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游合肥包公祠的作文(合肥包公祠作文300字)

游合肥包公祠的作文(合肥包公祠作文3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1 11:09:47
游合肥包公祠的作文(合肥包公祠作文300字)

游合肥包公祠的作文【一】

前几天师弟提议去包公祠聚会,呵呵呵,这提议还真够特别,几个青年男女跑到供奉包青天的地方小聚,在叙旧的同时又可以培养一下高尚的情操,师弟还真是用心良苦了。

当天的祠门可罗雀,一群工作人员无所事事的`坐在门口。这年代除了想升官发财的来膜拜包拯的人外,也没多少人会惦记着他了,人烟稀少也是当然的。祠庙很小,五分钟就能参观完,与一般的祠庙没两样。我就连包公的塑像都没看到。可能是我没在认真参观吧,包公祠与我想象的相差太远了。里面烧香拜佛,旁边还有什么观音阁,主持们还变相的索取香油钱,成了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难怪来的人越来越少,只有那些官员们惺惺作态的来上柱香以表清明,也不知道他们在作秀的时候有没有点愧疚,有没有觉得玷污了这块神圣的地方。

祠内看到有几个簸箕晾晒着纸币和硬币,想必是信徒们扔到池中石龟之物,过去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寺庙之类的要盖这种水池,还要放只大石龟,看到很多人把白花花的银子往水里扔我都有下去捡的冲动。现在倒是可以理解了,都是利益所使,利用人们的虔诚牟利。

包公写的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游合肥包公祠的作文【二】

我们买好了火车票,赶紧登上了通往合肥的火车,呵,到合肥的人还真不少呢!一会儿工夫,火车开了,我做在自己的位子上,不知道是太累了还是太困了,刚坐下来就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妈妈就喊我:“XXX,到站了,快起来吧”我一听,赶紧背上了背包,和爸爸妈妈一起赶紧下车。

我门出了火车站,打了个的,去游玩的第1个地方,合肥科技馆。

一进科技馆,我就看见了一个钉子床,于是我排队去尝试睡钉子床,前面的小妹妹躺了上去,于是,工作人员把钉床开启了,钉子床上银光闪闪的钉子真令人心惊胆寒,钉子尖尖的,还闪着锋利的光。小妹妹不觉尖叫了一下,我们也十分为她担心,可是,当工作人员一按绿色按钮,钉子降下去的时候,小姑娘竟然安然无恙。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些钉子排列得非常整齐,人的重量平均分布在无数的钉子上,每个钉子上受到的重量就只有很小一点了,所以钉子就不会伤到人。我和爸爸妈妈都到那张钉子上床上去睡了一下,结果全都毫发未损。

接着,我们又到一个倾斜小屋的屋子里,这间屋子是倾斜的,人一走进去是就象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似的\',摇摇摆摆的,根本走不稳,这不,我刚进去就摔了个“两腿朝天”。

我走出了这建房间,就看见了一个大铁笼,铁笼里有几个小朋友,上面还有一个阿姨让小朋友门把手贴在铁笼的四周,然后又拿起一个能输出有几万伏的东西往小朋友手放的地方放电,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小朋友却都毫发无伤。

接着,我们又去了科技馆的不少地方,到中午时,我们在肯德基大吃了一顿,接着,我们又去了鼓楼和其他的一些地方,下午4点钟的时候,我门又坐长途汽车满载而归地回来了,我和爸爸都买了一些书,妈妈买了一些化妆品。晚上7点的时候,我门到家了,我洗了个热水澡,就跑到床上睡大觉去了。

游合肥包公祠的作文【三】

这是个别样的秋天,踏着一条黑亮亮的沥青小道,空气中弥漫着清风的气息,是多么新鲜,吸进去几口,真是沁人心脾,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了。

一条石子铺成的路,看不到尽头,两边都是又高又直的杨树,清风徐徐吹过幽径,听起来像一首首小诗,时不时有几片叶子飘落下来,为这条路增添了一丝生机。

公园里人很少,右边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左边写着大大的草书滨湖湿地公园,不断有轻轻作响的水流从石头上流下,流进下面的池塘,一股薄薄的雾气使公园显得有些神秘。

看着景色,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感觉心里空空落落的,但又有着些许兴奋和开心,微风拂面,跟着同学们来到了小火车站。

说是火车站,其实就是自然与森林融合在一起的长廊,上面有些藤蔓和花朵,一列小小的火车,红皮的,外形和老式的绿皮火车没什么差别。

坐在火车上,朝外看,能看到轨道的一角,还能听到鸟儿清脆动听的歌声,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朵花,每一片小池塘,都有着淡淡的怀旧气息,乍一看,就像一幅3D色彩画,像一个大花园,不,是原始森林,但和真正的画又不一样,又有谁的色彩能调得这么逼真呢?

我认为,到密林深处,只有坐这列小火车了,况且况且地缓慢移动,身边是一条小河,水是绿的,阳光透过树木,斑斑点点地照在河面上,人影碎了,金光照射在水中,小鱼儿刷地游过去,噗通一声,金光也碎了。

这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不少新奇事物,大狗带着一群小狗悠闲地散步,一只只鸡在草地中寻觅着食物,小松鼠用那机灵的眼睛望着我们,还有一群小山羊在悠然自得地吃着草……

下了小火车,眼前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像足球场那么大的草地,已是深秋,那小草仍在阳光下展示自己的传奇色彩,个个迎着阳光傲然挺立,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这些小精灵们沐浴着阳光自由成长!

又是弯弯曲曲的小径,又是高高直直的`杨树,又是稀稀碎碎的日影,还有那百灵鸟的歌声,树叶与树枝的奏鸣曲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

眼前的路通向哪里?我似乎看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隧道……

滨湖湿地公园就是这样的,神奇而美丽,让人幻想,让人心情舒畅,我爱这座公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更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做一次深呼吸吧!

游合肥包公祠的作文【四】

孩提时,我的母亲总喜欢在夏天乘凉时,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述包公的故事。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包公是母亲包氏的祖先,怪不得她们乐此不疲地提起这个话题。实际上,包公的故事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包公究竟是人还是神了!

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吧,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竟然鬼使神差般选择了研究包拯的法律思想这一课题。静心读完《包拯集》,再仔细梳理一下包拯的生平事迹,我这才明白,母亲给我讲的那些故事,确实给包公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包公在她们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民间向往“公平正义”的化身。

这次去开封,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拜谒包公祠。无论是传说的包公还是真实的包拯,他都是我为之敬仰的历史人物。

包公祠坐落在开封市美丽的包公湖畔。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的包公祠建筑典雅,庄严肃穆。大门前,一幅书写遒劲的楹联格外醒目。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

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此联虽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对包公这一生的公正评价。走进大门,是一幢宋代营造法式的古典建筑,据说是仿照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开封府模样建造的。祠内设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青砖绿瓦,浓墨彩绘,让人顿时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往古的感觉。大殿之上,一尊包公铜像,蟒袍冠带,正气凛然。我情不自禁地跪下双腿,向包公顶礼膜拜。此时,我想说一声,我敬拜的不仅仅您是我母亲的祖先,更重要的是,我在敬拜您说留下的刚正不阿、公平正义的精神。

包拯坐在大厅上静静地看着我。而我望着他深邃的目光,脑海中也唤起包拯这一生中一幕又一幕的动人故事。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申包胥。包拯据传是申包胥的三十五代孙。包拯的祖父包士通,父亲包令仪都没有做过高官。他们隐居乡下,却培养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七岁时,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合肥东郊公城乡一个叫香花墩的地方读书。史载包拯小时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勖历操守。”少年包拯向往做一个魏征式的谏臣,因此很小便立下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23岁时,受当时庐州太守刘筠的赞赏,包拯开始名声远播。然而,经过数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包拯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才一举高中进士。这一年,他已28岁。

本来,意气风发的包拯此时正是大展宏图施展抱负的好时光。然而,就在包拯准备携父母赴任时,包令仪夫妇竟留恋故土,不愿随包拯前往。孝心至重的包拯见父母执意不去,便毅然辞官,在家侍养双亲长达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为父母守丧完毕,才踏上赴京的路程。这一年他已三十九岁。

包拯第一次担任的是天长县令。在这里,他因著名的“牛舌案”而一举成名。据史书记载,有一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诉说他家的牛舌头被人盗割,请求捉拿凶手。这个无头案只有苦主,没有凶手,怎么办呢?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想出了一个“金钩钓鱼”的计策。他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牛必无疑。你先回去掉将牛肉卖了吧。”告状的农民一听,连忙说,宰耕牛是犯法的,我不敢。包公说你照我说的办吧,我免你无罪。后来告状的农民照办了,没想到割牛舌头的罪犯原本就是为了报复,听说告状的农民自己犯了法,立即到县衙告状。包拯立即升堂,大喝一声:“大胆歹徒,为何先割掉牛舌头,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来。”凶犯一听,吓得魂不附体,立即如实招供。这个小案子很快就传开了,以致后来的民间戏曲里把包拯奉若神明,成为一个断案如神的形象。

其实,包拯一生最宝贵的不是民间传说的断案如神,而是他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包拯四十二岁那年提拔为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他在这里廉洁奉公,改革弊政,深受人民爱戴。庆历三年,包拯在端州任满,就在他离任赴京时,成千上万的端州百姓为他送行。端州最著名的是“端砚”,而作为端州知府的包拯任职三年,也没有一方端砚。端州百姓感念他的清正廉洁,临行时为他精心制作了一方上好的砚台。百姓知他不会收下,便暗地交给书童塞到船上。据说,船行至开采砚石的羚羊峡时忽然狂风骤起,浊浪涛天。有人说:“是不是有人做了亏心事引来天公发怒。”包公一听这话,立即命令逐项检查行装,结果发现了端砚。当他得知这是端州百姓送的,他立即向端州方向深深鞠躬,大声说:“包某绝不带走端州的一石一物。”然后,随手将端砚抛入江中。霎那间,风平浪静,雨过天晴。这个“包公掷砚”的故事虽然有些神话,但却是实有其事。《宋史·包拯传》就有“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记载。对于爱好书法的包拯来说,不取走一方端砚该是需要一种多么自律的勇气啊!

包拯最可敬之处在于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45岁那年,包拯赴京任监察御史。这期间,范仲淹正在极力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夏竦和王拱辰的围攻下,以失败告终。就在王拱辰对改革派斩尽绝之际,包拯挺身而出,上疏仁宗皇帝说:“近岁以来,多有指名臣下为包拯担任监察御史不到三年,但他激切忠直、疾恶如仇的品性连宋仁宗都为之敬佩。经他弹劾的高官就有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宋仁宗的亲信太监阎士良,著名的酷吏王逵。特别是“七弹王逵”使朝野为之震动。包拯在做了几年转运使后,于53岁又回到朝廷担任谏官。上任伊始,他便气势不凡,弹劾当朝宰相宋痒是“窃位素餐,在位无所建树”。宋痒罢相后,他又上书为“庆历新政”官员辩诬。此事被仁宗见疑,包拯遂上书请求外任。此后先后赴任瀛洲、徙知扬州、改知庐州、贬知池州。一直到59岁那年,转任开封府。

包拯在开封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也不用一一叙述。但他在开封府推行公开审判的司法制度改革,则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宋史》称赞包拯在开封府是“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一直到64岁,包拯逝于枢密副使任上。他后,宋仁宗亲授包拯女婿文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负责护送包拯灵枢归葬合肥。

包拯作为北宋著名的清官,是一个颇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所追求的法律公平思想,则为后世敬仰。正因为如此,他在此后数百年间,一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站在包公祠前,我看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拜谒的游客,突然想到:当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去传扬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品质可能就是这个时代最缺失的东西。

是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数百年前的普通封建官吏为什么会这样受人爱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