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竹简上写字作文(作文本写字写作文)

竹简上写字作文(作文本写字写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8 02:38:14
竹简上写字作文(作文本写字写作文)

竹简上写字作文【一】

在我看来,年味是凝结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在这样的年味中,慢慢长大了。

“进了腊月门,就是过年”老话虽是这么说,但在现在,过年的热闹喧腾,似乎是从小年开始的。在小年这个春节的盛大开始中,饺子第一次揭开了她的面纱。

饺子永远是过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无论这一年过得怎样,春节的饺子永远是一家人的年终盛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美味,饺子馅更是变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厌。

在我的老家,饺子馅总是经典的韭菜猪肉馅。韭菜是新下的,鲜嫩多汁,刚买来摘来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一起摘韭菜,年味与家的味道就在这里,慢慢升华。猪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猪肉的肥而不腻与韭菜的鲜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对年味的最完美诠释。

韭菜猪肉饺子本是最佳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时要吃的饺子却是素馅。老一辈人说这象征着来年朴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相信,但素馅饺子的确也别有一番风味。

把胡萝卜、粉条、豆腐切碎,摊一个蛋饼切成小块,有时加些木耳,素饺子馅基本上脱不了“这一套”,但就是这几味简单的食材,却能调出美味的馅儿。素馅没有了肉馅的那种浓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觉,也可以对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不过令我疑惑的是,有时素馅里也加些海米虾仁,这还叫素馅吗——也许素馅只是人们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尝鲜的满足罢了。

饺子皮也颇有讲究。必须要用面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变成煮包子了。这几年新出了一种“饺子粉”,据说是专门用来做面皮用的,其实味道嚼劲与一般的饺子皮没什么差异。擀面皮真是门手艺,擀面皮讲究中间厚,边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现在,肉店里有卖机器压的饺子皮,两片皮之间扑上点面粉,显得气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当吃完饺子,总要喝上一碗煮饺子的清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其实抛开营养不讲,清汤的味道品相还是不错的:清汤的色泽是有着谷物气息的淡黄色,味道既有一种饺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馅饺子肉馅的鲜美——所以煮饺子时,露馅饺子还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汤,感到周身热乎乎的,寒冷驱散殆尽,也冲淡了刚才吃饺子的咸味。

在吃饺子时,总少不了几个翠绿色的身影,那就是腊八蒜。吃一口饺子咬一口腊八蒜,感觉那种辣味在鲜味里散开的感觉,缓解了肉饺子的油腻以及腊八蒜的辛辣,可谓是两全其美!米醋、绵白糖、大粒蒜,把它们种在玻璃瓶子里(原来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时便可收获一瓶翠绿腊八蒜。今年我家的腊八蒜是翠绿色的,可醋却成了草绿色,没达到老舍先生“色味双美”的标准啊。

说到小年,似乎还有一种沉寂已久的习俗:祭灶、吃关东糖。在济南城区里,祭灶的习俗早已无影无踪,关东糖、糖瓜也越来越少。不过我今年有幸寻觅到了杆状的关东糖。关东糖很脆、很酥,有时咬一口还会迸溅出许多渣渣,不过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与厨房里柔弱无骨的绵白糖是没法比的,多了一层过年的香气,让人很是舒畅。

我在福建吃过一回白年糕:味道虽不错,可口感是单一至极,好像在咬糯米团子。山东的黄米年糕就不一样了。原材料是黄糯米面,和面时直接把洗净的大枣整颗放进去,正好随着和面被绞碎一部分,进到黄米面里面,捏成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吃黄米年糕时,离大枣越近,枣味越浓,还要时刻提防着,别被枣核咯了牙,多么有趣!

说到年糕,就不能不说豆包了。豆包讲究心里美,其实也是馅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红枣以及红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焖。第二天上午馅料已焖得差不多,甜糯软香,直接吃更是美味无比,即刻用发面包了放进蒸笼里,还要一同做些馒头。蒸出来的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却是红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后要介绍的,也是我最为喜爱的,就是酥锅了。酥锅这手艺,我的亲人里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却不会。酥锅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欢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种香料炖吧。最后收了汁,放凉以后,每种食物既保存了些许原味,也有一种互相联通的不可名状的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酥锅凉了才好吃,可地冻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适意,也是春节美食中的特色一员了。我们小区来了个卖酥锅的,掀开锅盖,冒出的竟是阵阵热气,这算什么酥锅!他那酥锅还有哩啦的汤水,味道一般,竟然还有人买!于是我便决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锅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鱼酥鸡酥豆角酥海带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放,我最爱的是酥海带。

过年,其实不仅是一个盛大节日,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心灵寄托。我衷心希望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竹简上写字作文【二】

腊月二十六,母亲用自家收的黄豆,托别人加工了豆腐,清早就打电话给我,要我回家去炸豆腐。欣欣然,喜滋滋,一路狂骑,八点刚出头,就赶回了老屋。

母亲早已将白白胖胖的豆腐切成三角形,存放在盆里。我放下行装,赶忙来到厨屋,洗好锅子,点燃柴灶,倒进自家菜籽榨的油。随着灶膛里烈焰的升腾,锅内的油开始冒着油烟,滋滋作响,香气顿时弥漫了整个厨屋。母亲说:“放豆腐吧。”我连忙将母亲切好的三角形豆腐沿着锅沿滑入锅中,一霎时锅内热油翻滚,豆腐在锅中上下沉浮,没多长时间,豆腐全浮上油面,锅里顿时金黄黄的一片。稍息片刻,金灿灿,黄澄澄的一锅油炸豆腐出锅了。母亲转身离去,不曾想,她竟端来了一只小碗,里面放了些酱油、辣酱,一边搅拌,一边催我息一息,趁热吃油炸豆腐。我虽推辞,但经不住诱惑,也忍不住食欲,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用筷子夹起一块刚出锅的油炸豆腐,蘸了点辣酱、酱油,放到嘴里,狠狠地咬下一口。正应了那句俗话,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香香脆脆的油炸豆腐,里面竟那么的热。我嚼也不是,吐也不是,只好在口中吹着气。母亲说:“别慌,别烫着,慢慢吃。”我细细地咀嚼着,慢慢地品味着,一霎时,浓浓的油炸豆腐香气,唇齿留香,盈满心胸。这熟悉的味道,绵远悠长,不知不觉,久远的记忆像只执著的风铃在我的脑海中轻轻地摇响。

记忆中的小时候,每年的腊月二十四的晚上,母总会从自家的小木柜子里将收成时积攒的黄豆一点一点地倒入簸箕里把灰尘簸干净,再把黄豆浸泡在清水中过夜。第二天一早,母亲就起床和邻居合伙磨豆腐了。那时都是用石磨来磨豆浆的,一人拉磨,一人添磨。我们小孩子总喜欢扶着推磨的木柄,跟着石磨不停地前后走动。眼睛注视着两盘石磨间,注视着奶白色的.豆浆源源不断地从四周流出。豆浆磨好后,母亲用一块帐子布将用开水泡好的豆浆包好,然后用力地挤压,滤出的豆汁,滤出豆渣。接着母亲开始用柴火在灶膛里烧火煮豆浆了,数九寒天,我则坐在旁边的柴堆上取暖。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母亲把煮开的豆浆一勺一勺地舀进一口半人高的大缸里,再在碗里调好石膏水,左手往缸里慢慢地、细丝般地倒,右手用瓢搅动缸里的豆浆,然后用锅盖盖好。不出半个小时,就生出一大缸豆腐花,又白又嫩。这时,母亲总要给我盛上一大碗,放一点红糖。心急的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嫩嫩滑滑的豆腐花已经滑下肚,含都含不住,直到今天,我依然忘不了那时豆腐花味道。趁着热劲,母亲在家门口,放一张小桌子,在上面用四条扁担支起支架,然后在上面摊开纱布,再把白花花、嫩生生的豆腐花,一勺一勺地舀入四四方方的豆腐格子里,用纱布包好,压上木板,在木板上压一块石头,豆腐格子里的水不停地往地下流淌。不多久,水豆腐就压好了,然后切成小块。长大后,读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罐浸来蟾有影,舍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时,总会想到母亲做豆腐的情景。

经过半天的时间,豆腐沥干水分。晚上,母亲总要炸豆腐。童年的我们最喜欢此时此刻了,因为香喷喷的油炸豆腐总让我们难舍难分,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尽兴地吃上一回。蘸上酱油、辣酱的外脆里嫩的油炸豆腐,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已成了我们难得的佳肴。

如今早已不用如此复杂的陈旧工艺去做豆腐了,但炸豆腐,吃豆腐的味道,永远没有变。这年尾舌尖上的美味,像一抹乡愁,永远萦绕在我的心中。无论如何地变化沧桑,物质盈亏,那脆脆的,香香的炸豆腐的滋味,一定会永远存在,亘古未变。

竹简上写字作文【三】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的古国,有许多美食,而我就对生煎非常喜欢,百吃不厌。

暑假的一天,妈妈对我说:“我们去吃小宇生煎”“好呀!好呀!”我听了开心得一蹦三尺高。要知道,生煎可是我的最爱的点心!

我们很快来到了小宇生煎店的门口,一下车,我和妈妈就迫不及待地走向小吃店。离店还有点距离,我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馋得我垂涎欲滴,狠不得马上冲到小店门口就开吃。可是,此时的小店门口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就等候区也人山人海。我有些担忧心想: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呀?

不过,很快就轮到我们了,我又变得活蹦乱跳了。没过多久,生煎就出炉了,服务员端上了桌后,一掀盖,一股热气冒了出来。只见,一个个小生煎像一位位乖巧的小朋友,静静地坐在那儿,它们仿佛在对我说:“快来品尝我们吧!”我心想:这小生煎的味道一定十分鲜美。

早已垂涎三尺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了一个小笼放在盘子上。由于吃过很多次,我很熟练地在小笼一角咬下一点皮,顿时,汤水全部涌了出来。我马上把嘴接上去,啊!这汤汁咸中带点肉香,是多么的鲜美!汤水全部喝完了,我开始吃馅了。我先用筷子把皮扒开,再夹出鲜肉馅儿,张开嘴,“啊”馅儿已被我吃进嘴里。这肉果然肥而不腻,富有弹性,最后我就开始吃那软软的皮。由于肉汁浸润过,皮也十分鲜滑。这小笼包真是人间美味呀,我完全陶醉于其中。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回味生煎的味道,一边想:生煎真不愧是一道美食,哪一天有机会真想自己去。尝试做一下,给大家也尝尝这美味!

竹简上写字作文【四】

首先,我们到达的是感恩林。树林里最惹眼的是那若隐若现的生动逼真的石像。它们似乎在演绎着一幕幕生动感人的有关孝的故事,如芦衣顺母,涤亲溺器等。踏上如虹卧波的飞虹桥,小走一段,走过被绿柳围抱的至真桥,我们便来到了竹简广场的入口处。此时,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个比半个篮球场稍大一点的`圆形广场。入口处的两侧呈弧形排列着一根根样子看上去像竹简一样的方柱,左右各十七根。每根方柱上都刻着有关孝的鎏金文字。这些鎏金文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细心读罢这些文字,你便能很好地受到孝文化的熏陶。

广场的中央是由巨石堆叠而成的假山。假山上的大石形态各异,有的像屏障,有的像宝塔,有的像拇指……假山的正前面的五个石像向我们展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一个体态肥胖的母亲正在给两个孩子喂奶,另两个孩子吃饱了乐得在地上打滚。假山的背面是一个方形的石雕大茶壶。这大茶壶边围着三只逼真的大石蛙。大茶壶的壶嘴有开口,能喷出水来。喷出的水会浇在大茶壶正前方的那只大石蛙上。被浇水的那只大石蛙则好像在美美地沐浴一样。在旁的两只大石蛙似乎很羡慕。广场近处是绿绿的草地,远处是茂密的山林。置身广场,我们时不时能听见清脆的虫鸣鸟叫声。

围着广场转了一圈,我们虽然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漓,但仍感到其乐无穷。

竹简上写字作文【五】

说到我最喜欢吃的美食,那就是陕西岐山名小吃臊子干拌面了。虽然它的名字很普通,但在我看来,它可是比什么全聚德烤鸭、狗不理包子好吃多了。

岐山臊子干拌面的看相很好。一根根面条被辣子油染得红红的,挑起来看一看,每一根都自然弯曲,油光发亮,让人食欲大开。但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还是面里的拌料,拌料里有黑色的木耳、黄色的卷心菜、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豆干,当然还有最重头的臊子——褐色的肉丁,这些五颜六色的拌料让人看着就赏心悦目,食欲大增。我想,即使是厌食症患者,看到这样的拌面,也会情不自禁地大快朵颐起来的。

岐山臊子干拌面的味道也毫不逊色于看相。用筷子挑起几根面条,放入嘴里,仔细咀嚼,慢慢品尝,辣子油与老陈醋混合在一起的酸辣感会立即从舌尖蔓延到整个口腔,接着从口爽到心,那味儿真是绝了。再夹起一片黑木耳含在嘴里,嚼几下,嘎嘣脆,那口感也是盖了帽儿的!而胡萝卜,是我平日里最不喜欢吃的菜,但放在干拌面里,它的\'味道却完全变了,吃起来酸辣香甜,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黄色的卷心菜,味道也不一般,我特别喜欢用它蘸一点辣子油,先舔一舔,然后再一口吃掉,这样满嘴辣子味,真的很过瘾,不信你也试试看。最重头的臊子当然是最好吃的,整碗面的香浓肉味儿就是从臊子里散发而来的。肉的味道极好,虽然看相一般,但经得起品味,夹起一块来,嚼上几口,满嘴立刻就会弥漫开一股浓浓的肉香,那感觉真是太妙了!

嘿,朋友,看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垂涎欲滴了呀?如果你也想享受一下这一舌尖上的美味,那就来我们合肥洪岗路上的陕西面馆尝一尝吧。如果你想品尝更正宗的味道,那就请去陕西的岐山吧!

竹简上写字作文【六】

超市里的人很多很多,有的在挑选东西,有的在陪着小孩玩,还有的在排队付钱。

我先拿了一个篮子,上了电梯,电梯一旁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餐巾纸,仿佛它们都在甜甜地对我笑呢!

到了二楼,我逛了一圈,货架上的东西真多呀,有大大小小的`瓶子,五颜六色的地毯,好玩的玩具和好看的书,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挑了一包“一家三口”的粘钩,我对妈妈说:“妈妈,上次你说要买一个喷水的小瓶子,就在这儿呢!”于是妈妈就挑了一个粉色的。

然后,我们又去了一楼的零食区,一大堆的零食令我馋涎欲滴,似乎都在向我亲切地招手呢。我挑了一包薯片和两包巧克力饼干。

付完钱,我们提着装满物品的袋子,满情喜悦地回家了。