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闻一多先生做研究的情景150字作文(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颁奖词200字)

闻一多先生做研究的情景150字作文(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颁奖词200字)

更新时间:2024-06-14 17:01:20
闻一多先生做研究的情景150字作文(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颁奖词200字)

闻一多先生做研究的情景150字作文【一】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新时代教育给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近学校推荐了《教师如何做研究》这本书,看后让我感触良多。我想学校的此举不仅是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吸取知识的需求,为今后我校教师做好教学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教师长期以来就是“教书匠”的代名词,只要会教书,也就完成了教师的基本职责,研究并没有真正与教师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拜读完本书后,感觉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教师做研究,需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在平日的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应积极努力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积极寻找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我将结合我的教学中的具体实例来阐述读完这本书的体会!去年,学校要求各位老师申报个性化特色教学,当时接到此通知,我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音乐课还能申报什么特色?

组里其它老师开始陆陆续续上报了,我也着急起来……一天上四年级的课时,有位叫刘琳的学生递给我一本非常精致漂亮的小本,并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音乐本,上面记录着许多我会唱的歌曲,还有贴画等等!我眼前顿时一亮,心里也是窃喜了一下!课后,我想我何尝不让同学们都来准备一本自己心爱的音乐作业本,上面可以有音乐作业,可以有自己喜欢的歌曲,可以有师生的话语,可以有对歌曲的设想,可以有老师留下的笔迹等等,如果每位同学都有一本这样的作业本,会将我们的音乐课堂延伸的更广泛,也搭建起了师生联系的平台,作为音乐个性化特色也未尝不可呀!于是,我开始准备在一个班实施起来,后来拓展到我所授的6个班,每位学生人手一本,这些小本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上面的字迹工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各班能达到98%的完成率,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没有把它当作一种压力,反而总是期待着一周一次的音乐作业,孩子们没有压力,我的动力就更大了。每天,我除了上课就是头也不抬的批改作业,每本作业本我都会留下评语,和孩子们交流,贴上笑脸等等。

虽然那段时间感觉很辛苦,但内心是幸福的。作业中,我鼓励学生创新,如:《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后,我布置的作业就是描绘一幅你心中的春天美景,孩子们呈现的美景各不相同,都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一种开拓思维方式的过程;如上完歌颂老师一课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孩子们各抒己见,让人感动不已,也因此了解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然,除了这些作业,还有我们课后的一些乐理知识,孩子们都写的工工整整,干干净净,生怕自己会写错。学期末时,学校对个性化特色教学还评了奖,我的做法的确让领导大伤脑筋,评的过程中领导各执一词,但最后我还是很荣幸的被评了一等奖,这里面包含了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工作的肯定和期许,其实,在此过程中,我想我所付出的辛劳已经得到了回报,孩子们给我精神上的回报是谁都替代不了的,这种做法我一直在延续,以后还会更好地走下去。

通过自己教学中的感悟,再结合受,感觉自己从事教师行业的动力越来越大。我们这一代教师的任务和史命是光荣的,一方面,我们需要继承上一代老教师的优良教学传统,又一方面,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我们必须走在教育的前沿,适应时代的需求,积极做好教学研究,为后一代教师做好榜样。所以,从现在做起,务实教研,争取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闻一多先生做研究的情景150字作文【二】

教师如何做研究,说到做研究,总觉得是件很抽象的事儿,貌似和我这个只有三年教龄的年轻教师没有太大关系,就像优质课评比一般都有几年以上教龄的限制条件一样,资历尚浅,没有做研究的资格。认为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熟悉日常的教学常规,把精力放在教法和学生身上。

然而,郑金洲老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教师的研究可以是对自身实践所作的持续不断的反思,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受到的启发、获得的经验也可以看做是教师的“研究成果”。书中所说的“做研究”不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不需要研究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这样说来,教学研究是为日常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年轻教师恰恰需要做这样的研究,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

书中介绍了五种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我们对这些形式并不感到陌生,我会把一天中发生的有启发的事情以博文的形式记录在博客中,这不就是书中所说的“教育日志”“教育叙事”吗?看来,做研究是件很具体的事,它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做,“从你清晨跨进校门起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是我们研究的素材。当然这是最最基本的研究形式,然而刚刚接触教学研究恰恰应该从“教育日志”“教育叙事”这种基本形式入手。

对教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书中学到了教学研究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这就是我读此书的一点收获吧!教师做研究并不难,难在坚持,我希望我能坚持下去,在这里记录下我的所思所想。

闻一多先生做研究的情景150字作文【三】

所谓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中小学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高校教师学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实践指向性极为明确: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研究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届教师们一种普遍性、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一边思索理解文章内容,一边反观对照自己十一正式上班以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事实。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是我可以直接借鉴的显性内容。正式上课以来,每次课堂教学后,有些想法感受,我就写下来。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何在?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不到位、不充分。中小学教师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首先就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何谓“强烈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就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少有创造性地劳动,导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教师形象和命运。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和问题有着强烈和敏感的关注,而非漠视麻木,那么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能使得我们积极采取解决之道,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将教师从繁重、机械工作状态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在提倡问题意识的同时,还应当让行动意识统领我们的思想。其实这又回到《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的理念: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本质在于改进行为实践,也就是说任何问题的提出、探讨、研究都必须直接、最终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因此在理清、思考问题之后,我们应当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和行为,在实践层面上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闻一多先生做研究的情景150字作文【四】

课中“二度设计”是指在上课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这种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与执教者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课中“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和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度。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时,就必须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进行顺利;当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有必要进行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于教学计划时,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闻一多先生做研究的情景150字作文【五】

要研究就要从问题的发现入手,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我们要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或是从学校、学科中确定问题。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在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哪些值得花时间研究?自身能力能否完成?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