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得全国奖有用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有用吗)

作文得全国奖有用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有用吗)

更新时间:2024-06-14 02:54:11
作文得全国奖有用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有用吗)

作文得全国奖有用吗【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人的思想也渐渐随着数据的快速更替发生了转变。

昨天的报纸,无用,丢掉;旧的软件安装包,无用,丢掉;过时的硬件被换下来,连收购的人也不要了,丢掉……人们习惯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可又觉得自己内心空空如也。也是没有办法,不适应时代的东西终将被淘汰。

一个退休的程序员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程序不再为世人所理解,新的编程语言和更好的算法取代了他,他的那串无用的代码将沉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令他不免感到深深的伤感。

为了更快地奔跑,我们总是要丢掉一些东西,到后来我们甚至忘了当初为何出发。我们拼命地装上我们自认为有用的东西却不知道那是自己的无能。

人类的物质生活总是在不断提升,可精神文化却被自己吞噬。他们太“能干”了。有了杜比7。1声道的家庭影院谁还去听口技呢?有了炫酷的3D打印,我们还需要篾匠吗?

我们看似很能干地抛弃无用之物,其实是自己的无能。

传统文化精神里蕴含的民族文化看似古旧无用,却能够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心剂。

我现在具有的一种淡定从容也许是小时候受过书法教育的熏陶。当时不是为了考级加分之类的实用目的去学习,而是出于简单的喜爱。一切都可以慢慢来静静走。可以独自慢慢地研墨,找到自己舒适的浓度,而不是直接用现成的。可以自己随意地练,而不必拘泥于一两本帖子。不用担心自己写坏了、写错了,因为我又不是要像那些名家用顶好的金纸然后题名盖印装裱拍卖的。一切随心,安静,平和,感受笔尖每一根狼毫的流动,色彩在纸上缓慢渗透的自然。那时候人和事很慢,不用想太多的事。现在想来,更觉此无用远胜那些世俗眼中的有用之物。

每一种事物总有它产生、存在、消失的道理,没有什么是无用之物,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在历史上起过推动作用,给一个时代留下过宝贵的文化记忆。也只有无能者才会彻彻底底地抛弃他们。

作文得全国奖有用吗【二】

京城里有位冰雕大师,雕刻的众多人物神态各异,吸引很多人观看。冰雕大师得意地告诉观众:“谁愿意给我三斗粟,我就把雕刻技艺传授给他。”

半天没人答应。冰雕大师奇怪地问:“我的冰雕技艺这么高,只收三斗粟,为什么没人答应跟我学艺呢?”人群中走出一人笑言:“你的雕刻技艺确实高,可你为什么不雕金镂玉,仿制夏、商、周、汉的古器呢?那些宝贝可一时坏不掉。你现在雕冰,太阳一晒,就融化了。你忙这么长时间,雕出来的却是些无用的东西……”

在《潜书》中,明末清初

凡文学和绘画都得“垂法”“明尊”“示戒”,何尝不让人感到苍白无味,何尝不令人沉闷窒息!连

现实真的如唐甄所说,冰雕虽“悦目”却无法勾起“观众”学艺的兴趣?如果真的那样,那位冰雕大师从何而来?他的灵性难道非人性具有?自古至今的冰雕爱好者从何而来?为审美而创作的激情难道非人的

纯粹的艺术审美,也是一种“实用”的

作文得全国奖有用吗【三】

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如此之宝贵,要想不浪费光阴,节约时间才是上上策。

那天,我要去补课,由于我睡了懒觉,可能就要迟到了。于是我火速赶到地铁站,急匆匆地过了安检,刷了卡。\"呼——还好赶上了。\"我站在车厢里,终于松了口气。为什么时间过得这么快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才6点半,我只是又躺了一会儿嘛,等到我又起来时,都8点了,怎么这么快嘛。我望着窗外急速流动的景物,恍惚中,让人产生错觉,不是地铁在动,而是窗外在动。窗外流逝的风景用来比喻我们飞逝的日子是再好不过的了。

我不禁想到:不如我来颁个最节约时间奖吧!那什么最节约时间呢?飞机吗?飞机的确飞得很快,没一会儿便可游览天南海北。可是坐飞机太麻烦了,要身份证,还要办护照。像那种急匆匆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就比如说补课要迟到了吧,难不成还要专程跑到飞机场?再说了,就算行,我补课那儿也没有停机场,不可能停在大街吧?所以飞机排除。

汽车?嗯,汽车速度虽没有飞机快,但比走路强,也没有飞机那样麻烦。可是遇到堵车呢?那可没走路走了,堵车可是会让我发疯的!因为我平生最痛恨的就是堵车了!汽车,也一样不行。

火箭?它的速度可比飞机快多了,而且气场也相当地惊人。不过······它是90度直角,往天上冲的,我在天堂补课吗?最致命的是,火箭是冲向太空,围着地球转的,难道我要成为地球的守护神吗?呜~我可不想,如果是世界末日的话,倒还不错!嗯?我什么时候想到火箭去了?

突然,地铁停了,这么快就到了呀,我走了出去。没多久,地铁又发动了,我望着它远去的方向,心想:这地铁才应该是最节约时间的。

是啊,地铁没飞机那么麻烦,也不会像汽车那样堵车,更不会像火箭那样飞出地球,还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所以,最节约事时间奖颁给地铁,当之无愧。

六年级:北纬26

作文得全国奖有用吗【四】

《水浒》中的“智多星”,名唤吴用,谐音即无用。我总是隐隐地感到其中淡淡的戏谑感,再一想,却又想到另一种意味:无用并非无用。只是看待无用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而已。

中华汉字,千变万化,总搅得人有些眼花。但那又何妨?它若是真的无用,又怎会有上千年的的历史,从古代流传至今呢?若不是拉丁字母的传入,与其相比较,又怎会显出其繁杂妙趣?然而,中华汉字,大宇包举,磅礴雄浑,又怎输于拉丁字母的“小蝌蚪”?又怎会无用?

电脑的普及带来的是对手书写世界的摧残,越来越多的人打字速度越来越快,手写速度越来越慢,而且提笔即忘字。因此,有人说“生僻字”无用,有人说“手写字”无用。吾用“无用”,撰文驳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千百年前的《诗经》中多是这类诗。而“蒹葭”或许就算是一类生僻字了吧。所谓“蒹葭”,即是芦苇。很多人宁愿写“芦苇”二字,也不会写“蒹葭”二字。这就是“无用”?这就是“生僻字”?只是没有人去用罢了,“无用”只是无人用。

“一语成谶”,或许许多人见过多次,却永远只记得“一语成X”,而且往往只知其中的不祥,不知完整的含义。这样一个连读音、意思都不清楚的词,又有几个人会用、敢用?与其写“一语成谶”,不如写“一句话预见了未来的不祥的事”。所谓“无用”,大概只是无人敢用吧。

很多诗词歌赋中的词,在岁月中淘洗、沉淀,又被打字的泥石流掩埋。饕餮、貔貅这些上古神兽的名字也不例外。该拿什么去拯救这些“无用”的生僻字?

我不知道。生僻字或许无用,但它们若被放进诗词歌赋文章当中,又怎不会熠熠生辉?朗朗上口的中华汉字,在历史滚滚风尘的淘洗后,留下的是漫漫满满的精华!现代的人们追求的是快节奏、高效率、语言直白精准简练,或许这是源头吧。在文章中写“蒹葭”,别人只以为是为了增加古典气息,不懂者半天才知蒹葭即芦苇还可能嫌作者卖弄——他们早已忘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些粗犷中带有细腻的、藏于汉字中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吧。

所谓“无用”的生僻字,并非无用,只是片面之词罢了。而吾所述,也仅是一己之词,只见汉字并非无用耳。

作文得全国奖有用吗【五】

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想做一个有用的人比无用的人好。可是,我今天听了储老师的课,却改变了看法。

在上课时,储老师讲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来帮助我们来理解。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庄子带着弟子上山去砍柴。有的树木笔直地听着,而有的树木却弯弯曲曲的他们总是先砍直的树木,弯曲的树木却安然无样。口渴的时候就喝点泉水,甘甜的泉很快就干枯了,苦的泉水却剩下了好多。庄子带着弟子下山了,来到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家里做客。老爷爷家里有两只白鹅,想要一只来吃。一只会叫的,一只不会叫的哪一只好呢?当然是不会叫的,会叫的还可以用来叫鸣。

还有一个故事是:有一个人种了一片葫芦。他非常勤快,每天都帮着他们浇水、施肥。过不了多久就长出了一个有小船那么大的葫芦。小葫芦可以劈成两半当瓢,那大葫芦就算它大,也没有什么用处,要的有什么用呢。

上了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有用与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时候做“有用”的人好。有时候做“无用”的人好。这真是让我受益无穷啊!

作文得全国奖有用吗【六】

今天推荐的电影,是同为一个导演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姊妹篇,于2006年上映,从硫磺岛战役双方交战国各自的立场讲述这场战争,分为上下两部的电影并不少见,但像这样从两个不同角度叙述同一事件的“联体电影”却是史无前例的大胆尝试。

《父辈的旗帜》以美军的角度来表现硫磺岛战役,其中掺杂着诸多讽刺和对英雄主义的反叛意味;而《硫磺岛来信》是从日军的角度来叙事的,以一个对国家失望一心想着活命的日本士兵为线索来贯穿始终,关照了战争下的`人性,对战争进行了极为深刻的而又内敛的反思与批判。

无论是《硫磺岛的来信》还是《父辈的旗帜》,重点都不是战争,而是战争中体现的战争自身的丑恶与人性的光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展现美日硫磺岛攻防战。较为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值得一看。

不是平铺直叙的歌功颂德,而是人性旗帜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