄”啊!称帝之后他大事已了,便可以不顾大局,打着一个给手下人报仇的名义,倾全国之力去讨伐同盟军。他章武元年三月称帝,当年六月就大军东伐,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成都,回过自己的帝宫,回过自己的亲人身边,并在两年之后凄惨地薨于白帝城。——这是什么样气局的皇帝啊!他用关羽守荆州、用魏延守汉中,用马超守边关,什么地方都没得守的是赵云,他用庞统攻蜀中,一再用老兵黄忠当先锋,并托孤李严,这些大约都是失败的战术策略。他一辈子就用那几个人,却仍然不能做到人尽其材。夏侯敦对赵云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很恰当:“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野鬼耳!”——这是什么样气局的领袖啊!

刘备的一生,是不断战斗的一生,却也是不断失败的一生。他自己基本上从来没有打过胜仗,除了袭取成都这个不堪一提的阴谋之外,他还打过谁并打赢过谁么?没有!

纵观历史,对于刘备,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我认为我们应该把他放入那个历史背景中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借用毛泽东的话,论人物,还看今朝。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其中一句让人谨记: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句话不仅在三国英雄人物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老百姓也深有感触。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打开历史页码,我们就会看到有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因拥有谦虚好学在事业上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因为骄傲而悔恨终生。

我故意我问起身边的妈妈: 这句话真的灵验吗? 妈妈沉下脸道:最近,你的学习成绩下降,说明什么? 顿时,我哑口无言了。

于是,我重温《三国演义》的经典,汉皇叔刘备为了恢复汉室半壁江山,竟降低自己的身份,三顾一介书生诸葛亮的茅庐,以救百姓水火,重整朝纲为己任,诸葛亮终感其诚,答应为他奔走效劳。而与此相反,夏侯惇因刚愎自用,小瞧山野村夫诸葛亮的才能,得意洋洋大军进,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计谋,结果被刘备军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最后与李典、于禁、孤身三人撤回到了曹操的大本营。

此时,我禁不住拂卷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和事,那怎样对待呢?俗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谦虚则秉着一颗上进的心,驱动着前行的脚步,而骄傲则会蒙上一层模糊的影,导致着无知的狂妄。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五】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长着一身义骨。他们对上级忠义,对下级仁义,对不平之事伸张正义……中国人重“义”,正是这种大义,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倍受钦羡。

“义”成了中国人的灵魂。中国人讲仁义、守忠义,伸张正义的事迹举不胜举。就用三国时期的蜀国来说吧。

刘备刘玄德是蜀的建立者。他为人仁义。三顾茅庐后他把自己比作鱼,把孔明比作水曰:“我得孔明,如鱼得水。”可见他对臣子的仁义。不只是对臣子对百胜也一样。有一次刘备率军被敌人追赶。刘备路上遇到逃难的百姓,就带上了百姓一起走。由于百姓速度慢,敌军穷追不舍曾有人进谏:玄德弃下百姓先走。刘备不但没有丢下他们反而带他们逃离险境。有一次行军途中,刘备遇上一老一小收留了他们,这足以说明他的仁义。

再说关羽关云长有宝马“赤兔”,此马先后跟随了丁原、董卓、吕布、曹操、关羽。此马深通人性,可谓马中之宝。有一天,一个人化妆成关公的模样来盗马。赤兔马一声长吟,唤起众将士注意,捉住了盗马贼。关公念他为母治病取赤兔,免他罪,这就是“簪打姚斌”的故事。可见关公的仁义。关云长重忠义。在一次战役中,关公负责保护甘、靡两位嫂夫人,刘备、张飞在前线打了败仗。曹军围攻关羽,为了两位嫂夫人,关羽降曹。曹操很看重关羽,不惜把宝马赤兔赐给了他。曹孟德为了讨好关羽,看到他的战袍又旧又破,赐给了他一件比上件好上几倍的战袍。第二天,曹操问为何把新战袍穿在里面,他说:“这件战袍是我大哥刘备送的”。曹操为了使关公归顺于他。借房间不足为由让甘、靡二位嫂夫人与关公住一间房以乱其性。关云长每天拿刀站在前口为嫂夫人守卫,一日早晚三拜,可见他的忠义。

张飞为人仗义,“张翼德怒鞭督邮”众所周知。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讲了徐庶对主忠义的事迹。他被曹操挟入曹营,不能脱身,他从此一言不发可谓一位忠心耿耿的良臣。

在这里我必须提出一个观点:哥们义气。这不能算义。

要做到义,就要做到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有利。

“义”是中国人的`灵魂,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讲仁义、守忠义,敢于伸张正义,坚守结义,发扬中华民族的大义。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六】

三国,那个纷扰动乱的年代,有无数分不清对错的征战与纠葛,有战场上无情的刀戟和淋漓的鲜,有场外的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当贪婪吞噬了恩情与孝义,我感叹历史是一支凄婉的歌。慢慢走进“三国”,它将不再是一个个的故事片段,而是至今绵延不绝的长河。尤其是那些“蜀中人”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不知何时,我开始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为他们的危局而担忧,为他们的失败而扼腕叹息。是的,我迷上了那“结义”的桃花,爱上了不离不弃的忠义,喜欢上了孔明的智慧,“蜀中人”的智勇忠义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着我。

花香悠悠沁人心脾,情义浓浓涌上心头。花树间兄弟结义,携手共兴汉室江山。

一声“大哥”发自心田,面对曹操的欣赏无动于衷,面对美女、宝马与金银,他心依旧,“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和大哥团聚,他日日祈祷;担忧大哥的安危,他夜夜难眠,他执著地坚信着重逢的到来。这就是关羽,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关羽,是在大哥面前低头听令的关羽,是刮骨疗毒不皱眉头的关羽,是面对强敌傲骨依然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面对神的降临他毫不畏惧,放不下的是:与刘皇叔的桃园结义。关羽去了,张飞、刘备一个醉酒中为部将所,一个伐吴失利郁郁而终。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我想来,这大概是他们最好的归宿。绯红的桃花悄然落地,无声无息,化入泥土滋养大地,他们的情义有口皆碑代代相传,无形中已经化作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信仰。

我们生于九零后,长于零零后,成于一零后,少有服从与追随,更多的.是对人际和谐的努力,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对家国民族的关注,生活中你会看到不计得失的帮助,敞开心扉的倾诉,彼此默契的合作。或许竞争的压力让我们有些沉默,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缺少力量,有“义”的支点,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样可以撼动世界。

小学时《草船借箭》里,我结识了足智多谋的他,初中时《出师表》里,我结识了“鞠躬尽瘁,而后已”的他,高中时《挥泪斩马谡》里,我结识了有情有义,却又军法严明的他。他就是诸葛孔明。与他我一次又一次的相逢,一回又一回的崇敬。生不逢时,只愿隐居草庐,仰观俯察间了却此生,这又何尝不是乐事呢。“茅庐三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下决心、保明主、谋大业。这不变的承诺融入了那颗炙热的心。喜欢他手执羽扇的悠然,那份宠辱不惊,使我感到蜀汉的发展不可限量,曹魏大军是多么的渺小,东吴水师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不是他呼风唤雨,是他的潜心观察与思考,顺应自然,揣度人心罢了:算定了曹操疑心太重,算定江中必有大雾,就算定了草船足可以借箭。这是一种态度,叫做自信,这是一种实力,让人深不可测。

有多少赞美就会有多少诽谤。有人说他心胸狭隘,气周瑜;我却不以为然,如若周瑜之前宽厚待他,同心协力,又怎么会有气之说;夺取荆州只是一个军事家的谋略,为了蜀汉的他是对的,所谓“在商言商”嘛。有人说他小题大做“斩马谡”,挥泪亦是“作秀”,我还是要固执的为他平反:街亭乃要害之地,由于马谡的疏忽落入敌手,使蜀国陷于困境——马谡该斩,为了让蜀军重整旗鼓,只有严明法纪。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孔明怎忍之;马谡饱读兵书也颇有才学,诸葛怎愿之。这不是小题,更不是大作,这是一种长远的政治目光——完成先帝遗愿,匡扶汉室。

孔明带着遗憾睡去了,有谁看到他眼底那颗晶莹的泪滴,有谁还依然记得他的曾经——如果此生事事皆已算定,又何必麻烦再来世上走这一遭,正是这种无常,才让人生是这样的多彩诱人!

事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叫做追求。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这叫做奋斗。

为了信念永不放弃,这叫做坚持。

孰为蜀中人?蜀中人有情有义有才具。

孰为蜀中人?蜀中人敢想敢为敢成功。

我们为何不做蜀中人,扬帆起航,去追寻那个“未曾遗忘却会在某些时刻丢掉的梦”。合上发黄的书页,心头绽放出朵朵灿烂的桃花,抬头望去,我的路还很长,深邃里我看到了那智慧的目光。我知道我并不孤单——“蜀中”有我也有你。

中考作文三国文化【七】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贯中。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说起刘备,是皇室宗亲,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刘备因无法扶起汉室而叹气,正巧遇到张飞,两人进入酒店又遇到关羽,随后三人在桃园三结义,此乃生之交呀!在以后的日子里,刘关张三兄弟又得凤雏、卧龙,建立蜀国。东征为张飞报仇,被陆逊打败,在白帝城病倒。我感觉刘备待人宽厚,很重兄弟情义,又重用人才,是《三国演义》里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

提起诸葛亮,那可是足智多谋。在《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就非诸葛亮莫属了,他是有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刘备最得意的军师。“草船借箭”表明了诸葛亮有胆有识;“空城计”和“火烧新野”又表明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机智的头脑曾多次帮刘备击败曹军,可谓是屡战屡胜。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呀!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敢于冒险,知识渊博的人,真可谓天下奇才。

枣红的脸,长长的发,手拿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此人便是关羽。“刮骨疗毒”验证了他的勇敢和坚强。“单刀赴会”又说明他武力高强,有胆量。一般人无法抵挡关羽的攻击,是一员威猛厉害的武将,但他也有失误之处:一不小心竟把荆州给了别人,真是不应该呀!但他的勇猛和仁义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话说三国,英雄好汉纷纷浮现水面,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走进三国时代,欣赏众多英雄人物,让我仿佛听到了桃园三结义时,刘关张三人碰杯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当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的壮观场面;仿佛看到了诸葛亮摇着羽毛扇,胸有成竹的样子。

所以说,《三国演义》真不愧为历史名著,绝世佳作!三国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