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作文开头琴棋书画(写琴棋书画作文范文800字)

作文开头琴棋书画(写琴棋书画作文范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30 12:37:03
作文开头琴棋书画(写琴棋书画作文范文800字)

作文开头琴棋书画【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妈妈带我去参观书画展,我们迎着清爽的\'微风走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路边的花草在微风吹拂下点着头,好像在欢迎我们呢。

博物馆到了,我们踩着鲜红的地毯走进大门。抬头一看,啊!儿童画、国画、水粉画、素描画以及各种书法作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一幅名叫《小花猫》的国画了,作者是兖州的李宝亮。只见两只可爱的小花猫在一束芬芳扑鼻的牵牛花下面玩耍,它们好奇地瞪着蓝宝石似的眼睛望着一只小蜗牛,黄色的小猫好像在说:“小样,看你往哪儿逃!”,灰色的小猫好像在说:“别出声,我们把它捉住”,小蜗牛伸着两只触角,歪着头不慌不忙的看着他们好像说:“想的倒美,做梦去吧你们!”

我们又来到书法作品展区,一幅幅作品漂亮极了,我又仔细一看,这些书法作品的作者竟然是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我真的好羡慕他们。我想他们一定在家里练习的很刻苦,如果我在家里努力练习的话,一定能和他们一样的优秀。

时间过的真快,该回家了。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博物馆。

作文开头琴棋书画【二】

来到婚育新风园,我们顾不上欣赏美景,直奔展区。展区不大,只有20平方米,可这里展出了90多幅的书画和手工作品,真让我们大饱眼福呀!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六幅美丽的图画,有《雪后的乐趣》、《乡村美景》等图画,每一幅图画的风格都与众不同,形式更是各有千秋。一一欣赏完六幅画,我又来到了另一幅画的面前,它是锦屏小学9岁的一个小朋友画的,画面向我展示了在种植了许多树木的地方,有一户人家正在吃饭,那菜虽不是很好,但他们每个人都吃得很开心,并且在饭桌旁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与人类和谐相处。这幅画的标题叫《绿色家园》,多么好的一幅画呀!绿色,它整幅都以绿色为主,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绿色已经不多了,我们应该共同携手去保护家园,让世界都充满绿色,与许多珍稀动物一起快乐的生活……

小小的展区内,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看得我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画中这一幅幅画,让我如痴如醉,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字更让我自愧不如,一向认为字写得不错的\'我,今天终于准确地知道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含义。你看,一个九岁小女孩的毛笔字线条流畅,字型工整,一笔一画都透露着她的认真。而自己平时写几分钟就半途而废了,以后一定要多练习,让自己的字更加漂亮。

看完书画作品,我又沉醉在了手工艺作品中,你瞧,那用一针一线锈出的鲜花,可爱的小狗,美丽的美人鱼和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一个个栩栩如生,瞧瞧这幅,好,看看那幅,也好,仔细端详第三幅,更好,让人爱不释手。还有陶瓷、草鞋等工艺品让同学们长了不少见识。

当老师说排队回教室时,我们还依依不舍,再三催促下,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画展。

作文开头琴棋书画【三】

书者,抒也,笔飞墨舞,以抒其情。画者,化也,随心点染,巧夺化工,寄情于丹青。至于琴,擒也,抚弄以传情;棋,齐也,对局以交情。文艺皆因情而起,缘情而作,以艺达情,以情动人,于是无情者心动,有情者肠断矣!深于情而长于艺者,其人生亦必多色彩、韵味、情趣和光华。

才女向玉娥氏,乃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小教大专定向班应届毕业生,德艺双修,才貌双全,负笈鳌峰,问道,焚膏油以继晷,桓兀兀以穷年,五年辛苦不寻常,于书画琴棋无所不窥,已经小有成绩。氏本茶乡古丈岩头寨苗家寒门之女,深谙艰苦奋斗之真谛,更明报效祖国之大义,今学成返桑梓,献身教育,服务社会,这般羊跪鸦哺,知恩图报,传统美德,可称佳话。

承蒙领导、师长和友人之大力帮助,向玉娥书画习作汇报展成功举行。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诚教坛艺坛之大快意事,欣喜之余,聊书数言以充小引。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是所望焉。向姑娘其勉乎哉!

作文开头琴棋书画【四】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张永初老人书画展。一进门,几幅大字跳入眼帘,纸上有一些我从来没见过的字,有的像鱼,有的像花,有的还像长了翅膀似的……正当我一脸茫然,突然看到了桌面上还摆了几本书,专门是介绍这些字的。我随手翻了翻,哦,原来它们是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 “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它是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系体的文字,现代汉字即甲骨文演变而来。原来甲骨文这么重要。看来,我还要多读点书。我们欣赏的这些甲骨文,都是张永初老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翻译并书写的。

张老不仅在书法上独树一帜,他对吴文化也颇有研究。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张凤鸣老人已经80高龄有余了,但是如今依旧孜孜不倦地研究吴文化的历史渊源,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他还将研究成果介绍给我们小朋友,就是希望我们能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对祖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多么令人尊敬的老人啊,耄耋之年,依然如此不懈研究,不正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